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心声(17)
(2023-06-20 15:37:27)
标签:
学农爱农助推农业建言献策实践经验鲁向平咨询 |
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如何依靠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同步解决生态文明与农民增收问题,是该区域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根据作者30多年参与治理黄土高原的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科技扶贫的理论和实践,谈点刻骨铭心的认识和体会。
一、对发展战略的再认识
在黄土高原治理战略方面,1979年前多在学术研讨会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专家们均根据各自的学术背景和认识,展开过林派、草派、综合派之争。1979年国家农业部和陕西省在米脂县共建了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实验站,并接受了中国黄土高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项目1982-1986CPR/81/201;中国黄土高原土地和生物资源的改良利用(1986-1989 CPR/86/);同时在1986-1989年实施了关于向陕西省米脂县改造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提供援助的实施计划(2744项目);于此同时,国家科技部在我国七五、八五、九五期间,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选择了11个实验区展开了综合治理定点定位攻关研究,以“七五”为代表的技术成果曾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虽然11个实验区各有千秋,但在发展战略方面却殊途同归,达到了认识和实践的高度统一,即综合治理、综合发展。
理论与实践反复证明,黄土高原的开发治理,靠某一项措施不行,靠某一学科、某一部门孤军奋战也不行。只有我们在单项研究深入扎实的基础上,加强综合协调,加强综合治理,才有特色、有水平、有实力。搞好综合治理和综合协调工作就理论而言无可非议,但真正运行起来却并非易事。据我们的实践,下列要素缺一不可;准确无误的总体设计和落实方案; 公道正派的总体负责人;能打硬仗的专项课题组;公平合理的成果分享制度。以此来保证各个方面权、责、利的顺利实现和综合项目的高效运行。这里需要提醒的忠告是,对于黄土高原开发治理的任何重大决策,必须慎之又慎,方为上策。
在黄土高原峁状丘陵区的开发治理过程中,根据笔者的实践与愚见,其基本战略是: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前提,粮食的安全供给是基础,提高经济效益是中心,新型现代特色产业的形成与完善是突破口,山川秀美、农民富裕是目标。
二、治理开发途径的 “三部曲”
第一,按照自然和经济双重规律,在科学调查和规划的基础上,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所谓的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发挥优势,扬长补短。要对自然规律有崇拜、敬仰之感,这是成功之母,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二,在不断丰富和改进生物资源的基础上,大力鉴选和开发适生、优质、高效的新型生物资源,充分利用现代生物资源和配套栽培(饲养)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新的一轮彻底改造。新资源、新生产资料、新生产方式的广泛采用,是这一阶段建成的标志。要放开视野,满清热情地接纳一切有利于本类型区农民收入提高和生态改善的国内外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思路。彻底告别自然经济的理念,自觉参与国内外市场的考验和竞争,不断加强技术和经济积累的能力和实力。
第三,建立新型的生态经济体系。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农业产业和产品的不断涌现,农业产业不断増环加链,必将带来整个社会经济的革新,同时,新的生态体系应运而生,伴随而来,新型的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体系演变而成。只有这时的农民,才是社会化的农民、享受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农民、中产的农民、富裕的农民。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将可持续彰显。
三、对行动策略的反思
根据作者三十多年来参与的国内外黄土高原治理的攻关研究、试验示范及科技扶贫等实践,深切地体会到在黄土高原现阶段的治理与开发中,普及两大理论,实现两大转变是实惠的、实在的。TOP(科学家、行政管理人员、农民群众的英文简写)理论。在区域性开发治理中,任何重大项目、重大措施的落实,必须充分兼顾上述三者的特点和利益,缺一不可,其主要思路是,科学家、行政管理部门、农民群众三者紧密配合,各负其责,各得其果,各享其利,真正体现科学家出成果,行政领导出政绩,农民群众得实惠的理想模式。农业系统(farming system)理论。采取该理论的基本点是改变计划经济的老做法,代之以面向实际,从最基层扎扎实实向上推进的工作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综合实力,把黄土高原的开发治理推上一个新台阶。要实现的两大根本转变是:实现“要我治”向“我要治”的转变。实现把科学技术“送下乡”为向农民群众主动“请到家”的转变。前者的奥秘在于效益的吸引,后者的玄机在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这一转变的快慢与程度,决定了黄土高原开发治理成效之大小,速度之快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