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心理学家 卡尔罗杰斯 及其核心思想介绍

标签:
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杂谈 |
分类: 灵修书籍、音乐、资源推荐 |
看了之后,我们可能会有十分直观的印象,心理学的一些前沿观点和灵性知识(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灵性知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现在的西方占星学,比如以史蒂芬阿若优为代表的心理占星,也依然继承了人本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尊重人,肯定人,从案主的当下出发,实现案主的自我价值~
人物简介
卡尔·兰桑·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年1月8日-1987年2月4日),心理学家,在非指导式心理治疗(罗杰斯学派的心理治疗,又被称为当事人中心疗法)的发展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基本治疗态度是:无条件的彻底接纳、真诚、同理地了解。咨商者展现出来的同理心,对于与案主建立关系,帮助案主完全体验他的现象场域(phenomenological field),或完全体验他自身,是必须而且充分的。
罗杰斯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芝加哥近郊的橡树公园(Oak Park)。他的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个家庭主妇、虔诚的基督徒。家中共有6名子女,其中男孩占五位,他排行第四。在严格、宗教性和伦理性的教育环境下成长,使罗哲斯成为一个相当孤立、独立而有纪律的人,并能一个实践的世界中,学习科学方法的知识及对科学方法的鉴赏。因为宗教上的理由,他第一个选择的职业是农业。在20岁那年,到北京参加国际基督徒大会,因为这趟1922年的旅行,使得他开始怀疑自己对宗教的奉献;他也参加了一个名为“为什么我成为牧师”的研讨会,这帮助他弄清楚自己的职业选择,之后,他决定要转业。
他报读了芝加哥的一个心理学课程,并在1931年得到了博士学位。他分别在俄亥俄州立大学(1940年)、芝加哥大学(1945年)及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1957年)任教及实习。后因与与威斯康辛大学心理学系发生一些冲突,罗哲斯对学术不存幻想。直到他突然离世前,他一直在La Jolla做研究,同时间他继续进行治疗、演讲、写作等工作。
罗杰斯是美国应用心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并任该学会1944~1945年度主席。还担任过临床和变态心理学分会主席(1949~1950年)及美国心理学会第55任主席(1946~1947年)。鉴于罗杰斯对心理学的卓越贡献,1956年他荣获了美国心理学会首次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根据吉尔森的一项调查,罗杰斯在二次大战后最有影响的100名心理学家仲名列第4位。
个人理论
罗杰斯对教育心理学也带来了重要的冲击,他的观点在教育心理学中被普遍赞誉为人本主义观点。他同时也发展出体验性学习的理论,这个理论与他所称的认知性学习是相对的。
罗杰斯“全功能的人”的观念,牵涉到以下诸种质素,它和佛家思想有相似之处。
对体验的开放
对世界中,他人的感觉及体验,能有精准的感知能力。
存在性的生命
活在当下,而非活在过去、或活在未来。
有机的信任(Organismic trusting)
对他人的想法和感觉,信任其为真。并且,别把别人的感觉或想法视为理所当然。(其含义为,每个感觉或想法皆其来有自。想法或感觉信其为真,但应追索其思考及感受之脉络)
体验性的自由
认知到个体的自由,并对个人的行动负责。
创造力
对世界的完全参与,包括对他人生活的贡献。
关于卡尔罗杰斯
http://www.douban.com/event/15584702/discussion/43686206/
http://img3.douban.com/icon/u1025922-4.jpg卡尔罗杰斯 |
2012-01-12 23:13:30
来自: 管管 (上海) 本想贴段百度知道,不过,作为他的粉丝,还是自己写一段,比较诚心。 人本主义作为一个心理治疗流派是比较晚出现在美国的。远远晚于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认知行为、人本主义,是属于三大流派。 人本主义打破了精神分析的神秘主义,即咨询过程是不公开的。罗杰斯以一种非凡魄力和勇气,开始用录音及录像来研究咨询过程。 任何一个好的咨询师或一个好的咨询,不管咨询师是哪个理论取向的,肯定有人本主义的影子。一个没有人本主义精神的人是无法成为咨询师的。 国内一个有名的精神分析师说:学习精神分析,是为了成为更好的人本主义者。(大意)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也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一开始叫“非指导”,后来变为“以来访者为中心”,最后是发展为“以人为中心”。看他晚年的咨询实录,真是如火纯青,让我每每惊叹:这个回应是怎么做出来的!! 网上有罗杰斯的治疗视频。非常有名的。 是一个叫Gloria的女来访者,三位不同取向的咨询师给她分别做治疗。 罗杰斯的那段的地址是http://v.youku.com/v 也可比较看另两位(艾利斯和皮尔斯)的治疗视频,比较他们的治疗取向差异。 在《个人形成论》中,可以看到罗杰斯非常真诚地诉说自己的“形成”,也就是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看的时候很多话语令我很感动。 比如: 1.也许会说这有点像是一个奇怪的发展趋向。对我来说,它的重要意义在于这样一个自相矛盾的悖论:当我接受自己真实的存在时,我就会发生变化。” 2.下面这句话陈述这个心得:我发现,容许自己去理解他人,具有极大的价值。 3.我的体验中有一个悖论式的层面,即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我越是单纯地希望成为我自己,越是希望能够理解和接受我自己以及他人内在的真实,也就越有可能激发较多的变化。这是一个似乎自相矛盾的真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愿意做真实的自己,与这个愿望的程度相等,他会发现不仅仅是他自己在变化;而且与他有关系的人也在发生变化。至少这是我的体验中非常生动的一部分,是在我的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中所学到的最深奥的事情之一。 4.体验就是最高的权威。我自身的体验就是确定性的试金石。别人的思想、我自己的思想,都不能和我的体验一样具有权威性。我必须一次又一次地返回到体验中,去发现一个接近真理的东西,因为它就存在于成为我自己的过程之中。 5.,处于最基层水平的经验是最有权威的。我阅读了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在我与来访者打交道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心理治疗理论;我对来访者有一种心理治疗的直接体验;在上述三个层面的经验中,最直接的第三种经验具有最高的权威性。 6.事实是友好的。 7.最个人化的东西就是最普遍的东西。 8.理性方法的失败,迫使我不得不承认,人的变化看来是通过人际关系的经验发生的。 9.如果我能提供某种类型的人际关系,那么对方就会在他自己身上发现运用这种关系来促进成长的能力,同时也就会产生个人的变化和发展。 10.通过提供存在于我内心的真诚的事实,另一个人才能成功地寻求到存在于他内心的真实。即使当我感受到的态度不是我为之感觉愉悦的态度,或者不是看起来有益于一个良好关系的态度,我感到这个原则也是确实可靠的。真实性是极其重要的。 11.就是一种对于当事人的热情关注,无条件的认为他是一个具有自我价值的人--不论他的状态、他的行为或者他的感受是什么样子。这意味着对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尊重和欣赏,意味着愿意看到他用自己的方式拥有自己的感受。这意味着此刻对他的态度的接纳和尊重,无论他的态度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无论他过去所持的态度同别人是多么的抵触。这种对当事人经验变化的方方面面的接纳态度,会形成一种人际关系,使得他感到温暖和安全;而作为当事人,受到他人喜爱和珍视的这种安全感在助益性关系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12.理解,接纳才会有作用 13.不只是接纳他自己——这个说法带有这样一层含义,似乎接纳自己只是一种毫不情愿但又无可奈何的退路而已——他实际上变得喜欢自己。这种喜欢不是骄矜自夸或过分表现;而是个人对于他的自我形成过程中具有一种恬适的愉悦。 14.目标是要推动这样一种趋向,即让个人充分地体验自己所有的反应,包括感受和情绪,使之达到意识的自觉。一旦发生这种趋向,当事人就会对自己产生一种正面的喜爱,一种对自己作为一个完整的、充分发挥机能的个人的由衷的欣赏,这正是治疗至关重要的目标之一。 2012-01-12 23:33:06 管管
补充一句,这本书可以看成是乔布斯的著名演讲(你需信任直觉,寻得心中所爱)的一个加长版本。在某种意义上,我觉得他们是一类人,只是身处不同领域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