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东京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叫哲学堂。它是新东京的百景之一,最近,还刚刚被指定成为了东京都名胜。这是一座承载了厚重历史和新兴思想的古朴学堂,它始建于1905年明治维新末期并且是一座被赋予了以语言为主题的公园。
公园中随处可见用汉字命名的各种各样的景点。比如,进化沟、主观亭、哲理门、理想桥和宇宙馆等。当你第一眼看到这些景点的名字时,是不是觉得起的不够狡黠巧妙,不够宏伟气派呢?嘿嘿,其实不是这样的。这些名字放在当时可谓是最尖端的语言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最前卫和最时尚的字词。
日本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了解和学习汉字了,并且由于当时的圣德太子爱好汉文还兴起过一时。幕府末年到明治时期,因为西方列强的向东扩张从而导致了日本又一轮的汉语学习热潮。有史料记载,仅仅是在幕府期间,日本先哲们就东拼西凑、生搬硬套的翻译和创造了1000多个新生的汉字词语。
在当时翻译和创造出来的日语汉语就有,“人民”和“共和国”这两个。“人民”创造出来时,它被赋予的意义不仅仅是“人人”而已,更准确的理解是“有志报国的人人”。可是因为当时还是处在江户时期,国家的性质是专制。所以,“人民”更普遍被表达和为大家所知的是“被统治的一般民众”这个意思。而翻译源头:“people”这个词,被公认的意思却是:“拥有人权的人”。而“共和国”这个词是由当时的大规磐溪创造的,它被赋予的本意是“没有君主,大臣共和的国家”和“没有国王统治的、合谈共治国、互相帮助的国家与共同依存的国家”这几个意思。而翻译本源“country”的意思却是简单的几乎雷同的:“拥有人权的人所组成的国家”。
从幕府末期到明治时期,日本先哲们翻译和创造了几乎所有的现代最尖端的词汇。其中,有许多还是我们沿用至今的日常用语。这里举一些例子,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明治时期杰出的教育家福泽谕吉,所创造的日语汉语有:权利、义务、社会、经济和演说等;和福泽谕吉并称为“双壁”的启蒙思想家西周,所创造的日语汉语有:知觉、意识、哲学、感性、主观、客观和科学等;以及“东洋卢梭”中江兆民,所创造的日语汉语有:象征、艺术、美学、血性、自由和民权等。
说到这里,也许大家会产生两个疑问。“为什么日本人不用自己的文字来翻译西方著作呢?”、“为什么中国人没有自己去翻译和创造汉语而去引用日本人创造的日语汉语呢?”
其实,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并不困难。首先,我们来回答这第一个问题。“日本人不用自己的文字来翻译西方著作,究其原因是日文的平假字和片假字的局限性。以平假字和片假字组成的日文翻译过来的英文为一对一形式,不仅工作量巨大而且麻烦又繁琐。而用汉字翻译英文,却能够起到事半功倍、化繁为简的奇效。比如:将“进”字和“化”字结合,能组成“进化”一词;而将“化”字和“学”字结合,却又能组成“化学”一词。相同的字,不同的组合,却能产生无穷无尽的不同意思。这是多么的神奇啊!简单一句话:因为平假字和片假字的造词功能没有汉字的强大!”
接下来,是这第二个问题。“中国人不是没有尝试过自己翻译西文。比如说‘德律风’,就是中国的老学者翻译英文时硬译的一个词。你能看懂‘德律风’是什么意思吗?我想,大部分人会不知所云,是吧?它是‘telephone’的汉译词,也曾经在中国流行过一段时间。但,最终被还是被日译汉语‘电话’给替代了。还有的比如中国译词‘天演’被日译词‘进化’取代等等。中国的翻译人,大多是追求诗歌押韵、文学修养高、脱离实际的老学者。他们从不为人知的典籍里寻找词语,造出了一堆生僻又奇怪的‘洋语’。这个,自然是要比汉文修养更低的日本人造出的易懂且形象的日译词差许多接受群的。”
直至今天,我们国家最新汇编的字典里,小学生常用的3000个字词中,仍有1000个左右是日语汉语。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京中院士也曾经调查说过:“现代中国社会科学的高级词汇,有60%到70%是日本创造的汉语。”
好了,说了这么多。也该回过头来,回答这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了。“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分之二是日语呢?”嘿嘿,很简单!因为“人民”和“共和国”这两个词是日语汉语,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分之二就是日语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