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地绿人富裕的奉献(4)
(2022-06-19 10:38:38)
标签:
黄土高原综合治理试验示范陕西米脂鲁向平回忆 |
天蓝地绿人富裕的奉献(4)
--原陕西省黄土高原治理研究所的点滴回忆
鲁向平
其获得具有代表性成果有:
该成果1986年9月鉴定,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该项成果提出黄土高原峁状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模式:用25%的土地面积,在20度以下坡、沟地建造基本农田,采用旱农耕作技术,人均可保证生产粮食400kg~500kg,从而退耕所有坡地;35度以下退耕地种植牧草或营造经济林果;35度以上退坡地造林;45度以上种植抗旱保土灌木。与此同时发展草食家畜。通过调整,林草多年生植被面积可达50%以上,经济效益增长一倍,水保效益可达50%。通过泉家沟实验区六年调整实践,粮用地退耕43%,总产提高29.1%,单产提高1.47倍,人均占粮稳定在500kg,植被覆盖率由18%提高到43%。推广增效1.18亿元。
主要完成人: 朱象三,郝国让,张永平,孙经文,梅福生。当然上述人员仅仅是代表,远志山示范果园建设的大功臣赵志励高级农艺师,郭春惠,梅立新等人,爱园如家,数年奉献,堪称楷模;高家沟树木园建设,以贾厚礼,张铭副研究员为代表的一批林业专家,高水平建成和管理了高家沟山地树木园;以张振忠,吴远举高级农艺师等创建了孙家沟水土保持措施比较试验示范区等。这批真正的实干家,集成利用了国内外的智慧和资源,建成了深受国内外专家和受益者好评的示范样板。全面记载其科研进展和实绩的有《黄土高原开发治理研究》上下两集留存为记。在此,我想起了为陕北黄绵土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黄自立老先生的音容笑貌,一位好人,一位好专家.
作为一个过来人的理解和感悟是,该成果的最大意义和影响是在国内外专家的共同指导下,全面奠定了黄土高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这个理论基础,其次是通过实体模式展示了实在的效果和效益。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为此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并将国际研究成果首次引入实验站的联合国专家们。包括土地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农作物气候潜力的评价,国内外先进测试设备的援助,同类型区国内外优质高效新品种的引进,记得先后有国内50多位专家赴国外考察与研修,国外26个国家近300人次的项目官员/专家及援助方代表指导和观摩了治理现场。
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认为米脂模式/经验及实验的实际效果/速度/投资少等超出了他们的设想.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为推广此项成果,给米脂县提供45640吨粮食援助.榆林地委/行署/陕北建设委员会及延安地区的子长县等都选择示范点推广了该项成果.记得当时我们的英文翻译亢树森教授的口头禅就是”解放区的天是蓝蓝的天,加拿大小麦吃不完”,当然,最为高兴的还是那些当地直接受益的老百姓啦.
2、米脂峁状丘陵沟壑区开发治理体系研究
1990年12月鉴定,技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1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完成人:朱象三,刘星照,鲁向平,张永平,钱光书,吕殿青,林关石,杨蔼云,吴远举,张振中,赵志励,曹雄飞,张铭,张文孝,武占强等。1993年,和其他试验区共同申报的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定位实验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本成果在对研究背景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找出了三个导致生态恶化,近代侵蚀剧烈和社会经济贫困的因素;提出了必须因地、因需制宜地建立新的农业生产经济体系。应用静态性规划模型进行农村生产结构模拟,提出农村产业结构的产值构成,农内小于50%,农外大于50%,农业内林牧业应大于50%,农外加工业应占40%。当前农业生产的单元配制,在非生产用地占25%的情况下,一平方公里内应有基本农田350亩、乔木林150亩、灌木林200亩、人工草地320亩、果园105亩、载畜量为300个单位,可达到人均纯收入500元以上,林草覆盖率50%以上,农产品商品率60%以上。
利用近代田间试验设计研究,分别提出了农田亩产200-250公斤谷子,1800公斤洋芋、川地亩产750-850公斤玉米,梯田亩产100公斤大豆,山旱地亩产125-175公斤优质烤烟,山地亩产1500公斤苜蓿,1000公斤苹果,荒地造林、水平深沟栽桑的规范化栽培技术及比利时肉兔及其饲养管理技术规范。该研究经较大规模推广,累计效益1.2亿元以上。
该成果充分发挥了其综合学科的优势和国际合作的优势,率先在黄土高原的传统农业改造的综合治理过程中,提出了开发治理的理念,率先完成了黄土高原规模化开发治理的技术体系。在此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系列丛书,正式出版的著作和论文集主要有:陕北黄土高原丘陵区农业技术体系研究;黄土丘陵区种植业研究;黄土丘陵区保土经济植物的开发利用研究; 黄土高原农业开发模式研究;陕北、渭北农业经济研究;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与农业综合发展研究;黄土丘陵区新型生态经济体系探索等,1993年由陕西地图出版社出版。我可以负责任地说,那是一系列科技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记得一位同行老朋友曾评价说,现在看来也不落后,挺有意义。是啊,离开了当时的大背景,一些规模化综合治理的场景,仅有科技人员和科技单位那是难于实现系列化/规模化行动的。还是那句老话,国内外共识,国内外联动,政治家,科学家,广大农民同心同德,是高原之福,是大家之福。生态共建,生态共享,世界大同。
3、陕北马海毛山羊选育
1993年10月通过第一阶段验收鉴定,居国内领先水平。1994年获陕西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主要完成人张永平,杨蔼云,权福生等。
该项目首次在我国成功引进安哥拉山羊,通过适应性和生产性能观测并进行8项重要研究,采用级进杂交,获得了达到选育目标的杂交三代,外貌与纯种羊趋于一致,羊毛质量基本达到马海毛品质要求。用国产马海毛首次生产毛纺织产品效果优良。繁殖成活安哥拉山羊672只,其中利用胚胎移殖繁殖67只。五年改良本地山羊5.8万只,F1平均抓绒354g,比当地羊提高2.4倍。合计增值366.3万元。
该成果为陕西省黄土高原治理研究所在生物资源比较和鉴选过程中的标志性成果,也是国家科委在陕北科技扶贫的重大项目,当时受到了多方的支持和关注,杨永平,杨蔼云夫妇获得了国务院专家津贴。
4.米脂模式研究
1993年获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米脂模式研究,系统调研了基础条件与发展背景;全面总结了其经济、生态、社会及协调发展模式的形成过程;系统揭示了米脂模式的特点及运行机制;探讨了米脂模式的典型意义与局限性。完成人:鲁向平。1999年 黄土高原农业开发模式研究,获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完成人鲁向平。
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在一次世界银行援助黄土高原三省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扉页上醒目的标注着“来自于米脂模式”,是啊,当年联合国UNDO,FAO,对我国在黄土高原上的援助原有的宗旨之一就是在米脂取得经验,然后帮助其他不发达地区和国家,作为一个科技人员,其科研成果能被国际组织认可和采纳,也确实值得自信和自豪。世界视野,世界共识,世界公民,共建生态,共享生态,这也许是一种对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意义的一种新理解和新阐释。
5、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水土保持体系优化配置研究
1996年鉴定,1997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该项成果将水保效益与经济效益紧密结合,提出黄土丘陵区第副区水保体系优化配置模式,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研究提出的利用微反坡改造旧梯田,大鱼鳞坑和深水平沟与相应的经济林结合开发治理陡坡地;土壤抗蚀性强弱的最佳指标水稳性团粒含量的预测方程;提高土壤抗蚀性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径流泥沙含量的简易方法──测深法,可提高工效五倍以上;梯田田坎水分耗散规律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有普遍指导意义。在陕北累计推广1160万亩,累计增加经济效益6627.2万元,减少土壤侵蚀量50%以上。每年减少入黄泥沙3800万吨以上。主要完成人郭培才,杨开宝,鲁向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