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临沂一小张丽娜赴深圳学习纪实

(2012-03-13 21:20:31)
标签:

张惠妹

深圳

gb2312

宋体

乡下人家

教育

分类: 快乐读书隧道

来源:家住沂河的博客http://sdlyjxyjczj6733.popo.blog.163.com/blog/static/1086826420120615236920/

汇聚小语盛会,共享课改成果 ——赴深圳学习纪实

 

   2011121618日,我和同事纪海霞赴深圳参加了为期三天的“新经典名思教研”华语地区小学语文十年课改成果研讨会。主办方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1位名师专家来做课或者做报告,会议日程安排得十分紧张。由于单位领导在学期末最忙的时候还特别珍惜这样的机会,派我们来充电学习,为的就是能够让我们与全国一流的名师接触,将学到的先进理念带回去和大家分享。由于没带电脑,附近又没有网吧,不能及时把心得体会发到博客上,我们白天如饥似渴地倾听、记录,晚上听完报告后回到宾馆,再静下心来,一起回顾全天的过程与收获,交流彼此的感受和心得,并及时地记录在本子上,打算回家后再整理成电子稿向领导老师们汇报,每天总是到深夜或者凌晨才开始入睡,虽然很辛苦,但是很充实,很快乐。下面的文字就是我们每天最真实的学习记录。  

期待

 

从数九寒天的临沂飞行两个半小时,飞机从广州白云机场降落。走出候机厅的大门,瞬间被一股浓浓的南国的暖风包围,感觉呼吸一下子顺畅起来。我们坐上纪老师老公的朋友的宝马车,驶往深圳。车窗外的景色真的让人没有心理准备呢,密密匝匝的花丛,各色的小花开得正欢,还有那浓绿浓绿的树木,让人恍惚觉得莫不是时光倒流了吧!就在两个多小时前,我们还将脑袋缩在厚厚的棉衣下,所见皆是一片萧条,而南国的风却是那样暖,南国的花儿依然那样鲜艳,南国的树仍是那样的葱郁,让人不由得感叹:真是冷暖两重天啊!

  不一样的还有那天,北方的天此时一定是阴郁的、低沉的、压抑的,这里的天空好像高了许多,那样空旷、那样湛蓝、那样澄澈;又好似离人很近很近,因为朵朵棉絮样的云朵似乎触手可得,我歪着脑袋,透过车窗,一路陶醉于那景,那天,那云,两个小时后,终于踏上了深圳的土地。

  啊!深圳,我们来了!满怀着对这次小语盛会的期待,抑制着即将见到众多小语名师们的兴奋,怀揣着对小语课堂的梦想,我们终于来了!

                                          2011年12月15深夜12:00

写于深圳上林苑宾馆

 

深圳之行第一天

 

这次不远千里来深圳学习,会务方没有安排统一食宿,吃住都是我们自行解决的。因为报了一颗求知若渴的心来到这里,所以并未觉得有多辛苦,即使早餐吃点面包泡面或空着肚子,中午蹲在会场外面的大树下吃一个盒饭,一天都喝不上一口热水,即使每次从宾馆到会场需要步行很远。我们的胃部受一点委屈算得了什么,我们的精神享受的是饕餮盛宴啊。

活动安排在深圳市体育馆。体育馆很大,分为红黄蓝绿四个座区,共十个入口,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教师大约有上万人。早上途径旁边的露天体育场时,发现海报上写着张惠妹今晚来开演唱会。真是巧合啊,一边是国际巨星,一边是名师专家;一边是追随张惠妹的疯狂歌迷,一边是崇拜大师们的小语粉丝;一边是载歌载舞惊天动地,一边是慷慨激昂心情激荡。我们,这些小学语文老师们,当我们面对自己的偶像时,热情丝毫不会比张惠妹的歌迷差。

  我和纪海霞老师坐在红区的第23排,离讲课现场很远,只能通过头顶前方的大屏幕看课,所以照片也只能对着大屏幕来拍了,虽然拍出来效果很差,可是总算能留下一些痕迹。

 

      8:00整,活动准时开始。在简短的开幕式后,主持人隆重推出第一位执教的重量级专家,贾志敏老师。

  贾老师执教的是一节古文今译课《卖画》。贾老师在开始上课前先强调了三点:“一是这节课大家不要关注我,要关注学生;二是这节课9:10分结束;三是这是一节家常课,没有录音录像课件,只有一篇课文,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这让大家都感受到贾老师真的是一位功底深厚的名师。的确,在短短40分钟时间里,贾老师不但引领孩子读会了古文,读懂了意思,还扩写出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作文。他始终亲切自然的教态,生动有趣的语言,深受孩子们喜欢。

  贾老师还利用孩子们写作文的时间见缝插针地向大家做了有关作文教学的报告。针对作文“该不该教”的问题,贾老师提出了三点建议:既要教,又要不教;先要教,后不要教;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对于如何训练学生的作文,贾老师提出了两点:一是严格训练,二是自由表达。

  贾老师说过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作文是倒过来检查学生阅读的一门功课。

  的确,阅读离不开写作,写作离不开阅读。在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提高写作兴趣方面,我们都应该多向贾志敏老师学两招。

  接下来为大家执教的是幽默诙谐、极具专业魅力的支玉恒老师,他执教的课题是一篇四年级的阅读课文《乡下人家》。支老师这节课处理最巧妙的地方就是将看似不经意的随机板书最后连成了一首描写乡下人家生活的小诗:“长藤绿叶鲜瓜,繁花茂竹笋芽。鸡走鸭游自在,晚饭归鸟红霞。秋夜虫鸣伴梦,美哉乡下人家。”支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我想用深、透、准三个字来概括。

  深圳的教学新秀王晓辉老师和著名特级教师赵志祥老师执教了同一个课题《伯牙绝弦》,通过同课异构,向大家展示了各具特色但却同样精彩的魅力课堂。赵老师整节课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一句讲解,而是一直在不为人察觉地激励启发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老师的状态极为放松,学生的状态也极为放松,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于不知不觉间学透了课文。我只想用一个字“妙”来形容赵老师的课堂教学。

  下午1:30分,我们终于见到了教学艺术炉火纯青、如今已是满头银发的于永正老师。于老师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极富亲和力。他在课堂上一会扮演妈妈,一会扮演女儿,滑稽可爱的表演引来孩子们的阵阵笑声,他的感情朗读将孩子们感动得泪眼婆娑。一节课上得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如闲庭信步,自然而轻松,水到而渠成。

接着,北大中文系教授、新课标主编温儒敏教授给大家做了报告,介绍了课程改革的一些情况,并首次在大型会议上介绍了即将颁布的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中的新变化、新要求,这无疑是一场及时雨,让与会老师们提前接受了最新的理念指导。

 

  温儒敏,这个原来只在教科书上见到的名字,如今变成了一位和蔼可亲、知识渊博的学者真实地坐在台上。让我们感动的是他关注的不仅是课堂,不仅是教改,他还关注着教师们的生存状况、工作状况、精神状况。针对当前教师行业中普遍存在的职业倦怠感和焦虑感,他鼓励大家来改变自己的头脑,去接受一些良性的传媒渠道,要有魄力、有定力、有常态,不要完全被动地去接受,不要老当愤青,有些事情自己虽然改变不了,但自己要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去做。

  他建议每个老师都要保留一块属于自己的自留地,一块属于自己的空间,将自己的追求、爱好、哪怕只有十分之一,放在自己的精神空间里,不要完全搞职业性的应付。

  他还建议老师要自己多读书,要自由阅读,个性化阅读,读对心灵滋养有好处的东西。

  听着温教授的话语,我不停地反思自己,每天都读书了没有?自己的定力够不够?是不是也有职业倦怠感?我想,是时候了,是该改变自己的时候了,不能“总是发誓,总是忘记”了。

  回顾今天为我们执教或做报告的专家,除了王晓辉和何艾两位年轻新秀外,其他的都是极具权威与影响力的教育专家,有的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有好几位都70多岁高龄了,可他们至今仍活跃在小语教学的舞台上,致力于小语教学的探索与研究,他们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课堂,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们是那么朴素,那么淡定,那么睿智,那么深邃,课如人,人如课,人课合一,让听者感觉那样舒适,那样享受,那样沉醉——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啊,他们的课中折射出来的不仅有他们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智慧,还有他们做人的风格,我想这也许就是大师们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吧。

  想起于永正老师在课的最后送给孩子们的三句话: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我也想说,向大师们学习,从读书开始,从做人开始。

                                          2011年12月16凌晨1:10

                                          写于深圳上林苑宾馆

 

深圳之行第二天

 

今天的会议日程安排了八节课,四个报告。

这八位老师个个都是“实力派”,都是当今活跃在小语讲台上的领军人物。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2008年“十大推动读书人物”管建刚执教的是一节作文讲评课;浙江省特级教师张祖庆和虞大明先后为大家执教五年级的略读课文《祖父的园子》;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盛新凤为大家呈现了一节课外阅读课;浙江教改之星蒋军晶老师执教的是一篇略读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来自南京的孙双金老师执教的是三年级的一节儿童诗;上海名师戴建荣执教的是古诗;来自马来西亚的著名教师张发老师带着一年级的小朋友上了一节活泼有趣的语文综合课。

 

  纵观今天的这八节课,老师们向大家呈现的课型多种多样。我想如果把小学语文比作一株开在课程之树上的花儿,那么我们今天所听到的这些不同课型如口语交际课、作文课、讲读课、略读课、儿童诗、古体诗、课外阅读指导课等等,则如一个一个艳丽的花瓣,是她们的华丽绽放才让小学语文之花开得如此灿烂,如此炫目,散发出迷人的芳香,绽放出无穷的魅力。没有了它们,小学语文将会凋零,将会枯萎,将会失去它所有的味道,将会失去它的生命力。

  联系自己的课堂和自己身边语文课堂,我觉得我们的课堂还只是含苞待放,它缺少的是新鲜理念的滋养和我们这些种花人的辛勤耕耘,纵使它扎根在当前小语改革的春天里,但是离开了阳光和雨露,离开了我们对它的精心培育,它又如何绽放?

  我们平时总爱把教学和研究的重点放在讲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上,往往不爱在语文课程中的口语交际课、作文课、课外阅读指导课等课型上下一些功夫,而这些又恰恰是检验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最重要的东西。我想我们今后应当多花一些时间去研究不同的课型,其实不同的课型都应当有不同的课堂架构,这是亟待我们在课上课下研究的,也正是我们所欠缺的。

  崔峦老师在今天的报告中仍然像在淄博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一样,十分斩钉截铁地强调再强调:我们一定要和阅读分析式的课堂教学说再见。他在评课过程中十分中肯地指出,从今天一些老师的课上可以看出,阅读分析式的教学仍然存在,老师表演的成分过多,一些老师的语言不够亲切,有些课的形式还是大于内容。同时他还指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三个问题:教学目标意识不强,教学内容不够确定,我们的老师还过于强势。

  听着崔峦老师的谆谆教导,句句如重锤,敲击在我的心上。反思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何尝不是这样?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十分“强势”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平时的教学中经常眼里只有几个孩子,就是那些能够帮助自己顺利完成任务的孩子,而一些性格相对内向的不主动发言的孩子,往往被忽视,被遗忘。想到这里,心里很内疚。回想来学习之前,我对孩子们说,老师去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回来后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学习地更好。的确,作为教师,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每个孩子进步,帮助孩子更好地学,帮助孩子由学会到会学。正如崔峦老师说的一样,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关注每个孩子,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从今以后,我要学会关注稍微差一点的孩子,努力做到——偏爱差生。

                                            2011年12月17晚11:17

                                            写于深圳上林苑宾馆

 

深圳之行第三天

 

  今天是深圳之行的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共安排了六位老师上课,两场专家报告。

  当最初的澎湃激情转化为平静的思考,我开始从名师们的课中看自己。当一节节好课如一场场精彩的电影在自己的眼前轮番放映,我在叹服的同时,更愿意将它们视为一盏盏明灯,它能穿越记忆的时空,让人回想起走过的教育青春,并为自己脚下无限延伸的教学之路指名方向。

  当传说中的窦桂梅老师第一次出现在自己的面前,当欣赏过她将《林冲棒打洪教头》这样一篇看似平常无奇的课如此淋漓尽致地完美呈现,我当时甚至有一种愿意将她顶礼膜拜的冲动,那涵泳,那气度,那激情,那昂扬的精神,那高超的驾驭力深深地把我折服。窦老师说,“什么样的文本,还他什么样的味道”,在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为了还原原著的味道,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整节课没有繁杂冗长的讲述,没有一问一答式的阅读分析,而是以读代讲,她在自己的课堂语言里融入了评书的元素,通过自己高超的语言技能引领学生朗读再朗读,努力向我们诠释一种理念:朗读就是理解,朗读就是发现。

  第二次静静聆听王崧舟老师的《望月》,再次感受那“千江有水千江月”的意境,走进那情景交融、人课合一的境界,走近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再度领略这位大师的风范,仍是一样的“沉醉不知归路”。正像王老师自己说的一样:“在那个时候,你不是在上课,而是在享受上课,你的每一个意念都活在下一刻,所以你焦虑,担忧,期盼”,每一个听者仿佛被施以语言的“蛊术”,没有办法思考,没有办法呼吸,灵魂已被带走,被那来自王老师梦幻般的魔力带进了文本的丛林中,带进了生命最自然的那种状态里,让自己的精神胸怀一并敞开,用心聆听他的种种言说,用心去寻找文本的灵魂,和王老师一起,和孩子们一起,走进那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你根本不知道王老师是什么时候离开的,因为你已经陷进了那个美丽的梦境,久久地,不愿醒来。

 

 

  三天的时间,转瞬即逝,三天的收获,却说不尽,道不完。我愿意循着大师的足迹,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且行且思,且思且行,也为了自己心中那份执着的追求与梦想。

                                              2011年12月18晚12:45

                                              写于广州机场附近宾馆

 

 

 

教无痕 学有痕

  ——赴深圳学习反思

 

王崧舟老师在《望月》一课中让我们领略了望月的三重境:望月只是月,望月不是月,望月还是月。由此我也想到了当下小学语文课堂的三重境(也许这样的比喻未必贴切):

课不是课,学不是学;

课就是课,学就是学;

课不是课,学还是学。

第一重境,课不是课,学不是学。当然指的是最不愿意看到的一种课堂情景,有的老师不读书,不钻研业务,不研究教材,不研究课标,不愿意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课堂上,放在学生身上,课堂组织无序,学生的思维品质不去培养,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效率低下,教学成绩落后,自甘平庸,思想滞后。目前我们身边的这种人仍然存在,但是占少数。

第二重境,课就是课,学就是学。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老师已经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说,学生记,老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课堂的配角。老师有板有眼地教,学生有板有眼地学。其突出的表现是学习成绩高,学习能力低;课堂纪律好,学生读书少。其实,当下的许多老师仍然在走着这样的老路。

第三重境,课不是课,学还是学。这是理想中的课堂,也是我们都在追求的高效生本课堂。我认为,对一个优秀的老师来说,你的课应当让人看不出是在上课,你可以被认为不重要,甚至可以被人忽视掉。你的学生在自学、自悟、自得,自主、合作、探究。课堂上教的活动很少,可是学的活动却很多。学生的才能可以被施展,兴趣可以被激发,个性可以被张扬,创造力可以被发挥,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因此,老师啊,我想对您说:

把文本还给学生吧,不要剥夺了孩子们自己读书的权利;

把课堂还给学生吧,不要让自己的风采盖过了学生的风采。

让我们去掉课堂伪饰的精心包装的外衣,还原它一个本真的面目吧!它应当时真实的,灵动的,充满生命力的,孩子们可以畅所欲言,自由表达,交流自己的收获,提出自己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甚至可以提出反驳的意见。老师啊,您就心甘情愿地做一个欣赏者和倾听者吧!心有不甘是吗?您觉得不能充分在孩子们老师们面前展示卖弄自己的才华吗?您是否想过,孩子们的精彩才是您真正的精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