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一得献给党(148)
(2022-08-29 15:12:24)
标签:
党的二十大建言献策农村经济结构优化鲁向平敬礼 |
陕西省不同类型区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布局
陕西省土地总面积为20.56万ha,根据其农业经济区划,可以划分为六大类型区。
1关中平原贸工农型经济发达区的结构优化
1.1农村经济结构特点
该区包括关中平原的32个县市区,土地面积2.55万ha,占全省总面积12.4%。
1.1.1非农产业发展迅猛,贸工农型经济结构初具规模。1995年非农产业产值465.5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75.7%,居全省之首。特别是农村工业起步早、发展快,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目前其产值已达323.5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52.6%,且已形成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基础,机械、电子、纺织、建材等为城市大工业配套的农村工业体系。
1.1.2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城郊型农业经济特点明显,本区是陕西农业的发达区和精华地带。陕西的粮、棉、油商品生产基地和肉、蛋、奶、菜副食品生产基地大都集中于此。农业集约化和产业化程度高,以高投入、高产出的设施农业、灌溉农业为主,物质技术装备好,每公顷耕地平均农机拥有量4.12千瓦,施用化肥2.41t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居全省第一,分别达241.3万元/km2和1.2万元/年·劳,农村人均产值620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6倍,粮、蛋、奶人均产量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37%、81%和78%。
1.1.3文物古迹荟萃,旅游业繁荣昌盛。本区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旅游圣地,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尤以世界八大奇迹--临潼兵马俑、蓝天猿人遗址、扶风法门寺、西岳华山最为出名。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启动了饮食、服务等相关产业迅速崛起,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对外交流,促进了国内外贸易,使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日臻完善。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耕地锐减,后备资源贫乏,人地矛盾加剧。该区人口密度大,平均每平方公里承载547人,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3倍,农村人均耕地仅有0.1ha,比全省少0.04ha。
1.2.2二、三产业发展不协调,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经济结构尚待优化。第三产业与一、二产业发展很不协调,其产值仅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14.3%低于第二产业47.1个百分点,也低于第一产业10个百分点。
1.3结构调整的方向与任务
1.3.1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繁荣壮大农村经济。立足城郊优势,围绕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积极加强与城市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横向联合和密切协作,实行城乡联合、工农互补、技工贸三位一体,走城乡一体化经营之路,开创城郊型农村经济新局面。
1.3.2强化农业基础,建设优质高产农产品商品基地。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和农用工业投入,积极改造中低产田,修复、改建、扩建水利工程设施。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抓紧“菜篮子”工程,发展以蔬菜、果品、肉、禽、蛋、奶为主的多品种、高质量的鲜活农产品生产,推动城乡共建副食品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基地的进程,力争将该区建成西北最大的蔬菜基地。
1.3.3发挥科技资源优势,搞好出口商品地建设。加快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建设步伐,以农牧良种,高新技术产业占领市场,在搞好粮棉油商品基地建设的同时,主攻临潼石榴、周至猕猴桃、礼泉苹果、兴平大蒜、岐山辣椒等外贸商品生产基地,实施名牌战略,上规模,上质量,扩大出口创汇,发展外向型经济。
2陕南低山平坝农工商型经济次发达区的结构优化
2.1农村经济结构特点
本区包括汉中、南郑、城固、洋县、西乡和勉县6个县、市,土地总面积1.44万km2,占全省7%。
2.1.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较大,农工商经济格局基本形成。该区是陕西南部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城镇工业有一定基础,交通运输比较发达,乡镇企业发展较快。该区已经突破了以农为主的传统经济结构,积极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和以农副产品加工、商业、饮食服务业为主的二、三产业,逐步形成了以汉中工业长廊为中心,工农结合、商贸活跃的经济结构。
2.1.2农业开发历史悠久,生产水平高,是陕西的“鱼米之乡”。全区水田面积9.93万ha,占耕地的57.6%,占全省水田总面积的一半,复种指数高达171%,粮油作物高产优势突出,是陕西省重要粮油生产基地,粮食单产每公顷3.59t,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5倍,人均产油菜籽30g,居全省首位。本区养殖业发达,以猪为主,鸡鸭鱼生产量也较大。1995年全区生猪存栏131.73万头,户均饲养4.3头,饲养规模高出全省平均水平一倍,农村人均生产肉类42.2kg,居全省首位。该区水资源丰富,水产业发达,除发展农田灌溉外,还可利用汉江流域进行水产养殖和水力资源开发,淡水养殖、池溏精养和稻田养鱼技术水平较高。
2.2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农耕地少,限制了种植业发展。农村人均耕地仅0.07ha,后备资源几乎枯竭,人地矛盾尖锐。
2.2.2农村能源紧张,可供消费的能源满足度仅为0.6左右,导致大量森林被毁、被烧。
2.3结构调整的方向与任务
2.3.1开拓农村二、三产业,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充分发挥本区种、养、林、特业资源丰富,多种经营门路广、效益高的优势,积极发展多门类、多层次加工业为主体的农村工业和为生产生活、流通服务的第三产业。重点发展技术、劳动密集型的食品、饲料加工业和机械工业、建筑建材业。
2.3.2增加物质、枝术、能量投入,促进农业再上一个新台阶。重点推广水稻旱地育秧技术抛苗技术,高附加值的精炼油、色拉油、多维油的生产加工技术,蔬菜的无土栽培技术,节粮高效的规模养猪技术,网箱养鱼、稻田养鱼、塘库精养及立体养殖技术,茶叶、柑桔、蚕桑、食用菌等经济林特的优质丰产栽培(饲养)管理技术等。
2.3.3加大开发名、特、优、稀农林产品的力度。充分利用交通便利,产品可南上四川、东出湖北、北下关中的区位优势,重点开发“巴山云雾”、“汉水银梭”“子午仙”等绿色保健名茶、优质大米黑米、香米以及天麻、油桐籽等农林特产。
3渭北旱塬农林牧矿产采掘业结构优化
3.1农村经济结构特点
该区包括渭北旱原的25个县、市、区,十地总面积3.82万km2,占全省18.6%。
3.1.1农业综合开发条件较好,产业化程度较高。该区农业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光、热、水、气、土、生物等自然资源配合良好,适宜多种作物种植,果业生产优势最为突出,畜牧业发展也具一定的有利条件,目前业已成为全省的第二粮仓和多种经营基地。1995年粮食总产量201万t,占全省20.8%;油料6.96万t,占18.3%;棉花1.03万t,占26.2%;肉类12.2万t,占16.3%;奶类9.52万t,占全省29.2%;禽蛋6.12万t,占15.5%;果园26.46万ha,水果产量129.09万t,其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38.5%和45.5%。农业综合开发起步较早,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种养加一条龙经济格局基本形成,尤其是以苹果为主的果品产业化最为典型,“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堪为典范。
3.1.2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围绕以苹果为先导的农林果牧生产基地和骨干产品兴办加工、仓储、保鲜、包装运销、饮食服务等企业,成效显著。同时,立足煤炭、石灰石资源分布广、储量大的优势,大力发展煤炭采掘业和建筑建材业,从而推动了二、三产业发展,使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3.2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市场发育不充分,社会化服务不配套是障碍该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
3.2.2干旱和土地瘠薄,仍然是困绕农业发展的重要障碍。
3.3结构优化的方向和描施
3.3.1大搞农业综合开发,挖掘资源潜力,巩固提高商品基地。坚持“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农林果牧综合发展”的开发原则,在巩固提高现有商品生产基地规模和水平的同时,优化资源配置,适当调整布局,建立川原优质小麦、夏玉米、蔬莱、油菜、瘦肉型猪和笼养鸡基地;台原沟壑烤烟、奶山羊基地;海拔900m-1300m春玉米生产基地和肉用牛基地。
3.3.2开发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充实关联产业,协调产业结构。一是重点开发果品、烤烟、肉类和蔬菜四大主导产业。二是紧紧围绕主导产业,选择综合加工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实力雄厚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或外贸公司,重点培养其为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新格局。三是配合龙头企业,积极发展仓储、运销、分级包装、屠宰分割、烘烤干制、造纸制箱、初级加工等关联产业。既实现多层次增值,提高经济效益,又可带动二、三产业发展,利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资源优化组合,四是发挥煤炭、石灰石资源优势,挖掘潜力,加快发展煤炭采掘、建筑建材业和陶瓷烧制业,逐步形成以农副产品加工业、建材业、采矿业和酿造业为主导的农村工业基地。
3.3.3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改善生产基本条件,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重点抓好东雷抽黄二期工程和太里湾工程。开创性地发展喷灌、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弱化干旱对农业的威胁。
3.3.4广泛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和实用技术,加快对传统农业区的技术改造步伐,建议将该区建设成为国家级粮果牧综合开发的实验示范区
4陕北丘陵沟壑果牧粮经济不发达区的结构优化
4.1农村经济结构特点
本区包括黄土丘陵区的14个县、市,土地总面积3.23万km2,占全省15.7%。
4.1.1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村一.二.三产业产值构成为63.3:24.8:1.9,第一产业份额在六大经济类型区最高,而第二产业份额相对最低。在农业内部,种植业产值占60.7%,畜牧业占29.1%,林业占10%,林牧业仍是“短腿”,乡镇企业相对滞后。
4.1.2现代化物质技术装备程度低,农村经济落后。全区平均每公顷耕地农业机械总动力只有0.8千瓦,仅相当全省平均水平34.9%,化把实物施用量0.44t/ha,仅相当全省平均水平的31.4%。土地生产率12.80万元/ha,劳动生产率0.49万元/年·劳,农村人均社会总产值0.18万元,分别只占到全省平均水平的23.9%、52.7%和41%,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差118元,人均产粮少91kg。特别是白玉高寒山区和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温饱问题至今尚未解决,为国家级特困区。
4.1.3垦殖过渡,水土流失严重。本区是黄河中游和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陕西生态环境恶化最为突出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90%以上,土壤侵蚀模数在1-2万t/y·km2之间。
4.2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4.2.1以白玉山区百万亩仁用杏、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百万亩红枣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从根本上解决这两个特困山区的开发扶贫问题以大棚蔬菜、大棚养鸡为重点,快速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始积累问题,大力发展保土经济植物是本区的主攻方向,坡地的治理与开发将是现阶段的主题。
4.2.2建立商品基地,发展创汇农业以“烟、羊、果、薯”优势项目为中心内容,建立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发展以畜产、果品、荞麦和名贵杂豆为重点的创汇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4.2.3协调农林牧用地比例,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农林牧生产用地以3:4:3比例为宜。
4.2.4放手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农村经济实力。近期应重点发展以种养业为基础,以农林产品深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同时,立足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矿产资源开发,大力发展采矿业、石油化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商饮服务业。
4.2.5抓住“山川秀美工程”实施之机,重视基本农田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培育优势产业,为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奠定良好的基础。近期重点对窟野河、秃尾河、弧山川、无定河、延河、佳芦河、清涧河等流域进行综合治理。种草种树,建坝淤地,发展“四田”,建设林草--果树--良田生态经济复合系统。
5长城沿线粮畜菜能源型经济待开发区的结构优化
5.1农村经济结构特点
该区位于陕西省最北端,包括长城沿线及以北地区的榆林、神木、府谷、横山、靖边和定边六个县、市。土地总面积3.37万km2,占全省16.44%。
5.1.1草地畜牧业比较发达,畜产业以羊子生产及毛绒加工为主。1995年末全区家畜存栏730.2万个羊单位,其中草食性牲畜483.2万个羊单位,占66.2%。羊子存栏193.2万只,占畜群存栏总量的26.5%,高于全省18.8个百分点,几平占全省羊子存栏总量的三分之一(29.2%)。实现畜牧业产值3818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42.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畜牧业产值242元。
5.1.2农业装备不良,现代化水平低,多种经营发展不足,生产力水平低下。粮食作物主要以马铃薯、玉米、糜谷等秋杂粮为主,夏秋种植比为1:9,经济园艺作物主要以油葵和山杏、海红子、葡萄等杂果为主,管理粗放,经济效益相对不高。平均每公顷农机总动力1.11千瓦,仅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化肥实物使用量每公顷投入0.33t,不足全省的1/4,粮食单产每公顷只有1.28t,仅为全省的1/2,耕地每公顷种植业产值0.11万元,只有全省的1/7。
5.1.3农村一、二产业相对发达,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乡镇企业主要以畜产品加工和煤炭采掘业为主。畜产品加工是该区最早兴起的传统产业,尤其是地毯加工业和毛纺业,生产历史悠久,历来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业已形成以榆林为中心,以粗毛为主要原料的榆林地区毛纺厂,以细羊毛为主要原料的榆林第二毛纺厂、榆林地区羊毛衫和羊绒分流厂等龙头企业。1995年全区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37.8亿元,农村一、二、三产业产值构成为45.243.5:11.3,相比之下,商饮服务业发展缓慢。
5.2存在的主要问题
5.2.1生态亲统脆弱、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全区水土流失面积283万ha,占土地总面积84%,侵蚀模数1万t/y·km2左右。
5.2.2农村经济整体系统功能低下,农民经济文化生活贫困。其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20.9%和68%,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差180元,农村贫困面仍然很大。
5.3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5.3.1发挥羊子生产优势和煤炭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兴办以畜产加工、煤炭采掘业和建筑建材业为主导的乡镇企业,使其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促进广大农村尽快脱贫致富。
5.3.2恢复和保护植被,综合治理风蚀沙化,开发“绿州农业。利用神府煤田,靖定气田国家级现代化开发机遇,在4万ha高产田开发的基础上,大力搞好粮食和副食品生产,面向工矿,面向内蒙宁夏。将此区建成一个工农业遥相呼应的现代化设施农业区,为“在粮食上再造一个陕西”作出重大贡献。继续保持和发扬治沙造林的辉煌成果和优良传统,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再做贡献。
6秦巴山地林特矿产型经济不发达区的结构优化
6.1农村经济结构特点
该区包括凤县、太白、商南等24个县,土地面积6.51万km2,占全省29.2%。
6.1.1封闭、半封闭式的自给性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根本解决。本区农业立地条件差,宜农耕地少,人均仅0.1ha,全区24个县(市)粮食不能自给。
6.1.2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村资金贫乏,经济极度贫困。1995年农村社会总产值103.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64.7亿元,比重高达62.6%;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26.6亿元和12.1亿元,比重分别只有25.7%和11.7%。农村产业化开发项目少、程度低、商品量少,丰富的地下矿产资源未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生产力水平很低,每平方公里只有16.8万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3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60元左右,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属于国家重点扶贫地区之一。
6.2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6.2.1坚持“逆向开发,以特取胜”战略,全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天然经济林果中药材等经济植物资源丰富优势,重点发展茶叶、蚕茧、食用菌、名贵药材、核桃、板栗等骨干产品,面向市场,因地制宜地建设商品基地,实行规模经营,形成产业优势,积极兴办一批新型加工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走人工培育繁殖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的路子,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以达到以特取胜,以特致富之目的。现阶段应在开发项目的规模上有所突破,同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积极开发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发展采选冶金工业,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6.2.2狠抓农田基本建设,积极推广实用技术,努力实现粮食自给。
6.2.3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加强森林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6.2.4在搞好商洛山地综合开发的基础上,启动安康山地开发工程。重点抓好0.667万ha桑园、2万ha茶园、4.667万ha板栗、0.667万ha黄姜等林特产品基地建设,同时,抓紧制定汉中地区的山地开发规划,加快略阳杜仲、留坝西洋参、镇巴银杏、西乡食用菌等林特基地建设,积极开发林特产品深加工产业。
6.2.5积极进行汉江水电梯度开发,把水电开发和其他资源开发及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形成几个以水电站为核心的经济区域,促进汉江沿岸经济带的形成和发展。
1997{陕西农村经济}
鲁向平研究员:我为党的二十大建言献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