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生活二十年,除去曾经在城北一个叫东井亭的地方住了六年,其余的时间都是住在城南,对城南也算是情有独钟吧。来南京的第一个栖息地是位于中华门内一个叫城南旅舍的很破旧的地方,那时的老城南还算保存完整,一片低矮的破旧平房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初来南京时为生计奔波,从来没想过要好好走一走,对老城南的历史倒是知之不多,后来,城市建设大干快上,除了少量遗存,大多建筑予以拆除,再想去找寻就很难了,甚至很多地方除了名字,再也找不到任何历史的踪迹。
物质的如此,精神的恐怕也不例外。春节期间某个下午去甘家大院(甘熙故居)转转,恰巧在民俗馆有演出,济济一堂的看客,就随大流站在后排听上一会,才第一次知道一个很陌生、也很难懂的名字“南京白局”,一个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用方言说唱的南京唯一的古老曲种。
http://s3/mw690/604eba90gd6ad761a6232&690(甘家大院民俗馆南京白局演出)
说起南京白局,就得说到南京的云锦,而说起云锦,恐怕不得不说金陵十八坊。“坊”在中国古代各地的城市布局中并不鲜见,它源于汉代的里坊制度。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起自草根的朱皇帝深谙经济实力对稳定政权的影响,明洪武十三年即诏令天下,从全国各地迁来10万手工艺人到京城服役,在今城南秦淮河一带开设踹布坊、颜料坊、银作坊、铜作坊、铁作坊、箭匠坊、弓匠坊(今统称弓箭坊)、鞍辔坊、染坊、织锦坊、毡匠坊、璇工坊等作坊,后统称“明代手工业十八坊”,又称“金陵十八坊”。“金陵十八坊”是明朝大量军需品与民用品的生产场所,对当时南京乃至全国的手工艺水平、经济生产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
“金陵十八坊”构成的空间格局,却恰恰是南京老城南最有代表性的街巷框架。
某个早晨,俺在评事街一带转悠了近一个小时,才在绒庄街小菜场西边的小巷子里找到踹布坊,踹布坊其实是一条戽斗形状的巷子,入口很小,仅容一二人通行,里面却别有洞天。可惜,已被拆的面目全非了。转悠一小时的结果,发现很多搬迁和拒绝搬迁的标语,把横竖交错的小巷破旧的残瓦断墙装点得有点另类。
http://s4/mw690/604eba90gd6ad8ae1ee03&690(踹布坊窄窄的入口)
http://s10/mw690/604eba90g7bde27630609&690(踹布坊28号)
http://s7/mw690/604eba90g062c7567aa46&690(踹布坊21号)
http://s9/mw690/604eba90gd6b0e8921f88&690(保卫老城南)
“金陵十八坊”中的织锦坊就是织云锦的作坊。南京云锦,因善于用金银丝线装饰织物花纹,使得整件织物金彩交辉、富丽高雅,故有“寸锦寸金”之称。云锦发端于东晋(也有说始于元朝,兴于明清),刘裕灭后秦,将长安织锦工匠大批迁移建康(南京)秦淮河畔。明朝时期,当时的颜料坊、镇淮桥一带,即成为机坊和丝织工人聚集之地。当地居民收购蚕丝,家庭手工业、缫丝业尤为发达,“机坊”遍布,“处处见缫车,家家临河染”。《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道:“金陵有杏花村,在城中西南隅凤凰台下,无所谓村也。然居民丛集,烟火万家,机杼之声相闻,染练之砧不断,锦绣成坊,足胜杏花春色。”随着帝王、皇妃和蒙古、西藏贵族对云锦的喜爱,秦淮河两侧,出现了更多的机坊、染坊、织锦坊。
http://s1/mw690/604eba90gd6ad8256e3f0&690(绒花制作坊)
http://s5/mw690/604eba90gd6ad8395c414&690(绒花)
http://s3/mw690/604eba90gd6ad858f55c2&690(荣记竹音堂)
http://s12/mw690/604eba90g062c73cd96db&690(竹雕作坊)
织锦是一项繁琐的活儿,据说一个熟练工,要独立完成一件锦衣也要两三年的时间。机房很高,因为织机也很高,差不多三米左右,顶上坐一个人,称为“拽花工”;下方坐一个人,称为“织手”,这是要求很高的技术活。为了调剂这种单调的织锦生涯,织锦房里的工人开始自娱自乐,唱一些小曲、方言调子,题材多半轻松诙谐,偶尔也有时事段子。两人一唱一和,说身边的生活,讲稀奇古怪的事物,谈金陵四十八景,也唱江南江北和周边地区的小调,倾吐心中的郁闷,抒发情感,宣泄对封建统治的不满,用土语描摹痛苦的生活。到了后来,就演变成了白局。
http://s11/mw690/604eba90g7bde2717a50a&690(云锦织机)
白局形同相声,表演一般一至二人,多至三五人,主要是坐着说唱,说的全是南京方言,唱的是俚曲,通俗易懂,韵味淳朴,生动诙谐,是一种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因演唱者不取报酬,“白唱一局”,故名“白局”,曾经也有少量的演出收取报酬,而称为“红局”。据说,元曲曲牌中的“南京调”系白局的古腔本调。
到了乾隆年间,南京织锦的机子有三万多台,织工们日夜辛劳,“三更起来摇纬,五更爬进机坎”,随之出现了很多机工们喜闻乐见的白局曲目,如《小上寿》、《采仙桃》、《金陵四十八景》、《十二月花名》、《十杯酒》、《五更相思》、《八仙过海》、《相遇十个郎》等。
清亡后,织锦业也在一片乱世中迅速衰落,织锦工人失业的失业,加上当局对南京地方曲目的歧视,白局也就逐渐衰落,许多悦耳动听的曲目曲调相继失传。直到近年来,政府做了一些保护性发掘,把云锦这项技艺保留下来了。可惜没落的白局就没有这样幸运,1960年曾经成立过剧团,但很快在文革期间被解散。白局大多数是讽刺或幽默小品,是工休时间的自娱,由于自身的局限,一直难登大雅,几近失传。
真正会唱白局的老艺人在世的已没几位,所幸那天看见几位年轻女子,端坐凳上,手拿碟儿唱起来,看来可以后继有人了。据称目前在甘家大院表演白局的几位老艺人表示,只要有人肯学,他们愿意义务教学。可惜俺不会说南京方言,否则也许会跟着学上几段,也为这一古老曲种的传承作一份贡献呢。
http://s9/mw690/604eba90gd6ad701c30b8&690(老南京人还是很喜欢白局滴)
http://s13/mw690/604eba90gd6ad745fa5ac&690
http://s15/mw690/604eba90gd6ad7c4b3ece&690
http://s12/mw690/604eba90gd6ad8ceb58fb&690
http://s10/bmiddle/604eba90gd6ad80e91b69&690
被誉为“原生态南京吆喝笫一人”、又享有南京爽口“ 民间艺人”
的刘奎龙老人,以南京爽口的形式,在民俗馆为大家表演吆喝、南京白局和白话,风趣幽默,惟妙惟肖。他调侃说,上海有海派青口,俺们有南京爽口,合在一起才能叫“清爽”,所以南京爽口是和海派青口一样有名气滴,只不过俺们用的是方言。呵呵!
http://s3/mw690/604eba90gd6ad7ea747d2&690(刘奎龙先生在作南京爽口表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