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李白《行路难》鲍照《拟行路难》的异同。
(2011-11-15 15:34:38)
标签:
鲍照《行路难》拟行路难渡黄河周文王杂谈 |
比较李白《行路难》鲍照《拟行路难》的异同。
相同点:
1、体裁上,都是古体杂言诗。
2、思想内容上,在诗歌中都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悲愤抑郁之情,且都是借助于“行路难”这一特定含义,来暗指宦途的艰难。
3、技法上,都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把水的流向的不同比作人生的贵贱穷达的不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则是把宦途比作行路的艰难。
4、行为上,在抑郁之时,诗人都是通过喝酒来发泄内心的苦闷。
不同点:
1、从思想内容看,鲍照的诗歌,有对命运的抗争,但也是无力的表达,最后仍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和痛苦。(“吞声踯躅不敢言),而李诗虽有表达壮志难酬的苦闷,最后展现的是一种豁达和乐观。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凸现出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从语言风格看,从艺术上看,鲍照的这首《拟行路难》语言很质朴。全诗用近乎口语的文字写成,明白晓畅。诗人并非为写诗而造情,而是在倾诉衷肠,一吐为快,诗句自然而然地从心底涌流出来,显得十分真切感人。正因为它并非以文为饰,没有以辞伤意之弊,故全诗气势连贯、浑然一体。这显然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不过,语言平易还不足以说明这首诗的特点。更难得的是鲍照用如此浅近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含蓄的诗意和深沉的感情。如“泻水置平地”的比喻很浅近,但如前所分析的,它包含了复杂的现实内容。又如“岂无感”三个字并不深奥,但在鲍照的笔下,它既申诉了愁叹之情的合理性,又蕴含着对精神压抑的抗议。这些并不那么率直的诗意,都要从那质朴的语言中去细细体会。语言的平易与诗意的深邃,二者的融汇,使诗歌古朴而不流于浅露,含蓄而不失于生涩,具有一种浑朴莽苍的格调。
李白《行路难》语言高华,自然流畅,音节高亢,又抑扬宛转。形象鲜明突出,悲歌慷慨,于抑郁中冲出了奔放不羁的豪情。借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 理想还在。 答:借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理想还在。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 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 有为于当世。 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 有为于当世。 ,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希望重获重用、一展宏图的愿望。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希望重获重用、一展宏图的愿望。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通过丰富的想象表达情感。“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通过丰富的想象,把仕 途比作像“黄河” “太行山”这些壮美的意象,形象地写出世途的艰难,蕴含无限悲愤之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