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引入
(2016-11-29 14:45:39)分类: ├→教学日记 |
一、引入:
1、认识椭圆:
问题1:绳子一端固定在草地上,另一端拴一只羊,过一段时间之后,你发现什么现象?
问题2:绳子两端固定在草地上,绳上套个小环,环上拴一只羊,过一段时间你发现什么现象?
二、设置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
平面内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叫圆。
提问1:如果把一个定点改成两个定点,轨迹是什么?(由上面引入很简单得出结论)
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图钉和细绳合作画图。
做法:用图钉穿过准备好的无弹性细绳两端的套内,并且把图钉固定在两个定点上,然后用笔尖绷紧绳子,使笔尖慢慢移动,看画出的是怎样的一条曲线。
提问2:椭圆上的点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上面操作交流发现:椭圆上的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并且会发现有时候能做成椭圆,有时候不能(疑问)
这时学生可以通过课件观察随着F1 、F2距离改变,轨迹变化情况。从而发现
2a>|F1F2|时,轨迹是椭圆;
2a=|F1F2|时,轨迹是线段|F1F2|;
2a<|F1F2|时,无轨迹。
提问3:椭圆应如何定义?(学生试着总结)
1、定义:
平面内与两定点 F1 、F2 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常数记为2a,
|F1F2 |=2c,即2a>2c>0时,轨迹为椭圆。
提问4:刚才在画图时,大家的绳长是一样的,但是画出的椭圆一样吗?椭圆的圆扁程度与什么有关?(学生纷纷发言,并演示)F1 、F2位置越近椭圆愈圆,F1 、F2位置越远椭圆愈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