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县古城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总体规划
(2024-04-25 09:36:33)
标签:
传统农业现代改造生态农业永续发展陕西府谷 |
府谷县古城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总体规划
第一部分 规划区概况
1.1规划区现状
府谷县古城种羊场始建于1986年,当时主要承担陕西省国内外粗毛羊的引种观察、品比试验及品种改良任务,属一公益性事业单位,科级建制,现有在编人员 3人,占地面积3000亩。场区整体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宽约1000米,现有相对平整土地约1000亩,主要集中在场区南侧,北侧坡地约2000亩。该场地形地貌的最大特征是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毛乌素沙漠南缘与黄土丘陵区北缘交汇处。主要由缓坡梁和缓平地组成。坡粱地相对高燥,缓平地相对湿润,土壤多为风成细沙土,质地松软,但保水能力差,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地形改造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永久性的配肥土壤,尚需一个过程。
该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由于受经济社会、体制变化、阶段性科研任务的影响,原定种羊场的职能与任务早已经名存实亡。目前,场区内现有土地大部分种植的是柠条和苜蓿,由于疏于管理,自生自灭特征明显;另有少部分耕作条件相对较好的土地被当地农民耕作,主要种植的是玉米等大宗大田作物,尚有部分废弃的果园和苗圃。在原羊场内现经营着少量白绒山羊,牧工在羊场周围种植着少量蔬菜,基本上处于一种粗放型管理和经营状态。
场区内现有构筑物和建筑物较少。现有办公及生活设施用房200M2仍在使用,有简单的生活设施和水电条件;简易羊舍300M2,现小规模承包经营;废弃林场住房120M2。场区内现有水井7眼,均可使用,当地村民饮水均来自场区水井。
从总体来看,本规划区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也可展示出相当的发展潜力和前景。但值得指出和提醒的是要将该规划区做优做强,在现阶段,必须要有相对倾斜的政策支持,现代特色农业技术的强有力支撑,并需要相对雄厚的经济资本注入。
随着府谷“双百工程”的进一步推进,四大农业园区规划与实施的深入展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对原种羊场的体制改革和方向任务调整,并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强化企业运作和示范效应,把其建成新时期现代特色农业新的示范样板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1.2项目区周边环境
项目规划区位于府谷县古城乡。古城乡位于府谷县最北端,属东部纯农业乡,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全乡总土地面积192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66个自然村,2138户,9355人。全乡现有耕地33304亩,粮播面积30490亩,粮食以糜子、玉米、洋芋、谷子为主,2007年粮食总产量5300吨,粮食亩产180公斤左右;全乡有林地48234亩(其中退耕还林地9331.7亩) ,草地12708亩,羊子存栏17500只。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2248 元。该乡以农为主,工副业不发达。全乡有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广泛需求。
该乡境内海拔1100米,年均降水量为465毫米,年无霜期为175天,年平均气温8.7,≥0的积温3874,≥10的活动积温3317,属一年一熟农作区,以旱作为主,据历年气象资料分析,干旱和冻害对农业影响较大。
本区域水土流失严重,土地侵蚀模数为2.41万吨/平方公里·年,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在该类型区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境内道路交通条件相对优越,“府-准” 、“纳-榆”两条公路呈“人”字形经过古城、前坪、油房坪、园则湾、五道河5个行政村,乡村道路条件较好。
目前全乡实现了村村通电;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信息覆盖全乡;川道地区村子基本实现了村村通人畜饮水工程,梁峁地区村子大部分有水窖和旱井;
乡上设有有信用社、医院、学校、粮站、供销社、邮政所、电信所、兽医站、种羊场、移动营业厅、联通营业厅11个机关单位,有较好的社区公共服务条件。
古城乡有较好的集市基础,逢二逢七,每五天一集。同时与内蒙古准格尔旗经济技术开发区接壤,具有较广阔的市场潜力条件。
府谷县委、县政府,古城乡党委、乡政府对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和现代特色农业有较深的认识,支持和鼓励现代农业的企业化、规模化发展。
第二部分 建设背景、意义及可行性
2.1农业循环经济基地建设背景
发展循环经济是二十一世纪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古城乡作为府谷县纯农业区,农业基础条件较好,位于该县的古城种羊场,具有集中连片的3000亩土地,对于搞好农业循环经济的示范具有规模上和管理上的明显优势。
2.2农业循环经济基地建设的意义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有效地保护耕地、节约资源、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和谐发展,提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府谷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意义。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陕北地区农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伴随着府谷能源重化工基地以能源为主的工矿企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自然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的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下降,农业生产效益的低下等问题,并严重阻碍了农业的飞速发展。沙尘暴、水土流失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增产、增收,因此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已势在必行。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陕北地区农村问题的有效途径
陕北地区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特别是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导致陕北地区农村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要改变目前这一状况,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因为循环经济能够重构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提升和改变农村的生产方式。这样既可以为广大农村造就更多的就业机会,安置更多无业和隐性失业的农民,又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效率,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机会,为解决农村发展问题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突破国际贸易壁垒的重要途径
加入WTO后,以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为主导的绿色壁垒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西方国家,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有的国家甚至以立法的形式加以推进。在国内,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使得一些农产品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严重超标,带来了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发展循环经济便成为一项重要的途径。
2.3农业循环经济基地建设的可行性
1、具有开发建设的土地资源条件
原古城种羊场独立经营的3000亩土地资源,为古城农业循环经济基地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
2、规划区内水资源丰富
水资源是限制陕北工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场区所在地的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地下水为沙漠浅层水,水位在10-15米之间,单井出水量为20-30M3/日。场区内现有水井7眼,日出水量约160M3。在水资源有保障的前提下,为场区内大力发展畜牧养殖、小杂粮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林草种植的项目,实现场区内农业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模式成为可能。
3、技术和资金有保障
该基地建设和经营过程中拟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全程参与,提供规划建议方案和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支持。
4、劳动力资源丰富
古城乡现有农业劳动力4486人,其中外出务工2520人,公司所需的农业工人,绝大部分可以就地解决。
第三部分 基本思路与目标
3.1基本思路
本园区规划应立足于原府谷县古城种羊场生态环境特点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理论为指导,以农业资源优化利用和科学发展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融为一体,与引进高新技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相结合,与立地条件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生态保护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促进生产和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实现生态良性循环,资源合理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2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转变农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利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构建府谷县新型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为府谷乃至我国西部农牧交错带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提供比较全面的实体经济示范模式。
3.3基本原则
1、“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
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和减少废物优先的原则。摆脱传统经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直线型发展的思维定势,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保护耕地、优化环境、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遵循循环经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基本原则,贯彻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寻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把传统的农牧经济生产方式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2、高起点高技术高标准原则
基地规划和建设中始终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努力做到主导产业和前后向产业协调发展,近期与远期目标统筹兼顾,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规模与效益相统一。大力引进和推广资源集约化、再利用技术,节水灌溉(喷、滴、渗灌)技术,废物循环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等,进而生产出优高产无公害的新型农产品。
3、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实行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努力实现该基地建设高效发展、持续使用。
4、科技先导原则
努力提高古城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的科技创新能力、转化能力和储备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农业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提高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实现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
5、综合效益最大化原则
发展循环经济必需遵循综合效益最大化原则,即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做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在追求农业经济规模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带动周边广大农民提高经济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保持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及综合效益最大化。
3.4规划总体框架
基地内以发展种植业、林业和养殖业为主体,通过引进和培育动植物良种和农业节水技术,生产绿色农副产品,促进基地的养殖业、林业和种植业发展,从而促进和带动周边地区种植、养殖业发展。养殖业产生的粪便和种植业、林业废弃物通过大型沼气池发酵处理后产生沼气能源和有机肥,沼气用于满足基地的生产用能,有机肥用于基地种植业和林业生产的肥料。另外,种植业可以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和饲草资源,养殖业为种植业和林业提供肥料,从而实现基地内的资源与能量的有机互动循环。
3.5规划目标
基地内建立起农业循环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提高基地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物质循环再利用率以及农产品安全性,形成在国内外市场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质、安全、名牌农副产品。
该基地年出栏生猪1万头以上,年提供良种白绒山羊1000只,年出栏土鸡2万只,年产土鸡蛋5万公斤,年出产各类高规格苗木100万株。建设大型沼气池,实现农场内废弃物的零排放。营造绿色环境,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绿色品牌,到2010年,力争把该场建成我国以农业循环经济体系为标志的高标准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府谷县农业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展示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