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其林《散文要有容量——对谈生态作家杨文丰》(载《博览群书》杂志2021年第4期)
标签:
杨文丰访谈生态散文散文的容量生态写作 |
分类: 散文获奖•文学信息 |
散 文 要 有 容 量
龙其林
散 文 要 有 容 量
1. 龙其林:从《散文•海外版》2001年第4期发表了您的气象科学随笔《自然笔记》后,您开始致力于科学美文的写作。您当时是怎么想到写这组散文的?
2.龙其林:您的散文对于语言的运用非常娴熟,文字的节奏感、色彩感令人印象深刻。例如,《台风现象》中描写台风雨的细节写得极为精彩。从农业气象学转向于散文创作,其跨度不可谓不大。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您是如何磨炼自己的文字表达的?
3.
4.
龙其林:生态散文写作渐渐成为热潮,写作者也不断增多,但是对于什么是生态散文产生了不同的认识。有一些写作者和研究者,将凡是描写了自然景物、现象的散文都视为生态散文,也有人认为描写了自然景物同时还有人的主体情感就是生态散文,这显然是对于生态散文概念的无限放大。请您结合对生态散文文体内涵的界定,谈谈对于生态散文而言,最重要的质地是什么?怎样判断一篇作品是否属于生态散文?
5.
6. 龙其林:您的生态散文作品既彰显着科学散文的认识价值与科学精神,又洋溢着强烈的文学性,古今中外的诗词、散文、小说散布在您的散文作品中,从而赋予了作品以鲜明的文化色彩。您是怎样想到从文化性上来对散文创作进行开掘的?您如何看待周作人的散文?是否受到了周作人的影响?
7. 龙其林:您的生态散文中,时常引入童年视角,回忆与故乡、故土有关的往事,这种写法颇类似于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人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困顿时,经常会向后看,喜欢回忆童年;当人在现实生活中春风得意时,喜欢做的是展望将来,踌躇满志地憧憬。您在系列散文中使用童年视角,或许也在不经意间反映了您的某种心理,这种心理与现代社会无法安放乡愁、生态危机时代无法重回故乡有关吗?
8.龙其林:您在最近两三年有什么写作规划?在生态散文领域,您是否还会进行文体、语言、题材方面的新尝试?
【 访谈人、访谈对象简介】:
龙其林,男,1981年10月生,湖南祁东人。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2007年、2010年先后获湖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文学硕士、中山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曾任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系主任,广府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杨文丰,男,1957年9月生,广东梅州客家人,农业气象学专业学士。任教于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中文二级教授,一级作家。出版生态散文集《病盆景——自然伦理与文学情怀》《自然书》《自然笔记——科学伦理与文化沉思》《蝴蝶为什么这样美》等,10余篇生态散文被选入高中《语文》、《大学语文 》等大、中学教科书,先后荣获第七届老舍散文奖、第六届在场主义散文奖、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散文集奖、首届林语堂散文奖、首届浩然文学奖散文奖、首届丝路散文奖、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国徐霞客游记文学奖、《散文•海外版》全球华文散文大奖赛奖、《散文选刊》“华文最佳散文奖”、广东省散文奖、美国《世界华人周刊》“华文成就奖”、《北京文学》“双年奖”和《人民文学》游记奖等,部分生态散文被译成英、日和蒙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