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小结的有效研究
(2015-04-26 11:31:49)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日记 |
数学课堂小结的有效研究
【摘要】:在我们日常教学过程中,课堂总结作为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没有引起老师的足够重视,它的重要性受到挑战或者在有些老师看来课堂总结只是一个程序。其实课堂总结对于巩固当堂所学知识、加深学生理解、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和掌握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堂总结是我们课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设计不但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而且可以使我们课堂锦上添花。
【关键词】:课堂小结
笔者一直在思索怎样提高数学课堂效率,让更多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发现作为一个数学教师要想自己进步更快、所教的学生掌握的更好、发展的更全面,情景引入很重要,因为它可以引发学生对这堂课的兴趣;教学过程也重要,因为它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和收获;其实课堂小结与课堂引入和教学过程一样重要的,良好的课堂小结对于巩固当堂所学知识、加深学生理解、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和掌握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堂总结是我们课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设计不但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而且可以使我们课堂锦上添花。
一、课堂小结的必要性
课堂小结是教学中既重要又容易忽视的环节,是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最后阶段,教师富有艺术性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的行为方式,有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对教师而言,它是对“教”的一种回顾。
当我们进入课堂小结这一环节时,当我们面对学生提问“今天有何收获”时,学生在思考。教师也应当回顾,“这堂课我教会了学生什么”。课堂小结对于教师而言,应是一种回顾,回顾每一个教学环节,思索每一个教学细节。作为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们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是否促进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此时,课堂小结犹如一面镜子,折射着这堂课亦或暗淡亦或闪耀着明亮的光辉。
2、对学生而言,它是对“学”的一种深化。
虽然是简短的几分钟结语,对学生而言。却是对“学”的一种深化过程。它可以帮助学生从总体把握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归纳总结的能力,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积极参与的热情。
二、课堂小结的特点
课堂小结不应该只是简单地重述一下本堂课的主要内容,而是学生极好的一种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因此,小结应围绕学生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而展开。
1、课堂小结要简明易懂。
在设计中,应抓住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做到少而精,简明扼要、语言精炼,但不要使课堂小结成为过场戏。
案例1:是关于《等腰三角形的复习》:教师是由一字谜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复习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判定;教学过程层层提进,由浅入深,从反应来看,学生掌握的还不错;但到课堂小结的时候,可能时间不够,在学生还对上一题进行思考、接受的时候,老师开始以板书为例,对等腰三角形的知识点,从头到脚复述了一遍,结果课堂小结就成了学生简单总结知识点的过场戏,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
2、课堂小结要有引导性。
在小结时,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小结或通过一些问题,鼓励学生多加思考,激发学生探新的愿望,把课堂小结作为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发展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2:教师在上《定义与命题》一课时,是这样进行小结的,先让学生比较下列几个句子:(1)X=1是方程;(2)方程是X=1,(3)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4)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问题1:请找出哪些句子是下定义;问题2:请找出哪些是命题;问题3:请找出哪些句子的表述是正确的;问题4:比较期中两个或几个句子,结合今天的课程,谈谈你的收获。这个小结呼应本节课的课题 “定义与命题”,设计了对比思考的模式,引导学生回答定义与命题的关系,如:定义都是正确的,命题不一定是正确的,命题不一定是定义,定义有充分的必要性等,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通过这个活动小结本课,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定义与命题以及他们的区别与联系,完成知识的内化何升华。
但由于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听课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类似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样的话,形成了千人一面的课堂小结模式,老师将课堂小结的形式单一化,学生产生听觉疲劳。
3、课堂小结要有针对性。
凡是学生难记、难理解、难掌握及容易出错的地方,都应阐明。可通过图示或表格的方式,将新学的数学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课堂小结是教师和学生对一节课的高度梳理和概括的重要环节,是发现后继问题,是前后知识纵横联系的必要阶段,它能把学生学到的零散知识进行数学建构,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系统中去。因此,数学教师要重视数学课堂小结,适当关注课堂小结中的人文性、生活性、疑问性和趣味性亦可以让课堂总结精彩起来。
三、在探索过程中有这样的几点想法
(一)、渗透人文性,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以知识的整合、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数学本身与数学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数学本身的人文因素应该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数学教学是再现数学本身人文性的一个媒介,承载着数学思想、数学文化的传递,中华优良美德的传承。
案例3:《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主线是关于老年人生活状况的调查,他的课堂小结是这样设计的: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生:我知道怎样去收集数据,怎样去整理),那对本节课你有什么感想吗?(生:我们要多多关心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有时间多陪陪他们等)。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不仅对本节课的知识点作了小结,同时树立 “尊老、爱老、敬老”的观念,传承“尊老、爱老、敬老”的美德。
回顾这一教学片断,我们不难发现,该课堂总结给正如赫尔巴特所说:“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我们要有意识地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去渗透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充分展示数学教育的艺术魅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教育中总结的人文感染力,给孩子以心灵的震撼。
(二)、捕捉生活性,为数学寻找生活的支点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教学时要紧密联系生活,让教育与生活“亲密接触”,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生活化。那在总结时,我们可以将抽象的数学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找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更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有滋有味。
案例4:有位教师在上八年级的《平行四边形》这节内容时,这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答:平行四边形) 问:那么你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哪些知识?(答:它的对边平行,对角相等,邻角互补等) 问: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性质有什么区别?(答: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问:那么它的这一特殊性质又有什么用途呢?(学生举例,我们学校的电子校门就是很好的运用)等。这样针对每一个知识点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在一问一答中知识结构也就随之形成。这是一个知识梳理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这样的小结让学生感受到了平行四边形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它还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数学美”的欣赏,更让学生懂得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
(三)、设置疑问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时,有意设置一个悬念,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产生一种向往感,这对学生课后自学是一种无形的动力。
案例5:《轴对称图形》
其实在小结中设置疑问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认识数学世界。而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兴趣是学习动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教师在总结时设置疑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学习的欲望及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在课后进行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并为下一节课做好了铺垫。
(四)、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计好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小结,即能消除学生学习造成的疲劳,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即巩固练习后,组织一场趣味性的课堂小结。
案例6:朱周刚老师在绍兴优质课评比中,《用字母表示数》的课堂小结:师;学了这节课后你们有哪些收获呢?生:知道了字母表示数的书写格式,懂得了用字母表示数能一般地、简明地表示数与数量关系和一些数学规律,老师也作了补充:我们从中还体会到可以用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去探究数学规律;然后与学生一起体验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青蛙歌,最后学生带着问题,在“青蛙歌”欢快的乐曲声中,进一步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一般性和简洁性,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
这个活动的积极性极高,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一个整体,课堂小结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要为了完成形式,而忽略对它的精心设计;也千万不要因为上公开课或观摩课时才象征性的作课堂小结应付一下。我们在日常教学的每一堂课中,都不该把课堂小结给遗忘。课堂小结可能不会是课堂教学的高潮,且用时短暂,但只要我们用心而为之,就能创造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境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