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阿城糖厂的今昔

标签:
塞外箫声寒图文 |
前一段时间,去哈尔滨市阿城区探寻金国发祥地的一些情况。必不可少地去了一趟市区东部的阿什河公园,实地看看阿什河的样貌。
阿什河,松花江的南岸支流,流经尚志、五常和哈尔滨等多地。这条河哺育了黑龙江著名的“五常大米”的万顷稻谷原产地。它也是一条历史文化名河。河畔是金国人的发祥地。金时称该河为“按出虎”。“按出虎”,即女真语“金子”的意思。这也是金国的“金”字的出处。金国的第一座皇都金上京会宁府,就坐落在这条河边。清初称该河为“阿勒楚喀河”。1725年(清雍正三年)改称“阿什河”。阿城就是“阿什河城”的简称。阿城区,原来是独立市,即阿城市,后撤市变成哈尔滨市的一个区。
我在阿城区打车闲逛时,看见一群老旧建筑和一座大门楼。出租车司机告诉我,这里是一处破产倒闭的老糖厂,叫阿城糖厂。我手机百度了一下,对这座糖厂有了深入的了解。
这座糖厂原名阿什河糖厂,始建于1905年,距今100多年,历尽沧桑。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一位叫格拉吐斯的俄籍军官(波兰人),在阿城养伤期间,发现当地的气候和土壤很适合种甜菜。于是把此事告诉远在波兰的父亲,即波兰留布林制糖公司董事长,建议他到黑龙江阿什河畔建糖厂。他的父亲采纳其建议,投资60万,1905年,交给俄籍波兰人柴瓦德夫创办“阿什河精制糖股份公司”(黑龙江省阿城糖厂前身)。并带来甜菜种子,在阿什河两岸广种这种外表像萝卜的甜菜。当地人习惯地叫它,甜菜疙瘩。这座糖厂,就是中国第一家机制糖厂。
1923年,由于生产和经营情况不佳,留布林公司将糖厂卖给法国人经营的松花江制粉厂,柴瓦德夫仅管糖厂生产。3年后柴瓦德夫也回波兰了,糖厂全部转由松花江制粉厂的法籍犹太人喀干支配。1933年开始,被迫卖出股份与日本糖商高津久左卫门合营,又过了一年,日本人买下了糖厂,改名“北满制糖株式会社”。 1945年8月,阿城解放了。苏联红军进驻阿城,赶走了日本人,留下了犹太人,接管了糖厂并临时托给秋林公司代管。
1946年10月,松江省人民政府接管了糖厂。1947年3月,省政府对糖厂,改名为“松江制糖厂”。1950年,改名为“松江省地方国营阿城糖厂”。
据了解,从二十世纪初建厂到1990年,阿城糖厂在8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稳居全国“糖老大”的交椅。“计划经济”年代,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对糖厂进行改造,到80年代中期,年生产能力达白糖3.4万吨、酒精3000吨。全厂职工2300多人。我相信,东北现在30岁以上的人可能都吃过阿城糖厂产的白糖,或用该厂生产的糖加工的其它食品。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糖厂的生产经营遇到了困难。“农民不愿意种甜菜了,不挣钱。”再加上国企在市场经济初期的不适应,糖厂的维系越来越困难。
这个中国第一家甜菜制糖厂,开创了另一项全国第一,只是这个第一有点令人忧伤:中国第一家破产的大型国企。1998年11月12日,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布,黑龙江阿城糖厂正式破产。阿城糖厂历经百年的“甜蜜的事业”,就这样偃旗息鼓、曲终人散……
(本文资料部分选自网络)

↑、哈尔滨市阿城区阿什河。阿什河,看着平常,它是一条历史名河,金代称这条河为“按出虎”。“按出虎”是女真语“金子”的意思。金国的“金”字,源于这条河名。阿城是“阿什河城”的简称。这一地区是金国的发祥地,金国的第一个都城——会宁府就设在这条河畔附近。阿什河流经尚志、五常等多地,哺育了黑龙江著名的五常大米的万顷稻谷原产地。


↑、展现糖厂拼搏进取精神的雕塑。底座上刻着1905年,建厂的日期。雕塑可能建造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这些有点东欧风格的老建筑,最早是波兰人修建的,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这些老旧楼房是当年糖厂的领导、专家、职工的宿舍楼

↑、房屋建筑年久失修,已成危房

↑、黑龙江省文保单位牌匾





↑、藤科植物爬到建筑物的窗户上了

↑、瞧,楼房窗户上结了一个大南瓜


↑、大树无人修整,恣意生长,遮天蔽日~

↑、残门锈锁久不开,灰砖小径覆干苔~

↑、曾经人来人往的宿舍院子,现在成了菜圃


↑、这里据说最早是养马的马圈,后来改作职工住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