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崔夫人是古今第一好岳母

(2009-07-19 21:02:21)
标签:

崔夫人

赵炎

两性

情感

时评

文化

杂谈

分类: 正能量

 崔夫人是古今第一好岳母

文/赵炎

崔夫人是古今第一好岳母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细读《西厢记》,发现书中反面人物除河桥镇将孙飞虎”之外,大概就属于极力阻碍女儿婚事的崔夫人了。至少在近代特别是在民间,对崔夫的评价可不太好,甚至还有一些研究者也将她贬为“封建卫道者”、“旧势力”。其实,在我看来,崔夫人不但不是什么“封建卫道者”、“旧势力”,而且还是古今第一好岳母呢!

    莺莺已“名花有主”,按照封建礼法,崔夫人有理由反对“第三者”的介入,可是,她没有。书中写道,19岁的崔莺莺是前相国之女,由父作主许配其母崔夫人之侄、尚书之长子郑恒为妻,因女儿父丧未满,未得成合。可是莺莺在普救寺遇书生张生并对诗定情;在法会上,张生别有用心地通过佛前烧香与莺莺接近等,在如此情况下,崔夫人表现出了善良和大度的品性,并没有将女儿封闭起来,可见她不封建。碰到这样的岳母,张生连做梦都会乐出声音来的!

    只要能保存女儿,什么“三纲五常”都可以不要,崔夫人不简单!河桥镇将孙飞虎发兵包围普救寺、强索莺莺为妻,万般无奈之下,莺莺想出一个“敌前征婚”之计:“不拣何人,建立功勋,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倒陪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崔夫人表示赞同说:“此计较可,虽然不是门当户对,也强如陷于贼中。”看到了,这个崔夫人还是个做大事的人呢,很会权宜的。再说,女儿都是当妈的心头肉,妈妈疼爱女儿,可以不顾“三纲五常”,这样的岳母也一定会对女婿好,在哪个年代里,这样的岳母能找出第二个来吗?我看找不到!

    杜确杀退贼兵后,崔夫人的“悔婚说”理由不充分。书中写到张生引杜确与崔夫人相见,杜确对崔夫人说:“既然有此姻缘,可贺,可贺。”崔夫人很高兴,传命要摆茶饭款待杜确,俨然是张生丈母娘身份了。紧接着,崔夫人又对张生说,从今以后,你就搬来我家内书院安歇,还约定第二天设家宴招待,“你是必来一会,别有商议。”崔夫人如果不把张生当女婿,她怎会出此“下策”让张生住进家门?况且又明知这个“情种”是冲着家里娇滴滴女儿来的。最为关键的是,崔夫人毕竟要面对一个十分严肃的现实问题:女儿与郑恒的婚约尚未解除,作为家长,崔夫人对一女许二夫的危机很是担忧,若郑恒来闹,按当时法律,官府仍须把莺莺断给郑恒,所以,她需要与张生探讨如何了断郑恒婚约。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崔夫人是一个多好的岳母啊!对客人热情而多礼,对未来女婿呵护有加,处理棘手问题冷静而睿智。

    略施小计,对张生进行爱情考核,丈母娘看女婿是越看越喜欢了。 张生搬进崔家书院的第一次家宴,崔夫人突然对女儿说:“小姐近前,拜了哥哥者。”这句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张生责问崔夫人为何变卦?崔夫人称:“先生纵有活我之恩,奈小姐先相国在日,曾许下老身侄儿郑恒,即日有书赴京唤去了,未见来。如若此子至,其事将如之何?莫若多以金帛相酬,先生拣豪门之女,别为之求,先生台意如何?”我们阅读这些言语绝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做母亲的赖婚,很明显这番话是这个世故母亲对张生的试探:看张生是爱金帛还是爱莺莺?而她说写信去京城催郑恒来根本就是谎话。此时张生若能为崔夫人贡献一条了断郑恒的计策,也许就马上赢得了准丈母娘的欢心。可惜张生毕竟年轻历浅,看不出这个优秀岳母的一番深意,他赌气道:“既然夫人不与,小生何慕金帛之色?却不道‘书中有女颜似玉’则今日便索告辞。”这样的回答前一半很好,表示他不爱钱只爱莺莺,这正是崔夫人期待的;后一半就不怎么样,想一走了之,那可不行,你小子走了,我女儿怎么办?此时,若崔夫人真的铁了心要把女儿重嫁郑恒,只须一句“先生请便”便可,但她却喝道:“你且住者,今日有酒也。红娘,扶将哥哥去书房中歇息,到明日咱别有话说。”崔夫人虽然失望,但她却称张生的赌气是在讲醉话,不让张生走,这说明她心里还是喜欢这个准女婿的。

    竟然纵容女儿的“婚前性行为”,崔夫人真古今第一人也。早在张生害相思病之初,崔夫人便一边委托长老请太医去看病,一边又派红娘去察看,实在是体贴备至。而正是她派红娘去探望张生的“馊主意”,引出了红娘为莺、张传柬并使莺、张“偷情”成功。“这几日窃见莺莺语言恍惚,神思加倍,腰肢体态,比向日不同,莫不做下来了么?”这个做妈妈的眼光也真厉害,其实她心里比谁都清楚,因为这一切都是在她直接监控和纵容下发生的,也是她期待发生的。女儿已经不再是处女了,臭小子张生“得逞”了。只有发生这样的事情,而且还必须“广而告之”,才可以彻底解决“一女嫁二夫”的后遗症。后来的“拷红”闹剧正是一则绝妙的广告啊!所以当红娘反过来责备崔夫人不该把张生留在书院时,崔夫人居然回嗔作喜说:“这小贱人也道得是,我不合养了这个不肖之女。待经官呵,玷辱家门。罢、罢!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与了这厮罢。”崔夫人的说一套做一套,对女儿婚姻的良苦用心真是感人。

    逼考的背后,官场“潜规则”让崔夫人宁背历史骂名。崔夫人不仅仅是个好岳母,而且还是一个谙熟官场冷暖的女人,在女儿的第一个婚约没有完全解除之前,她对女儿的婚姻前途始终在操心着。让张生去赶考,是为小辈前途、幸福着想,张生应该成就一番事业,另外,莺、张结合尚无法律保障,若郑恒回来,一纸诉状告官,莺莺一定仍要判给郑恒。为了从根本上保护莺、张的婚姻,唯一办法是张生要得官,打起官司来,郑恒就难占便宜。后来果然如崔夫人所料,张生做了河中府尹,郑恒夺妻不成而触树自杀。

    可以说,莺、张的婚姻就是在崔夫人的一步一步的策划里不紧不慢的实施着,任何一个环节都有着崔夫人精彩的手腕,有这样的一个千古第一好岳母身边,莺、张的婚姻怎么能不成功?(赵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