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2023-07-24 12:49:24)
标签:

塞外箫声寒

图文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著名的东乌旗巴彦敖包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东乌旗的巴彦敖包,有很大的宽容性。受“男尊女卑”的旧思想影响,草原上绝大多数敖包,都不允许女人靠近。巴彦敖包则不同,尊重女性,提倡男女平等。不仅允许女人登山祭祀,还在山脚下的一处沼泽滩边立了一座专门感恩母亲的敖包,叫“额吉敖包”。“额吉”,蒙古语,意即母亲。借此“额吉敖包”,祝福天下所有善良的母亲吉祥!(本图为巴彦敖包山脚下的“额吉敖包”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把巴彦敖包比作奔流的江河
额吉敖包就是辽阔的草原
把巴彦敖包比作巍巍高山
额吉敖包就是静静的湖泊
把巴彦敖包比作伟岸的父亲
额吉敖包就是慈祥的母亲
把巴彦敖包比作无上的“长生天”
那么,额吉敖包就是苍茫大地
——塞外箫声寒/文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以上是牧民祭祀“额吉敖包”的场景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洁白的毡房,炊烟升起~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临时搭建的餐饮、商贸区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焚香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药用植物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2001年夏,我第一次去东乌旗巴彦敖包参加当地民间祭祀敖包的活动。看到祭祀场面如此宏大,我的视觉和心灵,都受到一次极大的冲击和震撼。我当时拿的是新买不久的尼康FM10胶卷相机,“咔嚓咔嚓”地拍了不少图片,记录所见所闻。图片冲洗出来后,挑几幅拍得不错的图片,寄到《锡林郭勒日报》社。编辑配上美文“迷人的草原,醉人的歌”,将我的几幅图片,一同刊发在报纸上,让我非常激动。如今时间跨越了22周年,报纸虽然早已泛黄,但依旧定格了当年牧民祭祀巴彦敖包的盛况;也见证了我曾经对摄影艺术狂热追求的一段经历~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这几个小赛马手当时也就十岁左右的年龄。光阴似箭如今他们应该都已30多岁了,都该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了。也许这三个小赛马手他们的孩子,现在也长到十多岁了,他们是不是也都来参加此次祭祀敖包活动了?想起宋·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巴彦敖包:此山不老,我曾来~
↑、如今祭祀敖包的场面和规模远远大于从前,牧民的生活水平和条件,也都得到跨越式发展和提高。但人们对敖包的虔诚敬仰,薪火传承、永世不变。(该图下边的说明短文是我写的

【塞外箫声寒/图文】2023.07.19-07.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风从草原走过
后一篇:盛夏的小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