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向平:米脂孟岔模式探索
(2022-03-15 11:26:39)
标签:
黄土高原综合治理陕西米脂实体模式理论与实践 |
新时期
-----孟岔模式探索
生存与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古老而又常青的课题,在我国黄土丘陵区由于经济上的绝对贫困和生态上的严重失衡并存,使其显得尤为突出,世人注目。
导致广种薄收形成的自然原因是:该类型区一般多为农耕期短促而气候多变。土地面积广而类型多样,土层深厚且疏松多孔,既有容易垦植的一面,又有易溶易蚀之特点,为使粮食供需得以平衡,农民必须适应自然条件,以广种求多收,达到灾年有收,丰年多收。“这物不收收那物”就是该时期农民对自然资源利用的生动写照和具体做法。
导致广种薄收形成的经济原因是:它是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在此情况下,农民无力把现代科学技术大量应用于农业,只能通过扩大种植面积,以及接受自然界赋予的能量弥补外部生产资料投入的不足。因此,广种薄收既是小农经济千百年来和自然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也是其无力抗拒自然的一种表现。
导致广薄收形成的社会原因是粮食供需矛盾的尖锐和扩大,使粮食需要超过原耕地的生产能力,迫使农民不得不去开垦较劣土地,在当地无荒可开时,则移居外地开荒,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综上不难看出,对农业自然条件改造的能力差,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加之日益尖锐的粮食供需矛盾是广种薄收赖以存在的自然、经济、社会的根本原因。
榆林市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其北治沙、南治土的战略,一任接着一任干的胆略和气魄,曾经在建国后创造过无数次的奇迹和辉煌,引领过国内外的许多治理理念和行动方略。但在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大开发的新形势下,在国内外市场开放的框架下,其新的一轮治理开发却面临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亟待寻求新的思路和出路。
二、孟岔模式的由来
孟岔是米脂县银州镇的一个行政村,全村162户、824人,总土地面积6306亩。1998年,本村一个叫孟浩海的包工头,联合了几位好友,把部分农户的412亩山坡地转包到手,全部栽上了红枣,长势喜人。村党支部萌发了“整合土地资源,规模发展红枣”的思路。经村两委班子研究,利用退耕还林的政策机遇,村上拿出了“散户退耕、大户承包”的方案——国家给的退耕补助全部由退耕散户按政策享受,退耕补助8年期满后由承包大户继续给退耕散户补助。方案出台后受到群众的广泛赞同,当年就把1600多亩山地流转到了8户农民手中。在村领导班子的支持下,老孟邀请有关专家和项目组在他的枣园里开展科学实验,而且还修通了生产作业路,建起了蓄水池,400多亩地铺设了滴灌设备,建成了6个红枣保鲜库,目前正在兴建红枣加工厂,形成了一个规模化经营红枣产业的现代农业模式。
三、孟岔模式的内涵和外延
(一)紧紧抓住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高效利用这个核心。该模式在25度的坡地上,采用大型水保措施和高效优质红枣品种结合,实现了6龄红枣亩产由150kg到1500kg的跨越,是陕北大田枣园产量的8-10倍。孟岔模式充分证明了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的增值潜力,低值土地的高效开发利用是孟岔模式的基石和意义所在。
(二)适生、优质、高效红枣品种的选择和配置是其模式形成的关键。在此过程中,红枣新品种的突破和应用功不可没。正是以梨枣为代表的优质红枣新品种,以每公斤8-10元的价格,实现了每亩5000元的产值。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品结构的不断升级换代是其提高效益、增强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三)完善的现代生态型红枣科技体系是红枣高产、优质、高效的保证。贯穿整个综合治理和系统开发的一条主线,就是自始至终把科学技术这个现代化生产力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凝结于整个红枣基地建设过程之中。孟岔模式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技术依托;立足于技术集成创新,重点研究解决了山地红枣矮化密植栽培技术,山地红枣微灌节水技术,集成了降水就地利用技术与水肥高效调控技术,探索了与科技要素紧密结合的土地流转与集中经营新机制,形成了陕北山地红枣集雨微灌工程技术体系,建成了目前我国面积最大的山地红枣微灌试验示范区(其中核心区580亩,辐射区3900亩),取得了显著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这些雄厚的科技储备和对新兴红枣产业的培植,大大增强了开发治理黄土高原的实力与后劲。实践再此证明,面向三农,面向生产,面向实际的科研成果影响重大,百姓期盼。
(四)一代新型农民企业家的孕育与涌现将成为新的开发治理主体。孟浩海老先生虽然不识字,但他有理想、有抱负、有胆识、有头脑、能吃苦。别人不敢干的事他敢干,别人做不成的事他敢试。一株5-8元的良种枣苗他愿意买,50度以上的坡地他还非要把枣树栽活务好,在加强红枣基地建设的同时他就运筹起了保鲜库和红枣加工厂。尊重科学,满腔热情地支持科学家的实验活动等等,在孟岔模式的形成过程中,无不体现着农民企业家的人格和魅力。
(五)新体制、新机制的创新与完善。 孟岔“整合土地资源,规模发展红枣”的思路和“散户退耕、大户承包”的方案,为探索采用国家+省+地区+大户+科技的模式形成,也为推广山地红枣微灌工程的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平台,在现阶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六)建立新型的生态经济体系是其发展方向和根本出路。资源保护必须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以经济发展刺激和促进资源保护。鉴于数年的丰富实践,解决这一问题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要把综合治理的宏观战略与农民致富的眼前利益紧密结合起来。离开治理谈致富,致富就没有生存点,离开致富谈治理,治理就没有动力源。根据作者近期的反复调研,只有全面启动红枣产业链的建设才能实现红枣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孟岔模式的启示下,省委、省政府正在高度关注陕北黄河沿岸红枣带的产业化开发,以促进新的生态经济体系稳定形成,系统解决农民增收和生态改善问题。孟岔模式的推广方兴未艾,相信黄土地一旦和科学技术结合,必将实现新的辉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