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马丁·路德其人其事
(2022-12-18 15:50:08)
标签:
敬仰智慧自觉自悟知识知行知止敬礼与祝福宁静致远 |
(一)
1483年,马丁·路德出生在德国埃斯莱本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徒。18岁后进入到爱尔福特大学学习神学,在此深受经院哲学的影响,特别是受到奥古斯丁神学的影响。他大学毕业后成为了爱尔福特的奥古斯丁修道院的一名修士。在修道院里,路德是那种少有的、虔诚的、意志坚定的修道者。他常常用斋戒,甚至用自我鞭笞的严酷方式,来折磨自己的肉体,以求获得灵魂的解脱。
在中世纪后期,关于唯名论的争论已经非常的热烈,路德本人在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奥卡姆主义者,关于唯名论所描述的那种令人费解的神,使他深受困扰。后来,他在一个神秘主义者斯托皮兹的启发下,路德领悟了义人必因信而得生的道理。他由此寻找到一条通往信仰,而非通过身体的苦行使灵魂获救的道路。
1512年,路德成为维滕堡大学的神学教授,开始潜心研究奥古斯丁的神学思想,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表现出对教会的不满和改革教会的愿望。
1515年,路德在塔楼经历了一场福音体验,由此收获了一个深刻的精神答案。
(二)
路德认为,人无论如何努力,也不能拯救自己,而只能凭借信仰得救。但信仰只有通过上帝的恩典才能产生,而恩典只有通过《圣经》才能获得。
如果神乃至人最显著的标志是意志,那么罪只有通过意志才能赦免,而正确的意志并非取决于人,而是取决于神。
同时他也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事功可以满足这样一个神,事实上也不需要通过事功来满足。
在他看来,这个神并非是一个遥远威严的法官,而是一个仁慈的救主,他在十字架上牺牲自己而拯救人类,我们只需要信仰他就够了。信仰他是人子,信仰他为了我们而钉上十字架,信仰他的复活。
信仰是与神合为一体的意志,但信仰只有通过《圣经》才能来自神。
因此他提出唯独信心、唯独恩典、唯独圣经的口号。这三个唯独,后来也成为整个宗教改革运动的口号。这样一来,路德就把唯名论那个抽象而遥远的神,变成了充满个人的内在力量。神的正义不是一个外部的判断,而是一个仁慈的存在,他那令人敬畏的力量,是一种赐福,是使人得救的基础。
(三)
公元1517年,德国维滕堡教堂的修士马丁·路德,把一张他反对教会出售赎罪券的文章《九十五条纲领》,张贴在了教堂的大门上。当时的教会有一个习惯,就是教士们可以用公开张贴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以期在教会内部引起讨论。
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纲领》,是他和台彻尔神父之间就赎罪劵问题的内部讨论,按照教会的习惯张贴了出来。但是连路德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份拉丁文的论纲,被某位不知名的人译成德文以后,在短短的几个星期之内,就迅速地传遍了整个德国,甚至传遍了整个欧洲,从而引起了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