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国际农业科技园区项目建议书(12)
(2024-05-13 15:06:06)
标签:
现代农业孵化基地国际视野农业硅谷陕西杨凌 |
杨凌国际农业科技园区项目建议书(12)
第一章总 论
第二章 立项背景
第三章
第四章
4.1农业科学园区
4.2农业产业园区
4.3农产品营销园区
4.4国际高新农业科技展示园
第五章
5.1项目区概况
杨凌示范区是我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总土地面积94平方公里,分别与扶风县、武功县、周至县为邻,交通便利,东距西安82公里,西距宝鸡86公里,陇海铁路、西宝高速公路、西宝公路中线穿境而过,交通运输非常便利,通讯网络健全。杨凌示范区辖一个县级行政区——杨陵区,总人口1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3万人。
5.2自然生态条件
杨凌示范区地势南低北高,依次形成一、二、三级阶地。年均日照时数2163.8小时,年总辐射量114.8千卡/cm2。历年日平均气温12.9,极端最高气温42,极端最低气温-19.4。年平均降水量635.1。年平均无霜期221天。灾害性气候有干旱、连阴雨等。水资源丰富,属中等富水区,但水资源利用率低。主要土壤类型有土娄
5.3农业发展状况
杨凌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属于我国传统农业区。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生产水平较高,常年亩产水平在500公斤左右。蔬菜年种植面积5000多亩,栽培方式以塑料大棚为主,日光温室尚处于加速发展阶段。林果业以苗木繁育和苹果、猕猴桃为主,畜牧业以猪、鸡、牛为主。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健全。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140元。
5.4农科教、产学研综合优势突出
杨凌素以“农科城”著称。区内拥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等院校,有农、林、牧、水等多学科数千名农科教人才,已在良种苗木繁育、旱作农业、节水灌溉、胚胎工程、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形成优势,并积累了一批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
自1997年7月杨凌示范区成立以来,基础设施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招商引资步伐不断加大,一批拥有国内外先进水平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项目纷纷投资建设。截止2002年6月底,全区注册企业514家,注册资本30.2亿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9家,在建成投产的30多家企业中,年总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8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农业高新技术项目落户杨凌。形成了良种苗木、生物工程、旱作农业和节水灌溉设备制造、农用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初步构筑了具有田园风光的现代科技产业城,农科教、产学研集成优势及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经过五年多的建设,杨凌已成为陕西省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地区之一。目前已经从起步阶段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成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亮点。2001年,杨凌示范区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已达1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997年的2000多万元增加到2001年的6亿多元,吸引硕士以上科技人才330多名(其中留学归国博士67名)。杨凌示范区在依靠科技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向周边省市辐射,其示范辐射的经济效益1997年为20亿元,到2001年就猛增到90亿元,其发展势头非常强劲。
杨凌示范区以其雄厚的农业科技实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独特的优势政策,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前来考察和洽谈的客商络绎不绝,并逐步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农作物良种、农业科技、农资产品和信息的交流中心。
杨凌示范区内生活设施齐全,水、电、汽供应充足,能保证本项目正常运行。
由此可见,杨凌示范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十分有利于本项目的建设和发展。
第六章
6.1投资估算
根据国家科技部和国际合作的有关要求,杨凌国际农业合作园区建设项目总体结构类型及各子项目工程内容及规模,结合有关工程建设投资标准及其它建设费用标准,计算项目总投资,经计算汇总,拟上项目总投资51300万元。其中农业科学园区11000万元,农业产业园区26000万元,农产品储运及营销园区3800万元,国际高新农业科技展示园8900万元,现代农业社区建设实验园1600万元。
6.2资金筹措
根据国家科技部项目,国际合作意向与配套资金的有关要求,拟上项目的资金来源为申请国外合作费26000万元,国家、地方配套15000万元,单位和企业自筹10300万元。
第七章 项目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在中国西部大开发和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国际农业科技园区将对杨凌及中国农业的国际化、增加农民收入、应对WTO挑战与国际接轨发挥重要的作用。园区的建立在微观上对农业高技术成果的转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农业新产业的生成及农业增长方式的集约化转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宏观上对我国的农业科研、农业生产、经济增长并融入全球化等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园区的发展前景广阔,意义深远。
7.1年技工贸收入达到1.5亿元。项目建设总投资5.13亿元,项目建成后,通过农业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创汇、技术服务、农业生态旅游收入、优质农作物生产等项目年收入达到1.5亿元。
7.2农业科技含量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5%。项目建成后,通过项目运作,农业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训和现代农业和集约化管理等使杨凌乃至西部的农业科技含量提高15%。
7.3杨凌示范区的辐射半径提高一倍。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提高杨凌的知名度和现代化、国际化水平,使之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农业"绿色硅谷",进一步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辐射半径放大一倍,覆盖整个西部并向东部延伸和提高国际化水平。
7.4农民收入年均增加12%。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地调动广大农民运用农业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并提高我国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农民通过应用优良农业技术和种质资源、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将大大提高农产品的比较效益,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2%。
7.5我国的农业竞争力提高10%。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推动我国农业的集约化水平、传统农业的改造、农业新兴产业的生成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将在整体上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初步估计提高水平为10%。
总之,杨凌国际农业科技园区的拟建是顺应我国加入WTO潮流的英明之举,它的建立将对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国际化和融入世界农业发展主流以应对加入WTO对农业的严峻挑战发挥重要而深远的作用。
第八章
8.1组建国际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或董事会),小组以国家科技部,陕西省政府有关部门、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国际有关协会或学会、国家相关的农业科技管理部门、企业界代表为主组成。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研究园区的重大问题,协调各相关部门或方面的利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8.2国际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常设的管理机构和业务办事机构。管理人员从科技部、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和国外有关方面选聘组成,负责园区的行政和日常管理工作,制定互利互补的近、中、长期合作规划并组织实施,为园区的建设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8.3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建立园区农业高技术成果研发(R&D)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学术研讨中心,为国内外农业高技术在园区的开发利用提供孵化场地、开发条件、资金筹措、人才培训等综合性服务。并成立由国内外农业科技人才组成的技术咨询委员会,负责对进入"孵化器"的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论证。
8.4国际农业科技园区的优惠政策,坚持"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在现有优惠政策框架内力争有所突破,对国际农业合作交流和外商投资项目在税收、企业注册、投资环境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待遇,做好优惠政策的窗口试验作用。
由于涉及的范围比较广,项目拟按以下三个部分进行分类管理:
1.公益性项目:拟由政府有关部门组成项目管委会或项目法人,负责项目实施,并对工程设计、采购、施工、监理等进行规范化管理,采用招投标制等确保工程质量。对于项目经营者要大胆采用“利益共享机制、竞争激励机制、全成本核算机制”等市场经济的做法。而且,要根据项目建设的内容和目标,面向社会招聘层次较高的具有不同专业类型的科技人员,组成技术承包实体。进一步充实生物技术、节水技术、设施技术等专业的服务职能,建立技术承包责任制。
2.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由承担的研究单位、课题组按照任务分解落实,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积极搞好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有关专家的广泛联系,设计科技专家的利益实现机制,争取把成功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引入项目试验、示范和推广。
3.产业化项目:由涉及的农业企业、农户实施。在项目区组建和成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经营实体,作为项目区经营实体的组成部分。农业企业是相对独立,集权、责、利于一体,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并引入市场机制的农业生产单位。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技术单位,而且是农业生产的组织单位和经济实体。农业企业是农业现代化的主体,更是该项目的有效组织形式。要积极引导其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管理和经营,并逐步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的经营管理机制。根据杨凌的实际情况实行国有和非国有经济成份共存、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并举的方针,平等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对农民可采用“承租反包”模式。即在坚持有偿、自愿、不改变农民对原有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由项目管委会将不同农户的零散土地,成方连片地集中承租下来。由项目区管委会作为投资主体,对随租土地的路、水、电等基本设施进行改造,并根据项目内容从全国各地引进优良的种养新品种和先进的种养加技术,最后加一定数额的服务费,再反包给农民经营,使土地在统一规划布局、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技术指导下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生产,从而实现土地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也可以根据项目内容,采取股份制经营,将国家股、个人股按股份制经营的法则有机结合,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科技人员+公司+农户”、“科技人员+公司”等运作方式,实现土地、资金、科技有机融合,发挥项目区资源配置的最大效率。
第九章
本项目为无污染项目。由于在设计中对美化环境采取了一定措施,因此,本项目建成后,对周围环境不会产生不利影响。本项目是我国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工程,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广泛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的生态效益,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讲,本项目是切实可行的。
第十章 结论与建议
本项目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加入WTO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逐步深入的新形势,符合国际合作和国家科技部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重点和方向,项目依托杨凌示范区科技产业化发展基础,重点实施国内外高新技术引进、转化、推广,对进一步增强和提高杨凌示范区农科教、产学研综合示范辐射功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综合效益。
建议立项支持。
国际视野,大同规则;现代农业,基地孵化。无为而为,无用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