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的开发与治理(七)

(2022-10-31 10:08:01)
标签:

生态文明

沙漠治理

试验示范

经验总结

鲁向平集成

 宏观发展篇7

第八节  榆林沙区开发现状、问题与设想

   一、主要成就与实际效果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榆林人民开始向沙漠进军,经过近50年的植树造林,兴修水利,综合开发,沙漠变绿洲,沙漠变良田,沙漠变果园,人进沙退,整个沙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截至1997年底,沙区造林保存面积119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2.5%,固定、半固定流沙600多万亩,恢复和改良草场230万亩,发展养鱼水面18万亩,新辟农田50万亩,沙区治理度达到了68.4%。根据测定,由于林草植被的增加,治理度的提高,沙区沙丘高度平均降低30-50%,年沙丘移动速度由过去的5-7m降为0-1.68m,年沙尘暴日由66天减少至24天,自然降尘较无林区减少90%,沙地固定后,表层沙土细粒增加,出现结皮层,表层持水量增加20%以上,10cm表层养分增加了5-20倍。

  防护林体系初具规模。在沙区已建成了总长1500km、造林面积75万亩的长城(府谷墙头至定边盐场堡)、北缘(沿陕蒙交界边缘)、环山(环白于山脉)、灵榆(宁夏灵武至榆林)4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沙漠腹地营造起万亩以上的成片林165块,滩、川、塬、涧地区受风沙危害的140万亩农田全部实现了林网化,形成了带、片、网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有效地控制了流沙南移。

  生态经济型林业逐步形成。沙区以护田林网为主的用材林已成材2000多万株,活立木蓄积340万m3,价值7亿多元。以柳编、木材、商品果为主的林业多种经营年收入1亿多元,林业总产值由1980年的2460万元增加到2.2亿元。

    二、主要做法与基本经验                     

  (一)放宽政策,调动全社会治沙的积极性。放宽政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是榆林治沙工作发展的根本动力。五十年代,榆林沙区就广泛推行了合作和分户包干治沙造林,八十年代,又在治沙造林中全面制定和落实“谁承包、谁治理、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对于零星散碎、不便统一开发和管理的小块沙地,普遍推行个体、联户承包治理,对大面积远离人烟的大沙远沙,结合飞播造林,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和强制性政策,组织联乡联村大会战,进行集中治理。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有力地调动了群众治理开发沙区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快了治理开发沙区的步伐。

  10多年来,有10万农户,共治理流沙500多万亩,栽植经济林、用材林等100万亩,发展人工种草150万亩,开发水地60万亩。定边县农民石光银联合127个农户,成立了荒沙治理开发公司,筹资45万元,承包治沙6万多亩,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已营造起316km的绿色防沙林带,开发水地1500多亩,发展羊子1400只,兴办了一个饲料加工厂,1996年公司人均纯收入1800元,走出了一条依靠政策开发荒沙,大办沙产业,实现治穷致富的新路子,受到了省上和国家的多次表彰和奖励。

  (二)依靠科技,提高总体治理水平  在长期的治沙实践中,榆林人民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以植物治沙为主,植治、水治(引水引沙)相结合,由近及远,先易后难,步步为营,节节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治理,引水拉沙造良田,打井、修渠兴水利。一改(改良土壤)、三化(林网化、排灌化、园田化)、八配套(田、渠、水、林、路、电、排、技)等一整套综合治理技术。在植物治理上,榆林全而推广了满天星造林、搭设沙障、前挡后拉,飞机播种造林、乔灌草结合造林、下湿滩地开壕造林、围井造林、钻孔深裁,营造“窄林带、小网格”的护田林网和“宽林带、大网格”的护牧林网等一系列的技术措施,大大提高了治沙造林的成活率和治理速度。在水治上,广泛应用提挖蓄水、引水拉沙、引洪漫灌、开壕排水等技术,兴修了5条沙漠灌渠,发展高标准灌溉农田。在治沙研究方面,始终坚持多部门联合、协作攻关,发挥群体优势,加快技术进步步伐。榆林地区沙荒地大面积造林扩大试验、沙区飞播造林种草试验、沙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沙区多管井灌溉技术、沙地樟子松引种及造林扩大试验等一大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对加快沙区治理速度,提高造林的质量和效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沙产业开发步伐  为了进一步加快治理荒沙的步伐,榆林地区千方百计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形成了以个体户,联户投入为主,国家投入为辅,银行信贷为支撑的多层次、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强化政府投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相对集小,配套使用的原则,把以工代赈、扶贫开发、老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粮食与副食品基地、流域治理、草原草场建设等资金和治沙基金、“三北”防护林建设资金拥在一起,按照总体规划,统一安排,集中投入。二是积极争取银行信贷。从1992年开始,国家每年都安排榆林地区一定数量的治沙贴息贷款,扶持沙产业开发。近几年,全区共使用治沙贴息贷款5600万元、扶持各类种养加项目300多个,效益十分显著。

  四)狠抓落实,强化对治沙事业的领导  多年来,榆林沙区各县(市)历届政府都把治沙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班子换,事不变,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干给一级看,逐步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主管领导着力抓,几套班子合力抓,各行各业紧密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一是全面强化领导任期治沙目标责任制。地区把每年的治理开发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县、乡村和有关部门,按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原则,分别签订责任书,严格实现奖惩。对做出显著成绩的基层领导提拔使用,并给予物质奖励。对抓治沙工作没有起色,动劲不大的,该免的免,该罚的罚。在过去的几年里,先后将在治沙工作中做出较大贡献的19名村干部提拔为乡级领导,8名乡级领导提拔为县级领导,有4名乡镇领导被授予陕西省治沙劳模,2名地级领导被评为全国治沙劳模,同时,对因谎报治沙面积,工作毫无起色的一名乡镇领导就地免职,对基层干部触动很大。二是坚持领导抓点办样板。地、县、乡三级党政主要领导和农口部门领导,都建立了自己的治沙工作联系点。全区各级领导抓治沙点130个,完成治沙面积12万亩。三是干部带头,真抓苦干实干。沙区县、乡两级都建立了机关干部治沙义务劳动基地,每年春秋两季,全区机关干部采取半天办公半天劳动的办法投入治沙会战。

   

鲁向平研究员:毛乌素沙漠的治理与开发,情怀与奉献。

集思广益,聚精会神,精心持续搞好防风固沙、沙漠绿洲开发与建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