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援助喀麦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4)

(2024-05-23 09:08:34)
标签:

粮食安全

技术援助

精心绸缪

稳妥实施

喀麦隆中心

喀麦隆农业技术示范中(4)

项目技术合作方案

1部分 项目概况

2部分 项目背景与基础条件

4部分:项目主要实施内容与布局

4.1.2功能分区

经多方调研,援喀麦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设置培训中心区、试验研究区、技术示范区等3个功能区。

培训中心区 位于项目区中心位置(目前南枷农场场部),占地3公顷。设中心管理区、多功能室、食堂;培训部(含教室、教师与研究人员办公室、学员与专家宿舍、医务室、试验室、技术用房等);种子加工车间、农机库、机修间、农机车辆检修台、物资库等。各建筑物之间有混凝土路面道路相连,其余场地为绿化区域。

试验研究区 在萨纳加农场内,规划建设旱地20公顷、水浇地30公顷、水田40公顷,分别种植水稻(旱稻)、玉米、木薯、辣椒、黄瓜、胡萝卜等;设置禾豆(草)轮作田约5公顷、设置经济林果田(木瓜、可可等)约2公顷,主要用于品种试验、改良、配套栽培技术试验研究和耕作制度试验研究。

技术示范区 在萨纳加农场内,结合地形、土壤状况及灌溉条件,分别建立水稻、玉米制种田、示范田;蔬菜示范田、经济林果展示区;禾豆(草)轮作培肥区。并沿河布设的泵站,单站抽水能力0.35m3/S,满足繁育田和示范田灌溉需求;按方田林网规范设计要求,做到渠道与道路结合布设,达到规范、科学、合理、美观要求,确保技术示范效应。

4.1.3试验研究实施方案

1.品种培育研究 引进国内部分常规优良品种(在政策允许出口的品种范围内,买断其技术专利),以当地品种为对照进行试种、观察、筛选,并通过杂交、系统选育等方法对其进行改良,选育适合当地条件、能够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农艺性状优良的作物品种。

2.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通过布设品种、播期、密度、施肥、灌溉等栽培试验,调查测定群体动态、干物质动态、叶面积动态变化,观察记载农艺性状,测量产量构成因素,经过对测定的数据的科学分析和综合评判,总结出品种与栽培方法相配套的技术措施,使良种与良法相结合,实现良种高产。

3.种植制度研究设置作物、品种、地块、年限、耕作方法等作物种植模式与种植体系研究试验,达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投入,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实现农业永续发展和进步。

4.养地制度研究研究在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的同时,养殖业和加工业的下脚料为种植业供应有机肥,实现种、养、加结合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5.农产品加工展示包括水稻、玉米、木薯深加工等,引进加工设备并选择合适的加工工艺对这些产品进行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其利用时效,增加农业产值。

4.1.4技术培训实施方案

充分利用示范中心现有设施(教室、宿舍、食堂、生产试验现场),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多种形式(课堂讲授、实验室实习、大田现场观摩、大田实际操作、农户田间指导等)对喀麦隆的农业管理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进行专职培训,使他们掌握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掌握动物、水产养殖技术,掌握农产品加工工艺流程和加工技术。同时兼顾培训专门技术工人(拖拉机驾驶、水稻灌排水、杂交稻、杂交玉米制种等)。

根据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每年在示范中心举行长短不等的培训班,根据工作进程及生产实际情况安排培训内容,涵盖种植、养殖、农机操作、植保、农产品加工、土壤改良等内容。

另外,利用技术依托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际办学的优势和资源,可选派有关人员或留学生来华培训或去示范中心进行实习。

总之,通过受训后农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传、帮、带”作用,起到“授人以渔”的作用,并逐步实现本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1.5技术示范实施方案

用于试验研究中所培育出的优良品种相配套的栽培技术体系,在中央省的楠加示范中心,以及西部省的桑处、北部省的加鲁阿的示范点,示范展示培养的适应性良好、农艺性状优良的农作物优良品种,且良种与良法相结合,向农民示范、传授先进的实用技术。从而带动该国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发展。

4.1.6技术推广实施方案

以示范中心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为中心,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实地考察,结合当地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状况,并根据喀麦隆国家农业部现有的农业推广体系,建立一整套适合喀麦隆国情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方法,调动喀麦隆国家农业推广部门参与的积极性,联合各种类型的农场,以宣传、示范、培训、承包、试种等各种方式,全方位推广经过示范中心试验后成功的作物品种、栽培技术等,将适合于该国的农作物品种、作物生产技术、农资、机械及标准化生产等应用到喀麦隆农业生产中。

4.1.7合作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副部级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与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和陕西省多方重点共建,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也是全国设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是我国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是我国目前农、林、水学科最为完备的高等农业院校。学校始终瞄准高新科技前沿,坚持围绕国家和区域性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实际的应用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先后取得科研成果5000余项,获奖成果1500余项,获国家级奖励11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610余项。

陕西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大型国有企业,同时特批有行业管理全省农垦系统并具有管理、服务、经营和科研等职能。陕西农省垦共有土地17万亩,耕地10万亩,职工4000人。注册资本20亿元,资产总值31.83亿元,其中净资产29.87亿元。农牧企业有5个;农垦集团以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为主,主要产品有粮食、棉花、油料、各类水果、农作物良种、鸵鸟系列产品等。

4.1.8技术负责人  

海江波,1966年5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农业标准化研究所副所长。1992年7月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农学系。2009年12月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博士学位。1992年7月—1999年12月,在西北农业大学农学系从事棉花生理生态研究及教学工作。2000年1月—2002年11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部从事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2002年12月—2003年7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从事高效种植模式研究及教学工作。2003年7月—2004年8月在埃塞俄比亚农业部执教。2004年8月至今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从事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研究及教学工作,期间,在日本东北大学等访学,开展循环农业学术研究工作,并在瑞典哥德堡大学访学,开展碳税与农田碳管理研究工作。

主持并完成了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关中平原农田循环生产综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田集雨保水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农业部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现代农作制模式构建与配套技术研究。农业部948项目——西北旱作农区节水型农作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科技部科技创新计划项目——黄土高原中南部农田复合高效种植模式研究。世行项目—陕西杨凌农业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陕西省科技创新计划项目—渭北旱塬果区土壤干燥化生态修复技术体系研究。陕西省科技厅农业专项资金计划项目——渭北旱区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陕西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毛乌素沙地农业生态退弱基理研究与模式构建等15项。先后主编、副主编《农业推广学》、《农业生态学》、《设施农艺学》、《农田集雨保水关键技术研究》、《中国旱区农业》等教材专著12部,发表学术研究论文38篇。先后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推广奖一等奖1项,陕西省普通高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先后4次被评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秀教师。

4.1.9考核和验收指标

1.选育出水稻优良品种2-3个,旱稻品种1-2个;适宜喀麦隆的玉米优良品种1-2个;适宜配合水稻、玉米轮作倒茬的优良豆类作物2-3个;适宜喀麦隆生产种植的木薯优良加工品种1-2个。争取使这些优良品种通过喀麦隆农业部的鉴定和认可,并获得证书。

2.培训喀麦隆农业管理人员、农业技术人员、农业生产工人共900人次。

3.力争示范推广水稻、旱稻、玉米商品生产或综合农业配套技术推广达到10万亩以上,良种率达到50%以上。3种单产水平分别达到500kg、400kg和500kg以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