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酒中浸泡着的中国文学史

(2009-07-27 08:54:40)
标签:

中国文学史

文人

杂谈

文化

分类: 柴门犬吠

感谢长笑先生的推荐,此文被新浪文化博客首页“读书随笔”栏目采用;感谢“文海兰香”圈子将本文推荐至草根名博首页。

 

在酒中浸泡着的中国文学史在酒中浸泡着的中国文学史

 

文/小头爸爸

 

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作品,你会发现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文人、文学作品都会提到酒。仿佛整个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都是在酒中浸泡着,或浓烈醇厚,或清香淡雅,历久弥香。

考古发现,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已有许多陶制酒器。我国酿酒的历史最迟应不晚于夏,《战国策》记载“帝女令仪狄造酒,进之于禹。”至于传说中的杜康,则是后来之后来了。酒自从出现之日起,就与文人、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国春秋》记载:“文王饮酒千钟,孔子百觚。”应该说,是孔圣人开了文人豪饮之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视孔子为万世师表的后世文人,必是见贤思齐,怀趋鹜之心,嗜酒也就师出有名。而酒,则更是合了文人的性情。“酒有别肠,唯文者近”,酒遇到文人,正如钟子期碰到了俞伯牙。

“酒似文人骨”。酒性辛辣纯净,犹如一个高尚的智者。历代文人墨客莫不与酒结缘,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文人几乎都是嗜酒之人。

屈原的辞赋中咏到酒:“援北斗兮酌桂浆”,这是何等的气势、何等的豪情!

建安三曹,无一不喜欢饮酒作诗,曹操更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东晋诗人陶渊明曾在《五柳先生传》中自我介绍说:“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各情去留”。他的诗词中总是表达着一种很恬然的境界:饮罢微醺,就着菊花的清香,轻推竹篱,醉眼朦胧望南山。

到了西晋,留名文史的竹林七贤更是个个善饮。“一饮一斛,五斗解醒”的刘伶被称为中国头号大酒鬼。《世说新语·任诞》中记载:“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以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他常常坐着“鹿车”,拎着一大壶酒,让人拿着铁锹跟在后面,说:“死便埋我。”同属“竹林七贤”的稽康和阮籍也十分了得。阮籍醉酒时间最长的一次竟达六十多天,如果有此项吉尼斯纪录,阮籍绝对是记录的保持者。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珠峰时代的唐朝,诗人中嗜酒者更多。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海量,孟浩然、王之涣、韦应物等均能豪饮。且都是饮酒而诗兴大发,创作出不朽之作,许多优秀作品是靠酒激发出的灵感,在微醉中创作出来的。“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首,饮者八百首”。那首脍炙人口的长诗《琵琶行》,就是在醉酒之后,听了歌伎演奏琵琶,诉说身世后,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连夜写成的。

最有名的饮者应该是李白。诗人余光中在《寻李白》一文中惊叹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那是孤独的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那是狂傲的李白;“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是自嘲的李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唤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这是豪放的李白;“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那是侠士李白……甚至民间还流传李白“酩酊捉月”而死的美丽传说,因为大家不能忍受一个伟大的飘逸的诗人是老死在床上的事实,死后也要为他杜撰了一个抱月而死的善意谎言。

言及唐诗,后人必称“李杜”。李白斗酒诗百篇,杜甫“性豪业嗜酒”。两人在诗歌成就上不相上下,但论起嗜酒的程度,杜甫或许超过了酒仙李白。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氏隐居》中写道:“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说他们二人曾在一起畅饮,醉后共盖一条被子。杜甫可能比李白喝得更馋,醉的次数也更多。他这样记载当衣买酒:“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郭沫若更是煞费苦心地统计,在李白和杜甫现存的诗作中,谈到酒的,李白占17%,杜甫占21%。估计两人肯定拼过酒,最先倒下的不知道是不是杜甫。

与唐诗并称的宋词,代表人物中也都对酒情有独钟。苏轼就是一个诗人兼酒家:“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发条落香雪”,“东堂醉卧呼不起,啼鸟落花春寂寂”。它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便是在他饮酒后,在醉意朦胧中一气呵成的。他在《和陶渊明饮酒》诗中道:“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意思是说外在的世界和人的内心世界都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到处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只要喝上点酒,诗便自然出来,因此,他称酒为“钓诗钩”。

苏辛并提的辛弃疾,词中满含悲愤,豪侠中也带着一些酒气。“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说剑论诗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闲饮酒,醉吟诗”,“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但是与苏轼“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黄老出世哲学不同,辛弃疾自始至终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慨叹“枉了冲冠发”,喝的是闷酒。

酒的魅力如此之大,就连李清照这样婉约的女词人也经常“东篱把酒黄昏后”,“三杯两盏淡酒”,“浓睡不消残酒”,“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明代才子唐寅的《六如集》中记载这一段故事:唐伯虎曾与好友祝枝山、张梦晋在大雪天里学乞丐唱《莲花落》(一种地方小调),向路人求乞,把得来的钱买酒,在野寺中痛饮,并表示遗憾地说:可惜这种乐趣没能让李白看到。实在“是名士真风流”!

曹雪芹的嗜酒也是大名鼎鼎。曹雪芹性格豪爽,善饮健谈,常和朋辈诗酒往还,以酒助诗文。到了曹雪芹晚年于北京西山黄叶村著《红楼梦》时,仍喝酒如狂。后来即使已十分穷愁潦倒,酒也是不能不喝的,“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

即便是到了西学东渐的近现代,文人和酒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鲁迅曾经写过一篇《魏晋风度及药与酒的关系》的文章,饶有兴致地对曹操、竹林七贤等做了研究,似有羡慕的意思。钱穆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鲁迅的文章其实也就是建安风骨的特色,鲁迅其实也是魏晋风度的遗存。于是,鲁迅在我的印象当中便多了一幅身着长衫,手拿烟斗,吃着茴香豆,喝绍兴花雕或者日本清酒的影像。

纵观中国文学史,是酒造就了文人,也是文人成全了酒。老舍先生说“文章为命酒为魂”,实为至言。

 

 

ps:感谢“文海兰香”圈子的推荐。

 

在酒中浸泡着的中国文学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