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难题破解:步频,步幅

分类: 马拉松 |
速度 = 步频 × 步幅,一条极为简单而又冰冷的公式。 了几十年,主要在于,步频与步幅,是两个相互制约的因素。你很难完全撇开一个因素,谈论如何改进另一个因 素。你一步两米顶人家两步,人家却可以小鸡啄米似的怎么也甩不掉,正是说明了步幅与步频的对立关系。如果 你既大步流星,同时也小鸡啄米,那恭喜你,实力上了两个台阶不止,冲300去的。那我想跑的快,增加哪个更 有效呢? 先来看看顶尖运动员是怎么跑。 2007年的世锦赛万米,贝克勒(万米世界记录保持者)与Mathathi以同样的速度跑了前面九千米。贝克勒身高 1.63米,步频190/分钟。在最后的一公里冲刺阶段,他的步幅不变,步频提高到惊人的216/分钟,一举摘金。 Mathathi身高1.7米,步频接近200/分钟,在最后冲刺阶段,加大了步幅,步频反而下降,维持速度不变(后来 他表示最后没有提速,是疲劳所致)。而女子万米记录保持者王军霞,则是典型的全程高频率跑法,她的平均 步频达到209/分钟。在冲刺阶段,她一般采用加大步幅,步频不变的方式。上述例子说明,首先,专业运动员 的步频都很高。而且,他们可以根据需要调节步频/步幅的节奏。那么,业余跑者,应该怎么跑呢? 低的步频都会增加摄氧水平。也就是说,对某个运动员,确实存在着最经济的步频。欧美的跑风盛行,跑步教 材多如牛毛,他们经常提到一个“标准步频”:180/分钟。他们宣称,达到或接近这个步频,是每一个长跑者 应该改进的技术。据我自己观察,大部分业余跑者的步频达不到这个数字,包括一些全马进了二级的快马。业 余跑者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过大的步幅,把步频限制在不经济的低水平,同时也带来伤痛增加等其他 负面作用。 打直的膝盖,脚跟的重落地。不幸的是,这样的跑法实在太常见。 而合适的步幅,则应该是如图左侧的跑法:中前掌落地,落地点靠近重心,主动下压、扒地。 |
步幅过大的坏处是显而易见的:明显的刹车作用,过长的支撑时间,完全抵消了大步幅带来的好处;还显著增
加的震动的传导。
加强这个唯一动力。极端的例子如短跑,步幅是所有跑步中最大的,但是他的落地点也是很靠近身体重心的, 目的就在于避免刹车作用,尽量缩短支撑时间,并为强大的扒地与后蹬提供结构条件,如图所示,短跑运动员 绝对不会把小腿打直了伸到前面去! |
|
被动支撑重心跟进的阶段,单足触地时间可以达到0.15秒以内。 |
【提高步幅】
【加大步幅】
1.步幅大,说明动作幅度大。前摆幅度与后蹬幅度相互制约,后蹬之后不放松,又限制大小腿折叠角度,导致前摆不充分,真是一环扣一环。
3. 主动下压扒地,貌似是减小了步幅,实际却是相反,因为后蹬被加强了。后蹬是跑步动作中最主要的驱动,下压扒地就是其准备动作。后蹬越强,前进性就越好,不必要的上下跳动就越少。这里比较一下Ryan Hall与Samuel Kamau,前者大家熟知,录制了很多教学视频;后者更是超一流选手,北京奥运冠军,半马59分以内。Samuel Kamau明显矮一些,但是他的后蹬角度很恐怖(我今天贴图的额度用完了,只能文字描述下:他的后蹬摆腿达到106°,而前者是90°),两个人的步幅差不多大。Ryan Hall每步要上下跳动4英寸,一个全马下来,光累积跳高就接近80层大楼的高度。每加大1°,就能增加2%的步幅,并能有效减少滞空时间。一个马拉松几万步,累积起来不得了啊。有限的能量,必须尽量的向前、向前、再向前!
下面这些常见的不良习惯是制约步幅加大的:
绕了半天,有点晕吧?总结一下,步频还是步幅的问题,我理解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