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保养品不是时装周

标签:
达人护肤时尚 |
作为一个读经济的“痞子”,我一直相信经济低迷的时候社会更催动“美”的行业的发展,不过与繁华盛世的时候不同的是经济低迷的时期受欢迎的往往是“价廉物美”的夯物。当然我并不是否认“价廉物美”的存在,只是当一堆“笋盘”蜂拥而出轮番上演美妆时装周,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辨知能力认清谁是李逵,谁是李鬼?
若干年前,曲酸在美白界大行其道,风头盖过熊果苷、VC等“老模”,可是随着一纸封杀,人们原以为曲酸永世不得翻身,但是随着曲酸衍生物的逐渐开发及安全性慢慢被接纳,这位过气“超模”貌似有潮流逆卷之势。
又譬如前些年的红酒风潮,从TB到韩妆品牌无不是它的身影,那些美白、收毛孔、抗皱等全能桂冠全都落在它身上,红酒调理霜、红酒面膜、红酒精华的光环一时无两。
还有很多类似例子多不胜数,近年最多上“T台”的莫过于汉方保养概念,从雅诗兰黛的内服外用Osiao、与之打擂台的宝洁东方季道、早期国产汉方老大佰草集等。不得不说,化妆品的风潮就如每一季的时装周是世界潮流指标,这些产品风潮则是化妆品公司的研发和市场指向标。
从高端到廉价,一个概念可以被贯穿始终,那是否就如换衣服一样,我们要紧跟世界潮流,在保养的选择上也要事事尝鲜?当然不是的,衣服纵然有潮流,但也要视乎个人气质、身形、出席场合等因素进行复合考量;时装潮流如此,保养品更不用说,用在脸上的当然是研究越透彻越放心,在保养界里,很多时候可为新不如旧。
抗皱方面胜肽的运用日益广泛,植物萃取也是在不少昂贵产品中担当主角,可是我们想想,胜肽是否真的能达到肉毒注射的效果,而这些效果仅仅通过皮外涂抹就能突破重重表皮层、真皮层、脂肪层等直接作用在肌肉上?而那些神秘的独家发现植物萃取作用是否有足够的独立研究?相反,A酸类的研究及使用已经有几十年了,是目前已知的抗皱成分最能改善老化(特别是光老化)的中坚力量。
美白方面貌似越来越少新面孔出现,反而一些老面孔重新被受青睐,如对苯二酚、曲酸衍生物等。不过工程师们也不是闲着没事做,在原有的基础上也做了不少的改进,3-o-乙基抗坏血酸使VC衍生物的进化史前进一步、间苯二酚衍生物减少不少对苯二酚的不良反应却同样大放异彩,所以不难在一些口碑产品倩碧美白精华、kiehl’s激光极白精华等见证进步的幸福。
无论是潮流逆袭还是原地华丽转身都离不开老成分的生命力。所以当现在,我选择产品可是有点孤独症,就算各个品牌如何吹嘘新科技、新成分,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地发现确定有效的还是那几个老面孔。
相对于充满未知未来的新成分、新科技,那些偷换概念的“新产品”就显得可耻多了,堪比那些TB时装品牌一季能推出上千新单品。其中我觉得最明显的是“干细胞”概念,目前没有任何保养能刺激干细胞运作,可是不少品牌纷纷迫不及待推出相应产品。这些“干细胞”保养产品是在令人啼笑皆非,有的添加腺苷、有的加入胜肽就成为“干细胞保养”;最可笑的是国内的一些品牌连添加那么一点抗氧化成分都可以称自家产品是“干细胞保养”,俗话说五十步笑百步,我说百步毕竟比五十步要可敬。
在我微博的专题#TB品牌歼灭战#中绝大部分是控诉产品信息的不规范甚至质量的问题,也有部分是质疑那些海量般的TB化妆品品牌的“新产品虚高掌声”。有的使用廉价的纯左式右旋VC而产生微热刺激感称为独家促渗配方、有的则将几种保湿成分硬性“打包”就成为新一代的“肌肤快乐因子”,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所以我很敬佩化妆品文案的想象力和在法规中任意游走的本事,恐怕哪天凡士林也会被包装称保湿界的“世纪大发现”。
希望热爱自己肌肤、热爱保养的朋友能少做伸手族又或我很不敬地劝说一句别再脑残,连一些纯粹为逻辑的问题也不能自己判断。多看、多想,学会筛选信息,有时候upgrade自己的“资料库”比做时装周走马观花的“编辑”要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