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情与乡音(15)

(2022-12-02 16:02:22)
标签:

人类文明

精神留存

继承与传承

乡情与乡音

文化义工

榆林-佳县公路的一点念想与记忆

1964年初秋的一天,中午收工时,队长说,公社给咱们大队分来一名修榆佳公路的民工大队派在咱们队,有人自动报名没有?半晌默默无语。此时,我撂出我去两个字好,那就决定你去吧。队长说后天就要动身,还要带铁锹、铺盖、口粮、伙食费,派专人赶上毛驴,把你送在工地上。队长继续说道,对,一言为定我答应到

第二天早饭后,送我的那位叔叔赶着毛驴,把我准备好的行李都给毛驴驮上,向双山方向前进。初秋的大地一片丰收景象,一块块金色的糜子和谷子,一段段红着脸庞的高粱秋风吹得时而低头腰,时而仰天大笑,如同大海的波浪一波将平一波两个多小时后下到桃峁沟。下过雨不多的羊肠小道,被山水泥糊糊流过,把我的两只布鞋成了一双胶泥,重的像戴上脚镣似的抬不起腿。

毛驴不跟人一样,尽管走的路有有水坑,还着上百斤重的行李总是大一步,小一步,四条腿红泥浆刷过似的向前奔跑着一走到塌小较平的地点,东吃一口黑豆,西吃一口萝卜缨子,走的越快,吃的越忙,原来驴是饿了我俩跟在驴的后面上气不接下气地在追赶着

快到双山时,人累了货重眼前的路就是上大城峁,一步出一步,崎岖的更难行走,走的我满头大汗,心想再累也快到了。

那时的双山,只有康成老汉开一个破旧骡马店,院子里牲口粪的臭味熏的人气也上不来家里黑洞洞的,下地找不到出门处,这样的条件下住了一宿。

第二天早吃了一点米饭,继续向西南方向前进一直走到傍晚时间,才到了目的地。工人的住地一步,驻地家户都姓王我们工人就住在王元秀家的前后窑里。

那天报道的人并不多,灶房里只有两个炊事员,一个连长,我们俩和另一个姓李的老汉。连长开始撇起闲言来,其实也是有用意的他问我小后生,你今年多大岁数了?”,“19岁”我答说。你识字吗?连长继续问道我不好意思的说认识一些停了一下,又说道,你会不会当管理员?“没干过不敢说。此时,送我的叔叔插上了我们这后生一手好算法脑筋利索,当这个管理员没问题”。“对,你就给咱们起来”,连长肯定的语气说着。连长又说,咱们双山连工40多个,炊务准备占5人,上工地的有35人。灶务人员的安排是老田、老曹炊事员,你为管理员代会计、保管一杆子插到底,再安排一名水的,工人生活是每天三顿饭,早晚在家里吃,中午在工地送着吃。伙食标准是每人每天小米1.5斤,副食2斤。每顿下多少米,你得看管理员的要求,临时决定。连长又叮咛我一句,管理员你没意见吧?对,没意见,照办。我愉快的答复。连长最后说,你既是管理员又是会计,你要给办好事你放心,一定办好,我表示。

双山民工的工地分在离一步堰北边2华里的地段,南北长100米,面向西东靠老山,山顶离路面高约6米多,西临深渠,总土方量近3000

这段路为一半山,一半填渠。具体做法需要分三路,并要统一行动一路要好,挖崖面子一路要推车出土,另一路要打石夯的,一组打4个人夯物是一个梯形的方石头底方45厘米,顶40厘米,20厘米,石头的四角棱上各有一个小圆,便于拴绳打夯时必须一人先喊口号,然后抬起。喊法样的有人见景,大路上过来好女人,--嗨呀么三抬起来也有死口决,就叫、哎二、哎呀么起来其实夯地基,都是连打两下,倒一下位置四个拉绳人谁也不能偷工,不管哪个人不出力,夯就会跌在对方的脚上。

施工所的裴仁同志每天都工地,开工七天后来在我们灶房问我要走了民工报到,又要了上工登记册,详细的看了一阵说,你管得很细,不错今后每十天你就的工日给我报来,我给你们算补助,每一个工日给你们算伙食补助0.5元钱。晚上连长回来,我把老裴说的话原的向他重复了一遍,连长高兴的说,那就好了。咱们五天就可以给工人吃一顿糕,我挡兴地说那有软米?连长嘿嘿一笑,方塔集离咱10里远近,去买就是了,你怕什么从第次伙食补助算回来,真的每隔5天吃一顿糕。每人1软米蒸1.4斤糕,工人们吃的都很满意,齐声赞扬说这工地伙食办的真好。

连长是复员军人,性格开朗,又不爱粘工人的光,从不开小灶。工人们都很尊敬他,不管有什么情况,他都能摆平的。他对灶务上的几个人要求很严,反复强调饭要做干净,数量要足够,不能叫工人受饿工人的情绪都很高,干劲十足。

因为天气的关系,农历10月初,工程按计划就要收尾了,施工所的同志们都来在山工地表示山的工程做的好,是好样的。   

在散的头两天,连长说,你要将咱们工队连中途顶换的共有50余人的伙食账和工分账全部结算清楚,赶散工前一定要给工人公布清楚,不能留下后遗症。我按照他的意见办了在工人回家的那天早上,工人们坐在院子里,我按结算好的表册一一公布于众,工人们听后一致认为,这次帐管的好,我们没意见

榆林 清水河畔 纪老先生的回忆与记忆。真情与心声,念念与祝福!静心回首,感悟变化,乡情与乡音,过来人的写照。文化义工,积累文明。是为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