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崔允漷教授《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听评课》有感(转载)

(2012-07-14 14:29:39)
标签:

杂谈

舞台如心大,成从脚下来——听崔允漷教授《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听评课》有感

  • 评论:1
  • 浏览:102
  • RSS:0
文章类型:原创 发表于:2012/5/25 20:46:10

初识崔教授,在课程标准实验版的解读学习中,潜心华师大,跟这位熟悉的陌生人重逢,恰逢新课程标准2011版正式在金秋实施之前,可谓恰逢时机,心中充满了期待。

开课之初,一连串的问题抛过来,一种咄咄逼人的窒息。老师备课是在做什么?是学生听懂,还是讲完教材?备课时,我们更多的是在忙“教材处理”还是“目标明晰”?上课时,我们更多的是在忙“有无告诉学生”还是“学生有无明白”?“方法好看与新奇”还是“方法与目标的一致性”?考虑作业时,我们清楚吗?设计是“多做练习”还是“坚持目标”?批改“对与错”还是“与预设目标的关系”?

反馈“如何告知作业的结果才能促进学生?

    每个问题都直指我们的教学,让我们大气不敢喘,惴惴不安的回想着十年来我们走过的历程,慨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的头衔不是白来的,专家就是专家!

而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下午听评课中老师的一番讲解,听课是收集证据,评课必须是基于证据的推论,听评课精髓是同伴合作研究课堂,这种课后研究远比在课前研究更为重要和有针对性。

对照我们的听评课,是不是存在着无合作的任务,有任务没合作?是不是无证据的推论,有结论没证据?是不是无研究的实践,有时间没研究?我们的听评课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

精心准备的一节课,在所谓的有经验老师的指指点点中被左右,一遍一遍的听,一次一次的改,终于找到一个妥协到听评课人的中意的夹缝中,最后变成了一节没有自己风格的优质课。上完课后收获很多,但是疲惫也如影随形,也因此,被戏称为“折磨”。郭教授给了我们矫正的方向,首先要从简单走向复杂,理论的价值在与知识剖析,听评课要课人合一,从多个方位进行量表测量,真正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底线,也就是课程标准要求,那么就可以认可这节课是好课。其次,从对立走向理解,对于别人课的评价,应该是基于证据的去做,而不是总在假设中,总在经验中,而是应该站在上课人的角度去提出一些建议,别紧盯着环节中的星星点点缺点,而是应该从目标的达成程度以及学生学习的过程结果上分析并宽容理解。第三,从业余走向专业。听评课的课堂观察最关键的是关注学生学习,比如在听课中坐在什么位置,是做在教室后面看教师的讲授,还是做到学生身边,记录研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应该关注的是教师通过什么手段去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目标是达成了大多数学生能认真并持久的关注音乐吗?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高科技收集证据,来例证教师教学过程中能够提高或者能够挖掘的部分,用行话来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教师成长的方向。这所有的行为都基于证据,让人心服口服,也让人充满希望。

从课堂观察LICC模式的起因,到如何结构课堂教学,建立4维度20视角68观察点的课堂观察框架,到基于证据的科学研究方法,教师合作的四个元素,到专业活动程序,课前课中课后会议的内容设计,到一个完整的课例结构,到如何开发观察、记录工具,如何确定观察点,如何分解和新概念,到评议框架以及测量工具的局限性做了详细而专业的阐述,高屋建瓴的把我们带到高山峰、大舞台上。也针对大家的困惑做了回应,瞬间让我们又脚踏实地的进驻到课堂这个阵地上,深切的感受到,这些事情必须由我们自己亲自来做,专家引领我们,给我们一个框架,我们去学习成功者并以此为手段,完成完善自己这个目的,这才是专业成长发展的真谛,才是金秋入学的幸福一代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所期待的吧!

二十多天的学生生活,我们都觉得自己脑袋这个内存太小了,学习几乎都达到了最高值。多想清空内存,再多记一点,多学一些,所以都努力的做着最大的挣扎,但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消化一些,运用到实践中去。努力做个新理念的播撒者,新课程的践行者,学生成长的引领者,自我发展的主宰者,我们在现实中脚踏实地的走向理想,请相信,那里光芒万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