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华社6篇评论尚未说到痛处

(2010-04-08 14:06:40)
标签:

房价

新华社6篇评论

地方政府

财政分配体制

房产

杂谈

分类: 柴门犬吠

新华社6篇评论尚未说到痛处

 

文/倚剑听涛

 

从3月28日到4月2日,新华社一连6天发表“新华时评”,矛头直指地方政府,痛批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根源所在——土地财政以及腐败所酿生的高地价高房价。

这6篇时评虽然并无新意,重复的都是以前的观点,但每一篇都极富冲击力,对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做了系列的评论和分析。其中4月1日发表的题为《“土地财政”还能维持多久》的新华时评指出,“解决‘土地财政’问题,当务之急是从制度安排上弱化地方‘以地生财’的冲动。”如何遏制冲动?文章建言,“给予地方更多的资金支持。”

无疑这是一条好的建议。但是如何“给予地方更多的资金支持”却是一个问题。

房地产市场的疯狂和泡沫是否应该归罪于地方政府?

现实的情况是:中央既要求地方不断发展,又不能提供相应的财力支援,甚至还要把地方政府的口袋掏空。中央直接投资的项目越来越多,越来越大,需要的资金当然也越来越多,但是每一个项目的背后都必需几倍于中央投资的地方配套资金,这块资金从何而来?在这种情况下,土地财政不可避免。因为土地出让金是地方政府可以自由支配的最大财政收入来源。在不增加地方财政支配权力的前提下,地方政府“以地生财”这一局面很难由“调控”二字解决。

我国的财政分配体制历来存在着中央和地方的矛盾。随着形势的进一步发展,目前的财政分配体制越来越倾向于中央集权化。原本应该藏富于民、造福地方的政策正在不断弱化,消于无形。准备施行的增值税改革拟将原本由地方政府征收管理的营业税纳入增值税范畴,这必将给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给以更大的重击。

财政分配体制的中央集权化,带来的不仅是中央与地方政府日益突出的矛盾,还是滋生高层腐败的沃土,“跑部钱进”的模式已经害了不少高官。财政分配体制的问题当然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但是把板子打到地方政府的屁股上也是不公平的。要解决房地产市场的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从中央着手。

 

 

 

附:新华社6篇评论衔接:

4月2日《税收杠杆应发挥更大作用》:提出让税收杠杆在房地产调控中发挥更大作用,首先应该统筹好与房地产相关的各个税种,增加房地产保有环节的税种,更应该在征管环节严格执法。

4月1日《“土地财政”还能维持多久》 :仅凭所谓“经营城市”的口号,通过“收储土地”和高价拍卖,转手就能获得巨额收益。更何况,房地产开发当年就能见效,对GDP的“贡献”显著。如此情况下,又如何寄希望于地方政府主动控制房价?

3月31日《疯狂的房价叫板土地招拍挂》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现有的土地招拍挂属于供给垄断和需求竞争型。这种供给垄断与需求竞争并存的模式,必然造成需求方恶性竞争,导致地价不断暴涨。

3月30日《坚决清除房价中的“腐败成本”》 :房地产业需要公开的不仅是开发成本,而且开发过程涉及的所有审批环节都应该彻底公开。全面挤压腐败的空间。

3月29日《不能让楼市成为投机者的乐园》 :地方政府必须转变发展思路,不能再沉溺于地产投机所带来的“人气”和“财气”当中。

3月28日《红火景象下的楼市之忧》 :透支未来的卖地财政,决定了房地产市场难以持续,更意味着依靠这种方式拉动经济发展难以持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