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球上有些生物是人类想消灭但难以消灭,人类想保护但保护不了

(2011-03-29 19:34:06)
标签:

健康

地球上有哪些生物是人想消灭但消灭不了的?亦或是想保护却保护不了的?

    现在的很多癌细胞是人类想消灭但消灭不了的。人本身就是人类想保护却又保护不了的。 回答者: 计算机旮旯角  2011-3-18 

    想消灭的,应该是病毒。病毒并没有细胞结构,生活习性也特殊,必须在寄主细胞内才有活性。人只能让它失活,却很难几乎不能令它彻底的死亡。

     世界12种濒临灭绝动物 1.别名白暨、白鳍豚,属于喙豚科,学名为LipotesvexilliferMiller,属于鲸目(Cetacea),白暨豚科。 识别特点为:吻突狭长,长约300毫米。额部圆而隆起。背鳍三角形,位于身体的3/5处,有低皮肤脊与尾鳍相连。头顶的偏左侧有一个能启闭自如的呼吸孔。尾鳍水平向,向缘凹入呈新月形。白暨豚种群数量很小,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兽类,亟待加强保护。.产于长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苏段的干流之中。它们大约在长江生活了2500万年,有“活化石”的美称。由于数量奇少,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苏门答腊虎 在野生状态下只有20只。随着40年代巴利虎和70年代里海虎的灭绝,人们预计,这一物种在不久的将来也将在地球上消失。 3.刚果瓜兰巴(Garamba)国家公园拥有世界仅存的不足25只的北部白犀牛,北部白犀牛将可能在地球上彻底消失。 北部白犀牛与非洲南部的白犀牛在基因上存在较大差异,他们曾在乌干达大量繁殖,但是由于当地说什么的疏于保护而渐渐消失。在瓜兰巴国家公园中,它们的数目曾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达到35只,在2003年4月为30只,其后有6只被杀,4只新出生,上个月,又有2只被猎杀,同时还有近千头大象被杀。 4.奥里诺科鳄鱼:南美洲体形最大的食肉动物,也是地球上12种最濒临灭绝的物种之一。 5. 僧海豹(monachus-monachus ormonkseal) 据专家估计,世界上仅有500只,生活在地中海,受到海水和海滩生态环境变坏的影响,被渔民大量捕杀。 6.小嘴狐猴(Mouse lemur) 世界最小的猴类,生活在马达加斯加。 7. 兰.坎皮海龟(L. Kemp’sRidleyTurtle)目前全世界范围内12种最濒危动物中唯一数目成增长趋势的动物。需经历11-35年成长期。 8.奥瑞纳克鳄鱼(OrinocoCrocodile,学名为Crocodylusintermedius) 仅有250-700只在野外生存。主要在古巴和委内瑞拉境内。 9泰国猪鼻蝙蝠 10. 夏威夷蜗牛 11.微型猪(pigmyhog,学名为Sussalvanius) 世界上最小的猪,野猪的一种,主要生活在印度东北部。60厘米长,高约25厘米,成年猪不足10公斤。曾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大量存在,现在仅印度阿桑地区的玛纳斯国家公园拥有为数不多的几头。其基因与家猪的基因并无太大差别。 12.斯比克斯鹦鹉: 在野生状态下,斯比克斯鹦鹉虽没有完全灭绝但已经少得不能再少。1990年寻找这种鸟的鸟类学家仅仅找到一只幸存的雄性鸟,生活在遥远的巴西东北部地区。目前被人俘获的大约31只鸟是这种鸟能够存续下去的唯一希望。

    为什么地球上有些生物的数量难以控制和压低,人类想消灭却消灭不了,而另一些生物常常濒临灭绝边缘,想保护又保护不住?

     其实在根本上是个生态平衡的问题,当一种生物失去天敌时,它的生长及繁殖就不会受到任何影响,那么这样只有增长的可能性,而不可能有所减少,除非是失去了它们赖以生存的食物(能量来源),否侧是不可能自动灭绝的,而且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人类不可能完全战胜大自然.另外,有些生物因为人类的活动破坏了生存环境,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及食物()能量来源,无论人类是怎样的努力去挽救也是不可能挽救成功的,因为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人类只重视其中的一种,那又怎么可能挽救成功呢?

     
     人类改造地球六种方式:排干河流 消灭珊瑚2011-01-06  新浪科技   

     据《连线》杂志报道,科学家和决策者将在本周会面,讨论未来是否能安全利用地球工程学方法抗击气候变化,确保中间不出现任何差错。事实上,我们已经在地球上广泛采用了这一方法:从转移地球上三分之一的可获得的淡水,到将五分之二的地球陆地用于种植和放牧,人类一直在随意乱拧全新世的旋钮。全新世维持了1万年的气候稳定,文明因此产生。

至今我们还不确定,我们对地球的地质过程进行干扰会产生什么后果,不过科学家表示,人类对地质作用进行干扰,已经使全新世不复存在。现在我们生活在人类世(Anthropocene),这是人类制造的一个地质时代。地球学家尔勒·埃利斯和纳文·拉曼库迪在2008年发表于《生态前沿(Frontiers in Ecology)》杂志上的论文中写道:“智人在自然气候和地质作用迫使下诞生。现在人类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可能会超过地质作用和自然气候对地球造成的影响。”

1.排干河流

    左侧是欧洲航天局拍到的2006年咸海情景。右侧是美国地质勘探局拍到的1973年咸海情景。

    科学家把河流、湖泊和地下蓄水层里的所有淡水都称作“蓝水(blue water)”,人类每年大约使用三分之一的蓝水。地球上四分之一的江、河水,在到达海洋以前便被用完。从局部看,这会改变天气模式。哈萨克斯坦的咸海干涸,已经导致这一地区在夏季变得更热,冬季变得更冷,而且现在这一地区很少下雨。目前我们还必须进行更多研究,以便弄清楚是否局部的变化会产生全球性影响。

2.炭黑污染地球

    紫色代表的是炭黑密度很高的地区,美国宇航局拍于2009年8月。
    全球大约有5亿个家庭(多数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在做饭时燃烧木材、煤炭和动物粪便。这个过程释放的炭黑进入大气,形成一层吸热层;水汽聚集在这些粒子周围,形成雨点,当雨水降落到地面上时,同时落下的炭黑会使地面的吸热性变得更强。据估计,上个世纪北极温度上升的3.4华氏度中,大约有一半是由炭黑造成的。或许它还通过减少南亚和西非的降雨量,已经改变了天气模式。除此以外,炭黑可能还导致喜马拉雅山上的冰川融化,对数亿人的淡水供应产生威胁。

    3.无边无际的农田

    美国宇航局拍到的亚马逊东南部的雨林向农田和大农场(绿色)的转变。
   现在有大约12%的地球表面被用来耕种作物。我们很难预测这种情况可能会引起的一些后果。例如,人类要了解美国大平原的农业对天气产生了什么影响非常困难。其他一些后果非常明显。人类乱砍滥伐亚马逊雨林,扰乱了局部地区的蒸发和冷凝循环,使这一地区变成 热带 的可能性大幅增加。如果亚马逊雨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大大丧失,地球的温度将会上升。

    更致命的是,农业施用化肥,导致大量氮和磷流失到局部环境里。每年人类大约从大气里收集1.2亿吨氮,把它转变成对肥料有好处的“活性”形式。除此以外,人类每年还从地下开采2000万吨磷。在这两种情况下,这些物质不仅进入了生物群,而且其中大部分还随江、河流入海洋,使海洋里的死亡区域迅速增大

    4.“消灭”珊瑚礁     在当前发生的所有生物灭绝事件中,最具戏剧性的恐怕就是珊瑚礁的消失。珊瑚礁被誉为海洋中的“雨林”,是众多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过去五十年,由于污染、气候变化、过度捕捞以及海洋酸化,地球上四分之一的珊瑚礁消失,三分之一的珊瑚礁种类濒临灭绝。珊瑚礁及依赖于珊瑚礁生存的动物的消失,不仅仅会对渔业的发展构成威胁。

    从地球物理学角度讲,生态系统是调节营养物和能量循环的生物学机制。支离破碎的生态系统显然无法做到这一点,比如曾经富饶的地中海西北部,如今成了细菌和水母的天堂。有科学家认为,历史上发生的大规模海洋生物灭绝事件造成地球碳循环在接下来的数百万年陷入大幅波动。结果,海洋生态系统丧失了调节能力,天气与气候变化随之而来。在过去五亿年间,地球上发生过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而现在第六次就在眼前。

    5.塑料革命    人类工业发展使得我们发明创造了许多在地球历史上未知的化学物质,它们可以数千年在环境中保持活跃状态,这其中包括杀虫剂中使用的化合物,尤其是塑料制品中的化合物。每年,全世界大约生产600亿吨塑料制品。在高剂量时,这些化学物质可以扰乱动物的内分泌系统,诱发癌症,改变繁殖方式

    在低剂量时,人们对它们的作用还不了解,但这种作用可能涉及细微而广泛的压力,最终改变生态系统的构成。据联合国估计,地球海洋每平方英里就有4.7万块塑料制品。世界各地都检测到低含量的有机污染物和源于塑料的内分泌干扰素,即便是从未使用过这些东西的地区,比如南极洲。

    6.改变大气构成    驱动人类世“经济发动机”运转的燃料基本上源于取自地下的富含碳的材料,燃烧后即成了燃料。结果,每年约有400亿吨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气,使矿物燃料消耗成为人类所未意识到的最大规模地球工程学实验。人类世是指地球的最近代历史,并没有准确的开始年份,可能是由18世纪末人类活动对气候及生态系统造成全球性影响开始。

    如今,大气中吸热的二氧化碳含量达到1500万年来的最高水平,造成全球天气模式产生变化,平均温度升高。部分二氧化碳还被海洋吸收,改变了氢离子和碳酸盐离子在海水中所占的比例,令海水变酸。珊瑚、浮游生物和甲壳类动物可能因此走上灭绝之路。未来几百年,海水pH值的变动可能会达到近3亿年来的最高水平。(秋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