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
(2009-05-26 22:17:37)
标签:
孟子大任中心论点句子孔子教育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
一、1.本文选自《
2.孟子,
3.《四书》指的是《
《五经》指的是《
二、给加点字注音。舜
三、解释加点词。舜发于畎亩之中
四、翻译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4.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五、默写短文,回答问题。
1.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2.课文第一段举了哪些例子?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第一段运用了
4.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5.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二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6.按要求填空: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
7.文中“人恒过,然后能改”与上文的哪句话相照应?“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与上文的哪句话相照应?“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与上文的哪句话相照应?
8.国恒亡的原因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9.论证“死于安乐”的句子是
10.从正面阐明经过挫折、困苦,才能获得经验教训,奋发进取的句子(从正面论述经受磨练益处的句子)是:
从反面论述经受磨练益处的句子是:
11.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12.文章第三段紧扣“
1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从人们的哪两个方面说明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
14.本文的中心句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16.在文中找出现在仍然经常使用的一条成语:
17.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18.本文先论证
19.本文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
20.请你写出一、两句能够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
21.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2.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
23.孟子认为只有逆境可以造就人才,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简要说明理由。
24.在作者看来,人才是怎样造就出来的?
25.根据第三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一个人成才要经受哪些挫折?
26.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27.《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作简单说明。
28.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
29.请紧扣“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练,这样才能取得成就。”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练、取得的成就)
30.《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
六、选择题。
1.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孟子在课文第一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练。下面的名言中,与之相近的是哪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