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

(2009-05-26 22:17:37)
标签:

孟子

大任

中心论点

句子

孔子

教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

 

一、1.本文选自《         》。《孟子》是                         共同撰写的,是

                       的记录。

2.孟子,         时期的       家、         家,名        ,字          。他是继孔子之后

           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          ”人们尊称他为“           ”。其核心思想是“       ”,提出“              ” 的主张,要求君主应该重视百姓。

3.《四书》指的是《        》、《         》、《        》、《        》。

《五经》指的是《     》、《     》、《     》、《     》、《       》。

 

二、给加点字注音。舜   畎亩      傅说    胶鬲    百里奚    孙叔敖      拂乱    拂士

 

三、解释加点词。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衡于虑     而后作         征于色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

 

四、翻译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4.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五、默写短文,回答问题。

1.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2.课文第一段举了哪些例子?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第一段运用了 排比  修辞方法。

4.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承上启下

5.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二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练。     

6.按要求填空: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   苦其心志   ,生活上要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上要  行拂乱其所为    。(用原文回答)

7.文中“人恒过,然后能改”与上文的哪句话相照应?“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与上文的哪句话相照应?“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与上文的哪句话相照应?

 行拂乱其所为;苦其心志;动心忍性 

 

8.国恒亡的原因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例:商纣王

 

9.论证“死于安乐”的句子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0.从正面阐明经过挫折、困苦,才能获得经验教训,奋发进取的句子(从正面论述经受磨练益处的句子)是: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论述经受磨练益处的句子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1.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   (四字词语)

12.文章第三段紧扣“ 动心忍性  ”四字,展开论证,从个人作为推论到    论国  。作者对国君提出的论断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从人们的哪两个方面说明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

 内心和外表

14.本文的中心句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6.在文中找出现在仍然经常使用的一条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7.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18.本文先论证   生于忧患  ,后论证  死于安乐   ,论证  生于忧患   是全文的重点内容。

19.本文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 治理国家  ;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20.请你写出一、两句能够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

 

 

21.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要有忧患意识,不可耽于安逸享乐。

22.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

  磨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重要作用。或 要有忧患意识,不可耽于安逸享乐。

 

23.孟子认为只有逆境可以造就人才,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简要说明理由。

 

 

24.在作者看来,人才是怎样造就出来的?

   在逆境中磨练出来的。

25.根据第三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一个人成才要经受哪些挫折?

   常犯错误;思虑阻塞;不被人了解。

26.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7.《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作简单说明。

 

28.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

 

 

29.请紧扣“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练,这样才能取得成就。”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练、取得的成就)

 

 

30.《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

 

 

六、选择题。

1.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B.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练。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的层次显得清楚。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B.本文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C.论证“死于安乐”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证明。D.全文从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方面论说人要成就一番大业,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

3.孟子在课文第一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练。下面的名言中,与之相近的是哪两句?( A、D )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