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王八蛋”
(2009-09-11 15:00:09)
标签:
王八蛋孝道情感杂谈 |
分类: 随笔·杂谈 |
按说“王八蛋”,是中国人常用的骂人话,因为脱口而出,非常方便,虽不雅,但牵扯不到祖宗八代、父母长辈,一般好友之间开个玩笑,也都哈哈一乐完事。
也有人引伸说,戴“绿帽子”就是“王八”,因此“王八蛋”,有私生子的含义,但很少有人这么理解。所以只要不是大打出手的情况,笑呵呵骂一句“王八蛋”,大多数都不计较。
我有时也会随口用这三个字评价某个不咋地的人或者事情,虽恨恨地说,但说完就忘,也就无所谓。但最近接触到一件如鲠在喉,有违“孝道”的事情,就在心里还这句话本来面目。
“王八蛋”本意应该是“忘八端”。“八端”古代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几乎涵盖了所有做人的根本,是万万不可忘记的,后来却被讹传为“王八蛋”。
我对古人的所谓“愚孝”是非常不赞同的,什么孝敬、孝顺、孝子贤孙……总让人感觉蔑视和压抑。一个“孝”字,就像是在“儿子”身上压一根扁担,再埋在土里,也就是说“孝”能把人压死。“孝”不讲人性和理性。
还有,“孝”好像主要偏指“子”,而不是“女”,因为“女”是以“媳”的身份,依附于儿子,所以“孝”与“不孝”决定于男性。况且“子”是传统中的遗产继承人,因此,上世纪的女人很难与男人们去争论“孝道”。
女人们天生在满足食物需求后,对过多的财产追求基本有度,所以也很少把“孝”挂在嘴上,对父母大部分选择“尽心尽意”,给做儿子的留下相当空间,毕竟是一奶同胞,血浓于水。
问题是当儿子的如果把房产、存款揣进腰包,一走了之该如何是好?
从人性的角度来讲,谁都愿意别人对自己“尽孝”,因为一个“孝”字就是付出,就是给予,把好的东西送给他人,总不如接受他人的“孝义”来的轻松和惬意。问题是许多时候,还真需要去“尽孝”,没办法,面对一个无力安排自己衣、食、住、行的孤寡老人时,作为思维正常、身体健康的成年人,必须去给他(她)以精神、物质上的帮助和慰藉,否则难以心安。
我不想去指责任何不尽责的儿女,也不想说任何不讲理的父母,只是想:做人只有尽“本份”,心里才踏实。
不管男人,还是女人,“王八蛋”还是不做更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