文化大散文时代成讨余一族难解心结
文/赵炎

说起"讨余一族",许多人会犯嘀咕:他妈的你姓赵的真会造新词。我要自我辩解一下,这个词不是我造的,现在的文化界针对余秋雨先生的讨伐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我仅仅是把易中天、阎延文、萧夏林、陈明远,鲁速等众多“倒余派”人士做了个汇总罢了。现在的"讨余一族"兵强马壮,言辞凿凿,可谓风头正劲,风声水起。余秋雨先生尽管势力单薄,但其开创的文化大散文时代,依然影响深远,绕梁二十余载而不绝于耳。这样的软力量让"讨余一族"不由得踯躅起来,遂成难解之心结。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余秋雨正式开始写作文化散文,并创造了"文化大散文"的崭新文体而开启一代文风。试问"讨余一族"谁能匹敌?近三十年来,在余秋雨的影响下,文史研究空前的繁荣,守护,解读,传播中华文化已成为许多学者不二的使命。央视"百家讲坛"之所以火暴,余秋雨是起发端的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百家讲坛"造就的文化学者诸如易中天,于丹等人实为余秋雨的徒子徒孙耳。有心的读者不妨读一读"讨余一族"诸学者的文章,字里行间无不飘忽着余秋雨的文化之魂。"讨余一族"自以为人多就掌握了文化权杖,一不小心却杖到了自己的脚后跟。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老百姓喜欢的东西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存在的价值,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大概就属于老百姓喜欢的东西,若干年里始终位列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2002年统计的全国十年来最畅销书籍前十名,他一人占了三本。从市场角度说,余秋雨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超级畅销书作家,2006年的作家收入调查中,余秋雨版税收入超过1400万人民币,居中国作家之首。以上这些数据可不是我杜撰的,读者喜欢他,市场喜欢他,总是有理由的吧?百度搜索里有这样的评价:海内外读者高度评价他集"深度研究、亲历考察、有效传播"于一身,以整整二十年的不懈努力,为守护和解读中华文化作出了先于他人的杰出贡献。这个"先于他人"就很值得玩味。"讨余一族"既无"先于他人"的开先河之功,又无"有效传播"的骄人业绩,讨伐的资格就很值得怀疑。著名作家阎延文女士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之一,她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进行质疑就比较客观,其他的讨余文字基本有失偏颇。
最近看了不少讨余的文章,有的说余秋雨连副教授都不是,却一下子成了"1985年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还有的质疑余秋雨最近几年作品甚少,他还能称为作家吗?这样的质疑和说法很明显是站不住脚的。余秋雨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辞去了正厅级的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职务,开始了自己的文化苦旅,一个连院长都不想做的学者,他会在乎教授和作家的头衔吗?看看现在某些所谓的文化学者身上的钻营劲,再看看余秋雨对文化的执著,"讨余一族"敢不羞愧?
我在新浪的博客好友陈明远先生就是"讨余一族"的成员,他曾撰文<看余秋雨怎样恶毒辱骂胡适><余秋雨散文是上不了大席的狗肉>说余秋雨"气数已尽",并指证余秋雨为"文革余孽",还说余秋雨仅仅是"文化口红",我是非常不赞同的。朋友归朋友,观点归观点,我们不能只看表面,也不能老是揪住历史问题不放.应该多看看余秋雨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如果余秋雨仅仅是“文化口红”,文化部怎么会在1986年任命他做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上海市委咨询策划顾问,并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称号?1987年甚至还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1992年7月起余秋雨就开始享受起政府特殊贡献津贴了。既然余秋雨是国家授予的"突出贡献专家",他怎么会是"文革余孽",怎么会"气数已尽"?
余秋雨先生目前有许多头衔,比如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戏剧教育家等等。"当代著名散文家"这个头衔正是他开创的文化大散文时代最好的注解,也是对"讨余一族"诸学者的最有力的反击。余秋雨对中华文化的"守护和解读",对文化大散文时代的开创之功,对文化苦旅的执著追求,已经让"讨余一族"失去了讨伐的底气,这个难解的心结将在永远在"讨余一族"诸学者的心中挥之不去。(赵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