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理和
钟理和,著名小说家,因为一生至死至终对文学创作的坚持,人们称呼他为“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
钟理和(1915—1960),笔名江流、里禾,号钟铮、钟坚,祖籍广东梅县,1915年出生于台湾屏东县农家。19岁离开学校后,在父亲的农场爱上了一个女工钟台妹。因是同姓而遭到父母和社会习俗的反对,离家出走。1940年把钟台妹接到沈阳结为伴侣。1945年在北京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夹竹桃》,1946年回台湾,代表作包括长篇《笠山农场》、中篇《雨》、短篇《原乡人》、《贫贱夫妻》等。
钟理和在有生之年的文学创作成绩,并未得到当时文坛的肯定,甚至在死前要求家人把手稿全部烧掉。去世后,经由林海音等友人的努力奔走,长篇小说《笠山农场》终于出版,了却了钟理和死前的心愿。七○年代,台湾文学研究者张良泽先生不畏困难,将钟理和的作品整理编辑,于远景出版社出版全集,钟理和一身的文学成果才得以显现在世人面前,更引起评论者对钟理和文学成就的注意,形成了一股研究「钟理和的研究风潮」久久不退。
关于钟理和在台湾文学上重要的地位,应凤凰在〈钟理和文学发展历史及其后殖民论述〉如此说到:「如果说钟理和是台湾文学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作家,最突出的部份,应该是他身上这些与台湾殖民地历史无法分开的,所谓的殖民地作家性格。台湾文学的独特性其实也在这里:不论相对于第一世界,或相对于中国大陆文学,这漫长的,繁复多变的殖民历史,在在使台湾文学有其独一无二的风格特性,无法成为「中国文学的一环」。」钟理和的作品和经验代表的是一个无可抹灭的「台湾人的历史」。
已故作家钟理和,世居台湾美浓,美浓是南台湾一个美丽宁静的乡村。
《原乡人》电影,叙述钟理和乡居、写作、赴大陆深造、奋勉求知、以及返台积劳成病等情形,其妻陪伴身边,共同过着贫困岁月,穷苦作家身影,令人同情。


题歌《原乡人》词如下:
我张开一双翅膀
背驮着一个希望
飞过那陌生的城池
去到我向往的地方
首段,写出作家赴大陆求知深造,充实自己再写作,以期能更上层楼。
在旷野中
我嗅到芬芳
从泥土里
我摄取营养
为了吐丝蚕儿要吃桑叶
为了播种花儿要开放.
导演李行,要我在词中表示出作家钟理和求知的意境,所以才有了“为了吐丝蚕儿要吃桑叶,为了播种花儿要开放”。
词的表达,写作技巧固然重要,而用的词藻要美,更要恰恰好。
我走过丛林山岗
也走过白雪茫茫
看到了山川的风貌
也听到大地在成长
末段写出作家回到内地,领略到“山川的风貌,大地在成长”

整首词,恰好写出漂泊异乡游子的心境,如果说《原乡人》就是一首“游子呤”,就是一首“怀乡梦”又如何?您的看法呢?
《原乡人》仍请汤尼先生谱曲,他谱出了另外一种味道,听后不由得叫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