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惹着谁了?
(2009-09-29 09:28:35)
标签:
百家讲坛袁腾飞文化杂谈 |
分类: 柴门犬吠 |
感谢“三联学舍”圈子将本文推荐到草根名博首页。
百家讲坛惹着谁了?
文/倚剑听涛
最近袁腾飞的日子不太好过,坊间一片讨伐之声。“百家讲坛”也跟着备受质疑。
一些至少是自以为学问高深的人坐不住了。阎崇年、于丹、易中天等等这些原来的无名之辈,就来纪连海、袁腾飞这样的中学教员,居然在《百家讲坛》走红了,这让他们很不舒服。有人认为《百家讲坛》是伪学术、娱乐化,不专业、庸俗化,对所谓《百家讲坛》“后继无人”和“收视率严重下跌”额手称庆、幸灾乐祸,认为《百家讲坛》“必死无疑”,甚至有人建议干脆停播。
《百家讲坛》自从开播以来就一直被人诟病不断。只要是上过《百家讲坛》进而走红的,没有一个不被人指出学问不精,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从阎崇年的“掌掴”事件,到于丹“不学无术”;从易中天“扇媒体耳光”,到王立群“不懂历史”……总之,上过《百家讲坛》的文化人极少有例外不迅速成为名人的,而因为上过《百家讲坛》迅速蹿红的文化名人也极少有例外不被人质疑的。
其实《百家讲坛》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受欢迎的,最初一方面是由于选题的原因,另外还有主讲人的原因,反响并不是很大。直到后来确定了以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经典部分为重点,把节目定位从针对“受教育程度较高、欣赏品位不俗的知识阶层”调整到“给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普通观众看”——也正是这个缘由造成了媒体和观众的众多热议。如果《百家讲坛》坚持其初始的“受教育程度较高、欣赏品位不俗的知识阶层”定位,它的争议或许会因为受众范围小,争议停留在学术层面上,而不至于变成热议——才吸引了广大观众,真正开始火热起来。因为它符合了时代变革的要求,符合了群众求知的需求,符合了电视媒体的要求,《百家讲坛》成功了,登坛讲座的人火了。
我说过,我们生活在泡沫时代,是一个名人可以批量生产的年代。因此有人把易中天、于丹等此类名人称为文化“快男”或者叫做“文化超女”也并不为过。因为“超”和“快”,就像湖南卫视炒作出来的“快男快女”备受质疑一样,这些文化快男超女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自称严肃的质疑者称:“《百家讲坛》是一个作秀的电视节目,我以后不会再去讲座!”我曾写过一篇《百家讲坛与“说书的”》,以为《百家讲坛》还是为文化的大众化普及做出了极大贡献的。相对于其他速成名人,我更愿意看到文化快男超女的走红。
我只具有学士学位,按照质疑者的观点,应该算不上“受教育程度较高、欣赏品位不俗的知识阶层”;我也没有历史专业的背景,但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百家讲坛》目前的主讲内容——还是很感兴趣的,因为《百家讲坛》的缘故,更增添了几分喜欢。在质疑者们看来,我是没有资格说话的,但至少可以归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普通观众”。我的看法是,现在的《百家讲坛》还是值得看的。
文明的时代,文化发展的时代,应该是百家争鸣的时代。
《百家讲坛》需要的恰恰就是百家争鸣。你自以为你的说法正确,你也可以说嘛,现在的环境下,应该没有人捂住你的嘴巴。有人说刘心武说红楼是不着边际——我也这么看,《百家讲坛》又请来了周汝昌。你如果真的讲的非常好,不愁没有观众。有人质疑《百家讲坛》的娱乐化,说《百家讲坛》成了《曲苑杂坛》,并归罪于追求收视率的电视语言。我倒不以为然。如果每位主讲者都能把讲的内容讲得那样津津有味,让人产生兴趣,那简直是善莫大焉。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去主动地求知,就会知道还有其他的说法,还有更广的天地,就会知道,原来他讲的也不一定对。但你要承认,是他让你有了探索的兴趣。
求知是无止境的,现在我们在月球上竟然发现了水的存在,这在以前是没人敢说的。《百家讲坛》以讲历史文化为主,因为历史是人写的,自然争议就多。没有绝对的客观。如果有完全客观的历史,史学家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一切皆有标准答案,哪里会有争论分歧,何来“拨开历史的迷雾”一说?
《实话实说》下课了,我不希望《百家讲坛》也被停课——尽管有人热盼着。借用制作人万卫的话:“《百家讲坛》永远以受众需要为先。《百家讲坛》成长的曲折路径证明,无论精品文化栏目本身的内容有多么优秀,脱离市场和受众而独立存在,都是没有出路的。”我以为真正的大家好像并不怎么看电视,那些看了《百家讲坛》愤懑不平的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大家我不好说,至少,他们讲课可能讲得不如人家好。或许质疑者们是想让我们看《百家讲坛》像看中国教育频道的电视课堂一样——那样是否够严谨?我最盼望的,就是有人能把《高等数学》、《微积分》之类的讲得象袁腾飞那样,如果每位老师都能这样讲课,《百家讲坛》可以休矣。
P.S.感谢圈子的推荐及朋友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