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人们在经过多次挫折之后,有所领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必将对此坚定不移,科学技术作为振兴农业的战略性措施,今天已经提上了得要的议事日程,明天会倍感坚信无疑,因为,舍此别无他途,但真正搞好科技兴农工作,必须首先对农业科技工作的特点进行再认识,以利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的自身规律。
在科技兴农过程中,了解和把握下列农业科技活动特点是十分有利的。
第一,农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有生命的活体。动植物的生命活动是高级的复杂运动,许多未知领域,有待在长期在科研实践活动中逐步加深对其规律性的认识,任何对此抱急功近利的观念或放任自流,可有可无的行为都是与农业科技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相悖的。
第二,农业科技活动涉及的因子复杂。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同时又受到外界条件的制约。这此因子往往还难以人为控制,表现出了强烈的地域性、时间性和条件的特殊性。“高一丈,不一样,阴阳坡,差得多”就是其生动写照,因地因时制宜,说起来是那么的简单明了,可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了,但又不得不做到,否则,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芸芸众生,概莫能外,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农业科技活动是一种最高尚、最伟大的科学实践,相反,也会导致出农业科技活动是靠天吃饭,可有可无。或者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如此如此。
第三,农业科学研究和推广的周期长。农作物的生长期一般一年只能一作,今年失败,要等来年。育成一个新品种,即使采用加代繁殖,一般也要4~5年之久。果树、林木等多年生植物,周期更长,据有人统计,中国农科院获得国家农业技术改进一等奖,平均需花费13年时间,二等奖需9.5年时间,三等奖需6年时间,四等奖也要3年时间。陕西细毛羊的育成、小偃6号小麦品种的育成皆历时30年之久。一项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多则5~6年,少则2~3年。这就告诉我们,农学家们和其他学科的科学家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