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早)赢天下:我的“红枣经”(1)
(2023-12-16 15:09:34)
标签:
故土难忘高天厚土枣赢天下重塑产业链期盼与祝愿 |
枣(早)赢天下:我的“红枣经”(1)
---献给家乡的爱
www.toutiao.com 2016-08-01
感恩家乡,我的心愿与祝愿!
延水关镇张家河村红枣产业链发展规划建议书
(2016-2030年)
鲁向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研究员
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成员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一、发展红枣产业的背景与意义
地处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的张家河村,积极加快红枣新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建设完整的销售服务体系,延长产业链条,努力将红枣打造成全村农民增收的第一“王牌”产业,成为现阶段农业及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张家河村开发红枣产业链对富民强村具有重大的特殊意义。枣树不仅具有适宜该区域栽培的生态环保功能,还具有经济功能,建设红枣产业带,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实事。我们在调研中深深的感到,老百姓十分迫切的期望脱贫致富,对政府也抱有殷切的期盼。因此,我们认为,像当年我省抓苹果产业一样抓好张家河的红枣产业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因为红枣产业是该村农业的传统优势主导产业,其直接关系到全村959名农民的民生问题,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延水关镇经济发展到何种程度,我们都必须一以贯之地高度重视、大力扶持红枣产业。无疑,红枣产业是张家河村的一项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优质红枣基地建设,推进红枣产业精深加工的进程,对于夯实农业基础,带动枣区农民增收,促进全县村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加快张家河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具有重要作用。
二、红枣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机遇
2.1发展现状与优势所在
1、自然环境条件有利于红枣产业发展
延川县属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明显。年日照时数2558.6小时,年平均气温10.6,10积温4087.4,平均无霜期159天,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枣树对环境条件适应能力极强,具有耐寒、耐旱、耐热、耐涝、耐瘠薄等特性。休眠期能耐-32的低温,生长季节能耐49的酷暑,能在Ph5.5-8.5土壤中生长。枣树是喜温性和喜光性很强的树种,各环境因子中,温度是影响发展区域的决定因子,光照则是影响发展地块的决定因子,水分条件则直接影响到产量。枣树要求≥10的积温在3200以上,花后3天日均温23以上,果实生长日均温在24-25以上。据此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判断,张家河村属于优生区和适生区,因此。可以实现全村红枣全覆盖的战略目标。
2、较为丰富的土地资源为红枣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较为充足的土地资源,是张家河村红枣业发展的潜在优势。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部分土地闲置,也为红枣产业的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新的条件。
3、发展红枣产业符合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要求
枣树作为一种适应性强、栽培管理容易、比较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特色果树。
4、具有较为丰富的品种资源
张家河村现有传统枣树品种30多个,其中表现优良的有狗头枣、阳木枣、方木枣、灰枣、牛奶脆枣等。这些资源为枣树的良种培育和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建园奠定了基础。为了有效优化红枣品种结构,满足消费者需求,该村在品种选优的基础上,先后引进了梨枣、晋枣、骏枣、龙枣、蛤蟆枣、大荔冬枣等近10个新优品种,形成了以阳条湾为重点的新品种示范园,为扩大品种改良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引进的骏枣、晋枣一号,其干果重量、出肉率均高于本地木枣,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等营养成份含量也大于本地木枣,很有推广价值。
5、现代枣业技术应用初现倪端
目前,在阳湾建成10亩矮化密植示范园。每亩栽植110株,取得良好效果。通过科学管理,使红枣中的科技含量稳步提高。
6、具备了广泛深厚的群众实践基础,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优势
自古以来,群众有着对红枣栽培的喜好和热情,并拥有一定的栽培管理经验。产区群众曾经从红枣建园中普遍受益,全村曾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该村有计划的种植枣树始于上世纪末的退耕还林,截止目前,全村枣树面积为6000亩。
7、红枣加工营销产业已初具规模
近年来,张家河村红枣加工从无到有,张家河现有延川昌盛枣业专业合作社、延川延黄枣业有限责任公司、延川龙骑枣业有限责任公司、资航公司等4家较大红枣加工业,年加工能力占红枣总产量的30%以上,22个红枣初加工厂,1个陕西省果蔬贮藏百库示范库, 1个“十百千”科技示范点,1个棚枣试验示范基地,2个百吨冷库,有效促进和带动了张家河红枣产业的发展。
8、红枣产品市场广阔
枣果集食用、药用、营养、保健为一体的果品。红枣是一种营养佳品,被誉为“百果之王”,有“活维生素”之称,富含1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矿物质,维生素A、B、C、P等据各种果品之首,其中维生素的含量是葡萄、苹果的70-80倍。我国红枣年产量达到8亿公斤,占世界总产量的98%。资料统计,我国每年枣及枣加工品出口量稳定在800 -1000万公斤,仅占总产量的1%-1.2%。随着红枣产业的健康发展,红枣有望成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富有竞争力的农产品之一,出口量将会逐渐加大。在我国,红枣作为传统的滋补保健佳品,早已深入人心。但是我国目前人均枣产品占有量尚不足1公斤,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红枣枣及其深加工产品被广泛用于外贸、食品、医疗、卫生保健等领域,人们对营养型果品及其加工品的需求必然会大幅度增加,市场前景广阔。
2.2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品种为主,品种改良进程缓慢
到目前为止,张家河村的枣树品种基本上是传统干制型木枣,占85%左右,而引进的优良品种,如骏枣、梨枣只占很少一部分,新的红枣良种普及利用率不足5%。新近栽植的幼树品种多数是本地红枣的根孽苗为主,品种混杂且良莠不齐,退化现象严重。有啥苗栽啥树,重面积、轻质量是其典型特征。
2、基础设施落后,有机肥投入严重不足
张家河村大多数枣园没有田间生产道路,缺乏灌溉设施,离村较远的陡洼地防虫、用水十分困难,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制约了新科技的应用,影响了成品的采收速度,现有的基础条件难以满足现代红枣生产发展的需要。有机肥的充足投入是保障原枣果品质的重要环节,但是近年来新枣区土壤养分严重缺乏,导致红枣品质下降,甚至减产绝收。
3、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春季病虫为害,夏季落花落果,秋季裂果腐烂,冬季霜冻抽干,是红枣生产中普遍存在的四大问题。特别是2007年秋,阴雨连绵半个多月,全县红枣普遍绝收,损失惨重,严重影响了枣农经济收入。因秋雨连绵导致的红枣裂果霉烂,已经成为限制红枣产业基地扩张和技术改造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必须引起各级科技部门的高度重视。应该认识到树体衰弱也是红枣裂果的主要原因。
4、缺乏规范栽植和科学管理意识
受传统红枣粗放经营管理的影响,在种植中普遍存在重面积、轻管理的错误认识,以致幼树成活率低、生长量小、成形慢,造成了大量低起点、低标准、低质量的枣园。在成龄枣园的管理上,采取的是传统的粗放管理模式,致使红枣质量急剧下降,全村大部分枣园亟待进行低产园改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大规模退耕还林的过程中,红枣作为优势的林种,在退耕还林中起到了特殊作用,但由于造林的标准和补助的标准太低和太少,“林地”变“果园”的方向和任务都须根本性改变。由传统的枣林变为现代的枣园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5、产品加工量小,深加工进展不力
陕北枣区普遍存在干枣含水量过高的问题,其干枣含水量高达35%-40%,远远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25%,致使贮运销售过程中霉烂损失严重,品质大大下降。
6、组织化程度低,营销手段落后,销售渠道不畅
红枣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几近空白,生产和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低。现有的贮藏和营销企业少,且主要采取传统的路边街头叫卖手段,现代物流方式太少,不能适应生产和市场流通需要,难以进入高端市场。
传统的自然经济即将彻底解体,以现代枣业、现代红枣企业为主的新的运作体制和机制即将催生和完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即将被规模化的商品经济大舞台替代。为此的挑战从理念到行动,从生产到生活,从体制到机制等必将是全方位的创新过程,或者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重新组合后的高度和谐。
(待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