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堡县红枣产业链发展规划与行动方案(2)

(2024-01-15 15:21:53)
标签:

黄河沿岸

枣赢天下

发展战略

实施方案

陕西吴堡

吴堡县红枣产业发展规划与行动方案2

          鲁向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三、红枣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目标

3.1指导思想

吴堡县红枣产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提高红枣产业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以兴枣富民、做强做大红枣产业链为目标,以特色优质名牌产品开发和国内外市场开拓为突破口,以实用新技术的优化集成普及推广和严重障碍枣树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攻关为重点,走出一条产前、产中、产后协调并举、制干、鲜食、蜜枣加工品种及早、中、晚熟品种合理配置,三大效益兼顾的高效益可持续发展道路。科学规划布局,创新发展机制,依据市场需求,加快高标准新基地建设和老果园改造步伐,精心打造现代红枣工业园区,跨越式壮大龙头企业,整合和创新名优品牌,促进市场营销,强化服务指导,提升产业水平,加快红枣产业标准化建设、科学化管理、产业化发展进程,发展贮藏、加工、销售企业,推进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努力构建比较发达的红枣产业体系,提高红枣产业的综合效益。

3.2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原则:在吴堡县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趋于不断扩大之形势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实力相对趋于严重滞后,已经成为限制该县社会经济整体推进的最大“瓶颈”。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在此情况下,唯有政府首先撑起兴农富民的大旗,通过政策和资金的指导和引导,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弱势农业和弱势农村的局面。当前,要进一步振兴吴堡的红枣产业,离不开省、市、县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  

2、以工补农、工农互助原则: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在政府的指导和引导下,在城市全面打开“城门”的情况下,广大农村更应该全面地打开“寨门”,实现“城门”和“寨门”的互开,乃至于直通。在起步阶段,以工补农必须先行,在奠定基础后,逐步实现互利互惠。多项兴农工程的启动,应上升为该县现阶段振兴农村的政治任务,坚持数年,必见大效。当前应重点搞好以土地高效流转为标志的农村经济政策的创新和完善,促进红枣产业的规模化经营。

3、项目带动原则:“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就要抓项目”。这是吴堡县党政一班人解放思想谋求长远发展,项目带动促进蓬勃发展的共识,也是其成功经验。在吴堡县来说项目带动即是一种战略,也是一项发展的基本原则,具有特殊意义,当前,应继续创新和完善这一理念和机制,以此来奠定基础,培育新的优势,寻求更大发展。

4、产业链开发原则:据调查,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该县已经走进了“死胡同”,近年来,该县出现的大量“空心村”就是其真实表现和具体说明。整合资源、集成优势,不断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枣业优质产品,形成规模经济,不断延伸产业链,开拓新市场,获得增值效益,这是不二法门。在现有财力和民力情况下,有计划、有重点的建立新的以企业为主体、广大农户广泛参与的新型红枣产业基地,作为优势产业综合要素的集约场所,不失为一有效可行的战略措施。

5、可持续发展原则:吴堡县地处我国黄河流域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发展现代山地生态型红枣产业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实行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策略,使经济、社会和生态得以协调发展。

6、坚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保证重点,突出亮点,分步实施原则:本次吴堡县现代红枣产业规划和实施,牵扯到整个规划区域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新型红枣基地建设示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区枣业体系的综合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的技术示范;贫困落后区以工补农、工农互助的政策和措施探索等宗旨和任务,范围广、任务重,建设周期长,实属一比较宏大的农业系统工程。故对其总体而言,必须统筹规划,对其具体进程而言,又必须有计划、按步骤地分步实施;在其整个建设过程中必须因势利导,保证重点,突出亮点,力争为国家、为百姓、为社会不断地做出更大的贡献。

3.3发展目标

全县在规划期内将红枣面积由现在的16万亩发展到20万亩以上,使全县农村人均红枣面积达到3.5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6-8万吨,总产值达到2-3亿元,枣农人均红枣纯收入达到2800-3500元。建设红枣产业园区,广泛吸纳国内外投资,培育红枣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5个,标准烤炉达到1600个,年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以上。规划期末建成国内有影响的红枣集散地,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物畅其流的产业基地,形成红枣产品类型多样、比例协调、效益良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红枣产业体系,实现“发挥资源优势,生态经济双赢”的目标。

四、规划的重点内容与规模

搞好红枣的产业链规划,是我们和吴堡县的共同心愿,虽然也许困难重重,但我们还是坚定的做出了这一抉择,因为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这是必经的一步、关键的一步、跳跃的一步,也可能是惊险的一步。

4.1红枣基地建设规划

4.1.1建设思路

红枣基地建设是红枣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础,而实现红枣栽培由林地到园地的转变是其现代特色枣业振兴的关键。在红枣基地建设中应坚持苗木的嫁接化、栽植矮密化、施肥有机化、修剪精细化、病虫防治综合化、采后处理机械化、分档化、产品绿色化等,使红枣品质呈现高级化、多样化、绿色化、品牌化。

4.1.2建设目标

在现有红枣 16万亩基础上,在规划期内建成20万亩红枣基地,改造低产、低质红枣基地10万亩,建成标准化枣园5万亩,优良品种达标率达到60%以上,优果率达到70%以上。到2025年,全县红枣产量达6-8万吨,全县红枣产业年总产值达2-3亿元,农民人均红枣产业年纯收入达2800-3500元以上。使50%的红枣得到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

4.1.3具体实施内容

(一)红枣品种比较试验与示范

1、品种选择  从吴堡枣区良种区域布局和发展重点看,黄河沿岸以发展制干品种为主,品种以中阳木枣、方木枣为主,积极发展发展金昌1号、赞皇大枣、狗头枣等品种;远离黄河及其支流沿岸可发展鲜食、兼用品种如扁圆团枣、赞皇大枣、临猗梨枣、脆枣等品种。根据吴堡县红枣现状及陕北红枣发展趋势,其品种规划以当地的制干品种为主,同时积极大力引进外地的名优制干品种,适当培育加工类品种,因地制宜地发展鲜食类品种为原则,逐步进行品种改良或更新换代。

2、品种比较试验与示范  红枣品种老化、退化是当前枣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优良品种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具有关键地位,调整和优化红枣的品种结构,在吴堡红枣产区,通过引进优良红枣品种进行筛选对比,选择出适宜山地栽培的抗旱、耐瘠薄、丰产优质的红枣品种乃当务之急。吴堡县现已引进的灵宝大枣、紫铃大枣、金昌一号等鲜食、制干兼用优良品种取得了进展,表现突出。为此,优良品种的引进、比较和鉴选必须提上产业发展的首要议事日程,奠定好产业发展的品种基础,这是红枣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前提条件。规划在东、西部各选一个典型乡镇,建立资源鉴选圃面积100亩,引进红枣新品种20个以上,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从北方主要红枣产区收集各类抗性较强的优良枣树品种及类型,鉴选出抗旱和抗逆性强的新品种3-5个。

3、优质苗木繁育示范基地建设 要下决心搞好良苗良繁工作,建成优良苗木繁育中心,千方百计淘汰落后的根蘖苗造林方式,实行枣树育苗的规范化和苗木的标准化,确保新发展枣园所需苗木的良种壮苗,同时保障规模化老园技术改造和高接换优的良种化。规划建设标准化优质苗圃300亩,实施地点丁家湾乡郭家墕村。

(二)现代红枣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建设

红枣是吴堡县的传统树种,也是现实效益最好的经济林,受益面广,抗逆能力强,深受农民喜爱。但目前其在新品种、新技术、新的生产资料应用上明显落后,故建议在科技源头加强工作,以强化技术支撑。抓点带面,搞好示范,在现阶段不失为一有效方法。

1、红枣矮化密植丰产示范园建设  在红枣的集约化栽培中,矮化密植已经表现出了见效快、效益高的发展趋势,也是对该县传统大树稀植的一种改良型示范,规划在全县8个乡镇的16个村开展示范,实施面积10000亩,辐射带动面积30000亩。

2、优质鲜食红枣示范基地建设  随着吴堡县经济的突飞猛进,吴堡县的消费水平已经出现了多元化和高档化的趋势。故因势利导,实现红枣品种的多元化、高档化是必然趋势。先行示范,带动发展是一有效途径。实施地点选择寇家塬乡三道塬区的3个村,实施面积1000亩,辐射带动10000亩。

3、完善以红枣为主的多种立体种植示范模式 枣树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征决定了其具有良好的枣粮间作优势,广大农民亦广泛接受,在吴堡县目前枣、粮栽培皆比较粗放之情况下,首先搞好此项技术的推广,对当地农民的现实增收意义重大,并可以实现两手抓、双丰收的目的。重点放在黄土丘陵区适宜枣粮间作的地块实施,示范面积10000亩,辐射面积10万亩。

4、山地红枣微灌技术示范  重点推广控水渗灌、塑膜微节水造林专利技术。该技术具有灌溉水不蒸发、不渗漏,并且可以长时间保持根部土壤湿润,从而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造林成活率,经在米脂、清涧县试验,较传统造林技术提高成活率在30%以上。该基地建设主要在矮化密植的过程中采用微滴灌技术,对鲜食枣和干制枣枣园进行试验种植与管理,在经济效益合理性上的可行性获得验证后可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适度规模的推广。该基地建设在郭家沟镇的下山畔村,基地示范面积300亩,辐射带动节水工程面积30000亩。

5、山地红枣抗旱新技术应用  山地抗旱技术重点搞好工程集水和保水新材料的应用;包括山地蓄水保土栽培技术、控水渗灌造林技术、根灌技术、节水生化制剂、新型植物强壮剂应用技术等。充分利用现代生产资料,加速传统枣业的技术改造步伐。重点在8个乡镇30个村示范10000亩,辐射带动全县10万亩。

6、红枣、散养鸡立体栽培试验与示范  据典型调查和实践经验,在红枣地搞好与散养鸡的结合,可以明显提高土壤肥力和提高红枣和鸡肉的品质。规划在寇家塬乡示范200亩,辐射带动全县1000亩。

(三)红枣基地的区域布局与配置

根据吴堡县农业区划的实际情况,结合现有红枣品种及在各区域的分布、长势、潜力等综合情况,对红枣品种规划布局与配置建议如下:

1、东部土石山区:巩固和提高制干类红枣品种,适度发展加工兼制干类品种,在坡度相对较为平缓,立地条件较好、具备节水灌溉条件的地块,提倡适度发展以鲜食为主的红枣品种。根据大量调查和研讨,建议在该类型区重点搞好红枣的“镶嵌式”配置。

2、西部丘陵沟壑区:在品种布局上重点发展兼用型红枣新品种,适当配置鲜食类现代良种。在具体配置上重点搞好“立体式”配置。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