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看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

(2022-10-13 10:41:36)
标签:

塞外箫声寒

原创

我看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

2021年春至2022年秋,有关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的拍摄动态新闻频频出现在手机视频中。“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故事;展现大草原的唯美风光;还有大导演尔冬升个人魅力的加持,人们对这部电影寄予了厚望。由于对尔导的偏爱,也因这部电影的草原外景地是在乌拉盖当地拍摄,我也一直看好这部电影,并且希望剧组能够拍出一部经得起各方面推敲考验的经典力作。

 

今年9月9日,《海的尽头是草原》这部电影,在全国各家影院同步公开上映。从电视新闻,到报纸,到手机视频里,看到观众纷纷发表观后感想,表达对这部电影的喜欢。

  

我们这里是个小县城,好像没有正规的电影院(我不确定),能够同步上映这部电影。由于“口罩”的原因,我也没有心情专门去外地观看这部电影。还好,我们当地有关部门弄来这部电影的拷贝,在文化活动中心的“大礼堂”布置宽银幕,免费让当地居民欣赏这部电影。这样,我也荣幸地观看到了这部电影。也许对这部电影的期望值过高,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感觉没能达到我心中预期的峰值和效果。

 

以下,我对《海的尽头是草原》这部电影谈谈个人的观后感,阐述一下个人肤浅的认识。

 

 一、部分故事情节,与其它影视剧有雷同现象

 

好的作品,在整体布局和细节刻画上,都要与其他相邻作品,有刀削斧劈般的分明和区别。作品要主题鲜明、风格独特,以全新的视角营造出别出心裁的故事内容和艺术效果,让观众享受一场视听大餐。我看《海的尽头是草原》这部电影,与其它影视剧的一些情节内容有许多雷同和精神契合之处。

 

例1、《海的尽头是草原》,电影一开始由陈宝国饰演的杜思翰,来到草原寻找失散多年的妹妹杜思珩。他表情严肃,内心沉重,不知此行能不能顺利找到自己失散多年的亲妹妹,完成已故母亲生前的一桩心愿。与杜思翰性格反差很大的是,在草原上帮他寻找杜思珩的蒙古族开车司机,他不失热情好客,还有些机智和狡黠。这一角色的出现,活跃了剧情的节奏,可视性很强。


然而,就是这样一段故事安排,让我想起多年前看过的一部日本电影《幸福的黄手绢》(1977年上映)。有悲情性格的岛勇作(高仓健饰),刑满释放后,搭乘一辆顺车去北海道探望前妻,纠结着前妻是不是还在等待和接纳他的归来。刚刚经历失恋的司机花田钦野(武田铁矢饰)和另一位搭车的女孩小川朱美(桃井薰饰),一路上碰撞出一连串搞笑花絮。岛勇作心事重重、少言寡语,司机花田钦野话痨和无厘头。一庄一谐、一雅一俗,形成强烈的反差效果,使剧情生动、不刻板。


《海的尽头是草原》里的杜思翰和那个年轻的蒙古族司机的这段人物安排,与日本电影《幸福的黄手绢》里的一些情节如出一辙,把这种创作“模式”,生搬硬套在这部戏中,就会让人感觉不再新鲜了。

 

例2、《海的尽头是草原》里小杜思珩(罗意淳饰)的亲妈,因生活艰难,留下了哥哥杜思翰,无奈把妹妹杜思珩遗弃在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孤儿院)。随着“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大军,杜思珩辗转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她一直思念亲生母亲和想回到家乡上海。


这段剧情让人们很容易联想起前几年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的一些故事情节。在大地震中,母亲李元妮(徐帆饰)的一对龙凤胎孩子,被压在建筑物的废墟中。在两个孩子只能救出一个,放弃一个的艰难抉择中,李元妮选择了救男孩方达,舍弃了女儿方登。后来,女儿也被其他人救出,奇迹般地生还。从此,女儿方登对母亲李元妮产生怨恨和不理解。多年过去,方登在汶川大地震做志愿者时,看到大地震造成的惨烈景象,她终于理解和释怀了当年母亲迫不得已的选择。影片不惜胶片,用大量细节展示了母亲李元妮一直没有忘怀“死去”的女儿方登的场景。


在这一点上,《海的尽头是草原》里,省略了许多来自上海方面的亲情环节,与电影《唐山大地震》相比,故事显得苍白无力,但故事的整体框架却大同小异,有雷同的痕迹。

 

例3、多年前,也是根据“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故事,改编的十六集电视连续剧《静静的艾敏河》,有这样一段剧情,这些孤儿来到草原后,不习惯草原的生活,加上孩子们正处在叛逆年龄期,其中有两个孤儿要逃出草原,准备回上海,后被牧民找了回来。我们在《海的尽头是草原》这部电影里,也看到类似的故事。剧中杜思珩与另一位孤儿,带着干粮,密谋出逃,准备回上海寻找亲人的场景。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这段剧情不免落入已有的其他影视剧的窠臼里,让人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例4、前几年,法G人让·雅克·阿诺导演的《狼图腾》,其中有一段“风雪战群狼”的精彩剧情。调动各种电影的表现形式,史诗般地再现了大草原特大暴风雪、狼群夜袭、马群狂奔和牧民保护集体马群的壮观场面。同样是在乌拉盖这片大草原上拍摄,《海的尽头是草原》也想运用电影的特殊效果,展现当时草原恶劣的气候环境,安排小杜思珩一个人在野外遭遇沙尘暴袭击的场景。一个是暴风雪,一个是沙尘暴,演绎惊心动魄的草原最极端天气。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的画面语言和技术手法上,远不及电影《狼图腾》那样挥洒自如、游刃有余。

 

二、部分故事内容不近人情

 

例1、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小杜思珩(罗意淳饰)来到草原后,一直有一个小瘸子和一个哑巴“哥哥” (王锵饰)等小伙伴们的陪伴和关照。长大后的杜思珩(艾米饰),在剧情没有合理铺垫和伏笔的前提下,编导出乎意料地安排一个小帅哥马正元(丁程鑫饰)出现,杜思珩就义无反顾地与这个男孩一起出走,想要回到上海。此时的杜思珩与小帅哥出走,不仅仅是单纯的要回到上海找亲生母亲,已经不可避免地掺杂了一对少男少女青春萌动下的情感因素了。

 

虽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帅哥之心,在每个少女心中都曾有过,但是《海的尽头是草原》编导让杜思珩(艾米饰)如此轻率、无情地抛弃一起长大的玩伴小瘸子和小哑巴,以及与草原母亲萨仁娜(马苏饰)不辞而别,跟一个小帅哥“私奔”,这不符合上个世纪6、70年代,还处在半封闭状态下的北草原一直沿袭下来的公序良俗。

 

例2、影片中,杜思珩这一人物形象,与草原的关系始终是对立着的,压根儿就没有融入到这片草原中。她内心极其冷漠、自私和扭曲,心中只有遥远的家乡上海,只有她的亲妈。对含辛茹苦抚养她长大的草原家庭麻木不仁、视而不见,一点感恩心理也没有。这样就不可能与给她第二次生命的大草原,产生不离不弃、相依相守的深情。在这方面,编导也没有投入更多精力安排情节内容,使杜思珩内心回归人情温暖和心灵的救赎。这样就背离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真实故事应该突出的“养恩大于生恩”的主题思想。关于这一点,无疑是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剧情的败笔之处。

 

例3、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为了煽情,不惜用各种创作技法去戳动观众的泪点。比如,杜思珩(艾米饰)与小帅哥“出逃”那场戏,杜思珩不小心掉进沙漠“泥坑”里,泥水很快淹没了她的头顶。就在这个千钧一发时刻,编导却突然切换镜头,叙述起其他事情去了。给观众营造杜思珩“死了”的悬念。之后、再之后,绕了个很大圈子,编导这才让溺水的杜思珩涌出泥沙中,让她又活过来了,观众心中悬着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这一悲一喜的死生转换,赚取了部分观众的廉价的眼泪。

 

这种创作技法,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像人们从电视屏幕里看体育赛事中的高台跳水。运动员从高台跳进水里后,电视节目故意营造发生事故的假象,然后切换镜头,拍摄其它场景,让观众感到莫名其妙、一头雾水。等电视节目快要结束时,电视画面再接着播放那位跳水运动员“清水出芙蓉”般地安全出水的场景。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里,杜思珩陷沙漠“泥坑”里的镜头,编导就是这样处理的!

 

例4、青年牧民小哑巴那木汗(王锵饰)在“泥坑”里奋力施救杜思珩(艾米饰)过程中,救出了杜思珩,自己却陷进“泥坑”里再也没有出来。全家人都很悲伤,为了惩罚杜思珩“出走”造成的悲剧,把死去的“哥哥”那木汗的名字,强加给杜思珩,让她从此更名叫“那木汗”,代表死去的“哥哥”继续活在这个家庭中。稍懂点北草原蒙古族民俗的人都知道,像这种事情在蒙古族牧民中根本不可能发生。其他民族我不知道。北草原蒙古族牧民非常忌讳提及已故亲人的名字。已故亲人的名字,是一个悲伤的符号,只能铭记于心,不能经常挂在嘴边随便称呼。

 

《蒙古秘史》中记载,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巴图征服塔塔儿部落后,斩杀其首领贴木真后,听说其夫人正好生下一子,遂用斩杀敌将的名字,给新生儿取名铁木真,以此纪念此次战役的胜利,更多的是在诅咒塔塔儿这个与蒙古部落有不共戴天仇恨的宿敌。这与死去亲人的名字,转给活着的亲人使用,性质截然不同。另外,小哑巴的死,虽然与杜思珩有直接关系,但那也不是杜思珩故意而为之,只是一起意外事故而已。为此,让一位涉事未深的小姑娘,确切地说是“国家的孩子”,整天背负一个死人的名字,这对杜思珩的心灵是怎样的一种摧残?!

 

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以此说事,编撰故事情节,说明编导组欠缺深入了解北草原蒙古族传统民俗文化。

 

例5、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当杜思翰找到已过花甲的亲妹妹杜思珩(现叫那木汗)时,杜思珩听到让她耗尽多半生要寻找的亲生母亲刚刚离世时,编导没有让她下意识地极其悲恸难过,却与亲哥哥杜思翰心平气和、慢条斯理地回忆起曾经的往事。

 

三、萨仁娜的扮演者马苏,没能更完美地升华草原母亲的光辉形象

 

尽管《海的尽头是草原》这部电影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演员陈宝国在饰演的杜思翰这一人物角色时,有不俗的表现。另外,杜思珩的童年、青年和老年的三位扮演者,还有演员阿云嘎、王锵等,都有可圈可点的戏份。唯独演员马苏,在塑造母亲萨仁娜这一形象时,没有能够进一步升华草原母亲的光辉形象,“母亲”这一角色,在戏里变得可有可无,使得整个剧情失去了重力的支撑点,缺少了观众期待的在草原母亲的真情冲击下的感动。

 

马苏出生黑龙江的哈尔滨市,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之前,她确实成功扮演过许多影视角色,获得过一些成绩。扮演草原慈母的角色,不一定长得倾国倾城,丑一点也未尝不可,但演员的口碑一定要好,这样才符合塑造的这样一位淳朴、慈祥的人物形象。反之,一位绯闻爆棚的演员,无论她的长相多么靓丽,演技多么高超,扮演出的草原母亲形象,也不会被广大观众所接受,甚至是对“草原母亲”这一形象的亵渎!

 

海的尽头是草原,草原的尽头应该更多的是超越血缘关系的、感天动地的大爱。这种“大爱”,不是编导们脱离生活、随随便便地就能够拼凑出来的!


【塞外箫声寒/原创】图片选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秋色落金
后一篇:秋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