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后感】《王晓春给青年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

(2018-03-30 10:11:07)
标签:

教育

读后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个“唯一不变的是改变”的社会里,要想有所进步必须不断学习充电。作为刚刚踏上教学生涯的“小学生, 更是要时时以朱熹老先生的训诫挂在心头。利用寒假的时间,我拜读了一本教育学经典,我国一位退休老教师结合自己40多年的教学经验写的这本《王晓春给青年教师的100条建议》。

书中王晓春老师从青年教师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超越、思维方式、教育、教学四个方面共讨论了100个话题,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很有现实针对性的建议。书中的大多数话题都源于教师网友向作者请教的问题,或源于作者多年的观察和研究心得。王老师的很多思想都给了我许多启迪,使我受益匪浅,特在此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首先,在教师的自身的角色定位上,用作者王老师的话来讲,许多人教书教了很多年,却没有找到当老师的感觉。他们要么把自己看成“当官的”、“管人的”;要么把自己看成家长;要么就是把自己当成技术工人和教书匠,虽然这些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也都是需要的,但它们不应成为主旋律。刚踏上教师岗位的我貌似也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王晓春老师的思想让我也开始思考,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他还大胆提出:教师要多关注自身,“学生第一”,要“另一只眼睛盯着自己”,“跳出自我看自我”,因为“只有经常关注自身素质提高的人才可能懂得什么是素质教育”,其教学行为才可能是理性的。作为一名教师,要懂得对自己“因材施教”等。这些观点也对我们青年教师提出了要求,让我们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注重提高自己的素质,把握素质教育的命脉。

其次,在教育教学方面,王老师提到的“教育是慢功”,我深有同感。在刚刚开始教学时,我本人有时候觉得自己讲过了,学生应该马上就会的,总是希望教育能立竿见影,其实这种做法不但违背了教育本质规律,还让自己产生了挫败感。经过王老师的点播,我才如梦初醒,教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就像有幅漫画描述的那样:两个水龙头下方是两只小碗,一个水龙头开的小,碗里的水没有洒出来,存了很多水;另一个水龙头开得很大,碗里的水全都溅出去了,根本存不住水。孩子就像一只小碗,教育应该是缓慢而优雅的,急功近利只会拔苗助长、适得其反。
    
在教学上,王老师提出要处理好管理与教学的关系。管理与教学的关系是,它们既相互支持,又可能相互干扰。好的管理能给教学创造良好环境,良好的教学也能促进管理。在课堂上,一般说来,教学是第一位的,管理要为教学服务,须知学生到学校主要是求学来了,不是表演纪律来了。他还向青年教师提出了问题——“离开教参,你能备课吗?”教师搞公开课,只有拿教材上没有、教参上也没有、网上也查不到资料的课文让教师当场备课、设计教学方案,才能看出其真水平。这个问题也给我们青年教师提出了高要求,要求我们修炼好内功,也给我今后的备课提出了努力的目标。

“当老师的感觉到底是什么?他应该是学习意识强于教书意识,交流意识强于传达意识,帮的意识强于管的意识,长远意识强于短期意识。”读了王老师的这本书,真是感觉受益匪浅,今后定要时时以此为鉴,不断激励自己提高自身修养,戒骄戒躁,早日找到当老师的感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