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陕北红枣产业链的新问题值得重视

(2015-06-13 00:03:56)
标签:

红枣生产

成本效益

兴衰存亡

陕西北部

调研报告

在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大力发展优质红枣基地建设,推进红枣产业精深加工的进程,对于夯实农业基础,带动枣区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加快陕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具有重要作用。但面对老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值得深思、值得重视。

1、传统品种为主,品种改良进程缓慢  到目前为止,陕北的枣树品种基本上是传统干制型木枣一统天下,占85%左右,而引进的优良品种,如骏枣、梨枣只占很少的一部分,新的红枣良种普及利用率不足5%。新近栽植的幼树品种多数是本地红枣的根孽苗为主,品种混杂而且良莠不齐,退化现象严重。有啥苗栽啥树,重面积、轻质量是其典型特征。

2、基础设施落后,有机肥投入不足  陕北大多数枣园没有田间生产道路,缺乏灌溉设施,离村较远的陡洼地枣园防虫、用水十分困难,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制约了新科技的应用程度,影响了成品的采收速度,现有的基础条件难以满足现代红枣生产发展的需要。有机肥的充足投入是保障原枣果品质的重要环节,但是近年来多数新枣区主要采取使用化肥来补充土壤养分,导致红枣品质下降。

3、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春季病虫为害,夏季落花落果,秋季裂果腐烂,冬季霜冻抽干,是红枣生产中普遍存在的四大问题。特别是2007年秋,阴雨连绵半个多月,全县红枣普遍绝收,损失惨重,严重影响了枣农经济收入。因秋雨连绵导致的红枣裂果霉烂,已经成为限制红枣产业基地扩张和技术改造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必须引起省、市、县各级科技部门的高度重视。

4、缺乏规范栽植和科学管理意识  受传统红枣粗放经营管理的影响,在种植中普遍存在重面积、轻管理的错误认识,以致幼树成活率低、生长量小、成形慢,造成了大量低起点、低标准、低质量的枣园。在成龄枣园的管理上,采取的是传统的粗放管理模式,致使红枣质量急剧下降,全县大部分枣园亟待进行低产园改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大规模退耕还林的过程中,红枣作为优势的林种,在退耕还林中起到了特殊作用,但由于造林的标准和补助的标准太低和太少,“林地”变“果园”的方向和任务都须根本性改变。由传统的枣林变为现代的枣园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5、产品加工量小,深加工进展不力  陕北枣区普遍存在干枣含水量过高的问题,其干枣含水量高达35%-40%,远远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25%,致使贮运销售过程中霉烂损失严重,品质大大下降。近几年,以烘干为主的初加工有所发展,但烤炉数量少,规模小。目前,吴堡县有烤炉600座,其中标准烤炉不足300座,农村小型土烤炉200余座,年加工能力仅为0.15万吨左右。

6、组织化程度低,营销手段落后,销售渠道不畅  红枣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几近空白,生产和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低。现有的贮藏和营销企业少,且主要采取传统的路边街头叫卖手段,现代物流方式太少,不能适应生产和市场流通需要,难以进入高端市场。

近期又到陕北的吴堡和绥德县考察了一次,深感陕北红枣产业链上问题叠加,趋于严重,后果不敢想象。在黄河沿岸的红枣带上,许多地块疏于管理,几近荒芜,导致了“不管理”与“不挂果”的恶性循环。焦虑多多,一言难尽。是为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