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文君:光辉的千古私奔第一女
文/赵炎

皑如山上雪,皓如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蹀躞御沟止,沟水东西流。
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杆何袅袅,鱼儿何徙徙,
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
传说这首《白头吟》为汉代才女卓文君所作。它写的是卓文君对负心丈夫司马相如表示决绝,责备无情丈夫的死爱钱财,不讲情义,不重感情——做男子应该重视情义两字,一天到晚死要钱有何用?!也就是这么一首诗,挽救了一段频临死亡的爱情。
卓文君,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汉代才女,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之女,好音律,17岁时新寡家居。
反抗礼教,追求爱情,敢做私奔第一人。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卓王孙附庸风雅,请大才子丈夫司马过府饮宴,席间,相如抚琴高歌《凤求凰》,以琴心赢得文君之心。
其实,司马相如早已倾慕文君的才貌,他在琴音里传递的爱慕之心、崇拜之意,无需言说,躲在屏风后面窥视的文君敏感地捕捉到了相如的心意,可谓音乐传情,一曲倾心!
在司马相如托人去卓家求婚被卓父嫌相如贫穷而拒绝的情况下,卓文君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追随司马相如,她的勇气缘于对爱的渴望。她的爱又是执著的。当时,司马相如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事业不得志,家徒四壁,而卓文君自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面对私奔以后的困难处境,她没有退缩,而是坚强的追求着这份爱情。
回到相如老家成都后,文君积极地面对窘迫的生活现状,复回临邛,尽卖其车骑,置酒舍卖酒。相如身穿犊鼻裈,与奴婢杂作﹑涤器于市中,而使文君当垆,二人过着贫穷却也恩爱的日子。卓文君是一个罕见的女人,居然不慕虚荣,司马相如也是一个罕见的文人,居然一点都不自卑一点都不羞愧。这对才子佳人开的小酒店远近闻名,门庭若市。当时的成都市民既饱了眼福,可以一睹文君美貌;又饱了口福,可以品尝文君佳酿。
坚持爱情专一,反对一夫多妻制。
司马相如豪情不减地典衣沽酒,今朝有酒今朝醉;卓文君也荆钗布裙,风风火火开始新生活。后来,司马相如凭着出众的才情,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拜为中郎将。这个家伙衣食丰足之后不知珍摄,反而吃着碗里,望着锅里。时常周旋在脂粉堆里。那时他已经年逾知命,卓文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与他计较。文君是个大度的女人!从来未见有记载卓文君对丈夫功名的渴求,倒是看出她非常会享受和司马相如在一起的不同生活形态。直到司马相如意欲纳茂陵女子为妾时,卓文君才忍无可忍,作了上面那一首《白头吟》。并且还在诗后附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随后再补写两行:“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卓文君哀怒的《白头吟》和凄怨的《诀别书》,使得司马相如大为不忍,想到当年的患难相随,柔情蜜意的种种好处,实在不便一意孤行,而弄到月缺花残,香消玉殒的地步。
司马相如终于没有纳妾,两人又重归于好,安居林泉,又度过了十年恩爱的岁月,直到司马相如病逝,卓文君也尝到了未亡人冷冷清清的孤寂况味。回首前尘,恍然一梦,第二年深秋,霜降草枯,长空雁鸣,形影相吊,孑然一身的卓文君也随司马相如而去。
文君夜奔相如的故事,《史记》上仅数十字记载,《孤本元明杂剧·私奔相如》,清袁于令《肃霜裘》中记述颇多。然而在汉代那样一个封建礼教并不“吃人”却也开始独尊儒家文化的情况下,卓文君已经不是黄花大闺女,而是一个寡妇,又是富商之女,本应谨守“妇道”寡居终身,却能做出私奔之举,实在可以称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勇敢冲破封建礼教藩篱的奇女子。她敢于反抗父命,积极追求美好的爱情,大胆私奔,并且坚持爱情的专一性,理智地反对一夫多妻制,这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是十分罕见的,她是我国古代女性中的一位光辉形象。(赵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