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旱区农业的分布、特点与地位
(2018-09-02 10:45:45)
标签:
旱区农业潜力巨大熟悉规律积累实力助推发展 |
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约占国土陆地面积的56%,主要分布在沿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66个县。总人口2.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1.5%,耕地面积5045.1 万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5.4%;本区旱区面积占全国旱地面积的73%,旱地灌溉面积不足20%。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最大特点是:
(1)生态环境脆弱,治理开发任务艰巨;
(2)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增产潜力巨大。①土地资源丰富。该区人均耕地、林地、草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更显著高于长江以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其备宜农土地资源占全国的87.8%。②气候条件多样,光热充足,增产潜力大。据研究实践证明:在半干旱地区的5种作物的现实平均产量仅相当于水分产量潜势的37%,作物高产实验田和示范田分别比大田产量高24和14个百分点;半湿润偏旱区的4种主要大田作物平均产量与潜力值比,开发度仅为42%;作物高产实验田和示范田的平均产量,分别比大田产量提高9.8和31.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粮食生产潜力之大。
(3)水资源严重短缺,水分资源高效利用意义重大。该类型区的攻关研究和开发实践表明:通过农田基本建设,保土、保水耕作和覆盖、培肥改土和调整作物结构布局,选用耐旱高产良种等一整套旱地农业节水增产技术,不仅使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也明显提高。“八五”末,旱农试验区的降水利用率比“七五”提高20.3个百分点;宁南海原实验区采用农田径流集水技术发展补充灌溉,使降水利用效率提高20-30%,大田作物增产15-40%。
(4)农牧结合,农牧林综合发展是其显著特点。从国家农业攻关15年来的成就看,农林牧综合发展取得了显著规模效益。首先是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八五”期间试验区粮食平均单产和总产,分别比“七五”期间增长38.9%和62.2%;二是农业总产值增长108.6%;三是农民纯收入增加了106.4%。
旱区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粮食生产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高旱地粮食生产水平和发展速度,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产区。全国近50%的粮食产量、近70%的小麦和近80%的玉米出产在北方旱农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林果业和畜牧业的主要生产基地。该区域年产木材约2800㎡,占全国木材生产总量的57%;苹果、梨、葡萄、枣等产量均占全国的90%以上;全国五大牧场集中在北方旱区,有1.7亿公顷可利用草场,占全国可利用草场面积的75%。全国33.34%的猪肉、75%的牛羊肉、81.86%的奶类、93.3%的羊毛、羊绒产量来自于北方旱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名特优农产品的重要商品基地 农产品出口值占全国的35.52%。
--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扶贫攻坚的主要地区
充分认识资源特点,全面熟悉区域资源分布于配置规律,扬长补短,助推发展。夯实基础,积累实力,重点突破,全产业链提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