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我的博客
(2022-12-10 07:52:41)
标签:
塞外箫声寒撰文 |
“博客”一词,好像是舶来品,意即“网络日志”。“博客”这个门户网站不知创建于何时,2009年,我在别人的帮助下,申请了一个新浪博客账号。就这样,我进入了博客平台,成了一名小小的博主,经营几亩自留地,大有“我的地盘我做主”的任性!
那时的博客正是兴盛时期,空前活跃、热闹非凡。有许多文化名人和知名大咖,也跻身博客平台,风云际会,百家争鸣、百舸争流。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看到博客平台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我像大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惊喜;又像《红楼梦》中,自惭形秽的刘姥姥,进到“大观园”中,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真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我这才发现,自己捉襟见肘的那点“水平”,像一粒微不足道的“粟”,在博客平台的“沧海”中,早已被卷入大浪泥沙中,随波逐流、无影无踪了。
好在我有自己的定位。面对纷繁,冷眼向洋。在强者面前不自卑,在弱者面前不自傲。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偶尔也会在博客上抖点小机灵,哗众取宠一番。以玩的心态玩博客,反倒还能自得其乐、优哉游哉。
从2009年到2022年,屈指可数10多年了,只要有电脑有网有时间,我与博客每天都会打个照面,有时会厮守博客界面上,一呆就是半天。开拓视野,増长见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玩博客的人,都是具备一定文化水平的人。有水平的人,思想境界就会高一些。他们不会终日蝇营狗苟、鸡毛蒜皮,靠讲究别人,抬高自己;靠作践别人,证明自己混得还“不错”。“与奸佞人交,如雪入墨池,虽融为水,其色愈污;与端方人处,如炭入熏炉,虽化为灰,其香不灭”(引自宋人许斐《诫世人》)。博客,让我们“物以类聚”。
博客的宽泛性、包容性,让我也敢于学着在上边写点东西,表达一下自己的思想。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忌讳,很多东西都可以写,随心所欲、尽情发挥。在博客的大平台上,我像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笔下的那个爱虚荣的小女孩珈伦,得到一双被施了魔法的红舞鞋。穿上这种鞋,就会身不由己地一直旋转不停,尽情地飘舞。我虽然文章写得一般、图片拍得也不怎么样,但依旧经常更新博客内容,硬着头皮坚持走原创的路线。
有人说我这是在嘚瑟、在显摆。其实,我有自知之明,自己没有一点“嘚瑟”“显摆”的资本。只是一种爱好,找到了一个发泄内心思想的突破口。一旦穿上这双“红舞鞋”,就不能停止飘舞了。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在他短暂的生命里,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作画。在“学院派”占据主流思想的时代,他的画不受待见,很少有人问津,但他依旧心无旁骛地不停作画,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心中只有那几株盛开的向日葵花和那一片风和日丽下的金色麦田……
在写博的时候,我喜欢掺杂一些网上“荤素搭配、雅俗共赏”的词汇,这样会让文章变得更加生动、耐看一些。熟料,一些“正经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拿着放大镜、显微镜,分析、研究文中的一些“边缘”词汇,从“鸡蛋里挑骨头”,寻找破绽,以蠡测海,随意揣度和质疑他人的“品德”。这种人,鲁迅先生早就抨击过:“一见短袖子,立刻就想到白胳膊……中国人的想象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见鲁迅《而已集·小杂感》)同样一件事,在天使的眼里是美好的,但在魔界的眼中就会是龌龊的——相由心生!
经过几年在博客上跟头把式地历练和折腾,偶尔也有小小的收获。把一些像样的博文经过再加工,给一些地区级的报刊投稿,有时也能够投中发表(发表的不多),心中会生发一种成就感。底层人的快乐,本来就是这么简简单单!
近几年,在网上文字越来越不好玩了,徒增不少条条框框的束缚。“个性化的语言”也不能乱讲,有些字只能用拼音或同音字代替,否则就提交不上去。博客虐我千百遍,我却待你如初恋。尽管如此,我还是继续经营博客,初心不改。因为我习惯了博客的存在,因为我已与博客情同手足、难舍难分。就像小珈伦的“红舞鞋”,深深地嵌进她的双脚中,已经脱不掉了。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见《庄子·大宗师》)终于有一天,不该发生的事还是发生了,我突然发现自己的博客打不开了。虽然事先把自己“重要”的博文都进行了备份和转移,但更多苦心经营的博客内容,从此见不到了。尽管我坚信,时过境迁,这些被屏蔽的博客内容终会解封、重见天日,心中还是飘过一缕淡淡的落寞,挥之不去。想起一段邓丽君曾声泪俱下演唱的那首歌曲《再见,我的爱人》,代表我此时此刻怅然若失的心情。歌里的“爱人”,在这里代指博客:
再见,我的博客……
【塞外箫声寒/撰文】2022.12.10
(注:博客打不开有好多日子了,就写了这篇博文。该文刚刚写完后,博客突然又能打开了,于是就把这篇博文发到博客上了。)
前一篇:小雪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