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好有知音,船过水无痕
——摘至《厦门日报·海燕》文学会客厅
嘉宾:庄 奴
著有3000多首歌词的台湾词坛泰斗
杨曦冬
庄奴学生、乐评人


庄奴总说:“忘了吧,我自己都忘了!”可时至今日,这位88岁的老人依然是两岸歌迷和读者心中的不老明星,就因为那些绕梁三日、流传几十年的经典老歌——《甜蜜蜜》、《小城故事》、《又见炊烟》……令人感佩的是,在创作了3000多首歌曲之后,庄奴依然文思泉涌、佳作不断,仅前不久的闽南休闲之旅,他就接连创作了《园博园之歌》等9首词作。
滔滔不绝的创作源泉从何而来?歌词创作有何诀窍?歌词与乐曲的关系怎样?大俗中怎样寓大雅?作品与人品,如何做到高度一致?在对庄奴的艺术人生不再陌生的时候,人们对他的创作秘笈开始好奇。
在回台湾前夕,庄奴携徒弟——乐评人杨曦冬做客《海燕》,师徒间展开了一场关于作品与人品的对话。
杨曦冬:“行云流水五十年,吟风弄月歌三千。”老师,在您的许多作品中,表达口语化,内容生活化,句式前后安排别出心裁,想象奇特。它们有的打破了传统的结构模式,有的词性发生了转移,有的词序发生了变化。但一切您都把握好了一个“度”,所以,人们并不觉得别扭。这“度”,您是如何把握好的?
庄奴:“行云流水五十年”,不错,而一首歌不过是“行云流水一瞬间”,若想一瞬间写成一首歌,表现得又是那么自然而然,把握得又是那么好,在别人看来,定然有它的难度,对我来说,我已成了习惯,并不认为有什么绝技,而歌的流畅,我觉得也很平常,平常心写出平常的词,也是正常。
词作者不但要涉猎古典文学、诗词歌赋,小品文散文等,也要多关心政治,阅读报纸,看电视新闻,一旦提笔撰写才可以得心应手地写出恰如其分的歌词。
歌曲属于文艺的范畴,既需要有文学,也需要有艺术。两者合二为一,才可获得听众的接纳与欣赏。
歌词要美,平淡中却不俗,文字的组合不需要哗众取宠,但要有韵味,每首歌中最好有精炼的句子,例如:
《愿嫁汉家郎》中的“温柔的时候像啊像月亮,热情的时候像啊像太阳”。
《又见炊烟》中的“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
《原乡人》中的“在旷野中我嗅到芬芳,从泥土里,我摄取营养”。
在我的一生中,四个字概括了平淡岁月,四个字是:作品、人品。我严格要求我自己,作品要好,人品要好,遗憾的是作品没有做好,人品也没做好。
作家的修养除了文笔好,更要有高度的人格修性,要有开阔的胸襟,看得远,看得开,作品才能大气感人,如《诗词的故乡》:
滚滚似黄河/悠悠像长江/一泻千里的诗与词/诗也美词也香
诗中大地吟/词里河山唱/日月光华的情与爱/心也美梦也香
……
歌要有情,有情的歌才叫情歌,然而情歌最难写,写不好就流为肉麻兮兮,太露骨,太赤裸,太直接。
情歌要感人,感人就要优美,要含蓄,有意境。
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好词中的情,含而不露,点到为止。
文人使命
文人的心表现在艺术上,要有人文的气息、人道的品味
杨曦冬:台湾与大陆有着一个共同的精神母亲,有着同一的精神遗传。所以您的作品始终贯穿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和人本精神。《原乡人》、《垄上行》、《小村之恋》、《芒花》等涉及故园的歌词都不约而同表现出一种浓重的孤独感、失落感,如果我们不是用文化的眼光,而仅仅是用政治的眼光去审视它们,我们一定会大失所望。因为它们既没有歌颂什么,也没有批判什么,不带有任何的政治功利色彩。可是在这些作品中,我却强烈感受到您身为文人的使命感,读到了您对历史、对社会的人道主义关怀的诉求,而不是概念化的政治,您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庄奴:谈到《垄上行》、《小村之恋》、《原乡人》、《芒花》等歌曲,俱是我喜欢的,在这些作品中,诚如阁下所说的,是有些孤寂与落寞。一个人,一个文人,在大自然中是如此的渺小,在天地间,自然感到茫茫然,孤独及期待着心灵有所寄托,作者所表达出来的,也是一般人身心感受到的,所以这些作品受到广大群众喜欢,那是他们想要说,想要写却由我代他们表达出来。他们听后有“同感”的喜悦,文人的心表现在艺术上,要有人文的气息,人道的品味,作品才会显出生命,令人激赏,令人难忘。庄奴在在作品中突出的,一来是本性,再者是中国文人的传统,古代田园诗人的诗中就可以找到现代词人的心灵。
创作源泉
大家喜爱我的歌,我才有勇气持笔创作
杨曦冬:您今年已经88岁了,却创造了词坛奇迹,近几年作品源源不断,从亚洲议会和平协会主题歌、亚太市长高峰会会歌、中华情全球征歌获奖作品《芒花》、海峡两岸花博会会歌《花会》到去年央视两岸三地中秋晚会主题歌《问明月》的问世,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难怪媒体称呼您是“和时间赛跑的老人”,您的创作源泉从何而来?
庄奴:在台湾家中的客厅墙上有一联,上联是“和时间赛跑的人,圆慈悲为怀的心”。此联是勉励自己,“吟风弄月歌三千”,创作的源头如甘泉,泉水不干,文思不断,在垂垂老矣的86高龄,仍然继续写作。认真地讲,文思不断,是作家的使命感使然,身为作家,你能写作,你就应该奉献,为社会服务,为广大听众贡献,庄奴就是因为大家喜爱我的歌,我才有勇气持笔创作,才不负大家的期望,这或许就是创作源泉的由来吧。
创作诀窍
虚实相生,情思无限,互为依托,相互转化
杨曦冬:您创作的歌词给人的感觉是,要么实而不塞,实中求虚,要么虚而不空,以虚涵实,这里面有什么诀窍吗?
庄奴:谈到歌曲,我给它们起了个别号,称它是“时间艺术”。一首歌,它的长度不过是三四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表达一个故事,一个概念,一段往事,一个人物,一个思念……
句要简练,词要精湛,字里行间要有转变,变得还要自然……这一些都要靠“写作技巧”,看来平淡,读来平凡,起承转合,并不简单,如果没有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想要求好,实在也难。作词忌直、实、满,这“满”就是说得太详尽,没有留下审美的空间。清袁枚在《随园诗画》中引严长明语时曾说:“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钟不空则哑,耳不空则聋矣。”这是实中不塞的空,是实中求益的空。若以虚为虚,以空对空的作品,必然苍白无力,没有艺术生命力。所以又要虚而不实,以虚涵实,营造一个象外之象,言而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而这一切都要有个好的开头,即好的开头,文章就成功了一半。“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小城”、“故事”是景、是物、也是“实”;“喜”、“乐”是情,是怀,也是“虚”。这样的开头,虚实相生,情思无限,而且互为依托,相互转化。《小城故事》仅仅70个字,浓缩了小城镇的风情神韵。其实,一起笔,就定下了基调,一个修饰“故事”的“多”字,就像我们画画时留下的空白,任欣赏者去填充,补白。《小城故事》的意旨深远,耐人寻味也就在于此。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常言“十年磨一剑”,诚然。“写作技巧”各有所得,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歌词之韵
长歌短章,供我所需,为我所铸,非高手不可为之
杨曦冬:“韵”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形式上的“外在韵”,指音韵、节律;二是内容上的“韵”,即意韵、内涵,正如您以前所说的歌词在语言的布局上,要有清晰的“起、承、转、合”,这是中国悠久的诗歌传统留下的丰富遗产。让人佩服的是您的作品在“音韵”上的使用,不拘于词书韵谱,用韵敢于打破常规,用险韵。行家都知道,每个韵部发音部位,开口程度不同,音调音域也不一样,有的发音响亮,如江阳、发花等韵部,适宜表现高昂欢快的情感。但您的《甜蜜蜜》,情绪欢快,用的却是所谓低沉的“灰堆”、“一七”韵,与传统的所谓欢快的情绪要用“江阳”等洪亮韵味不同。这一点您与宋代苏轼的悼亡词《江城子》抒发的是凄苦之情,用的却是响亮的江阳韵一样。您能否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庄奴:歌词的不押韵,或不认真押韵,在台湾的歌词创作中是很通行的,但押韵毕竟是诗歌的传统,有助于增加作品的成色,也符合听众的审美期待。
词配上曲,才成为歌曲,才能传唱。在执笔写词时,句尾的字要注意押韵,有韵的字,经谱曲后唱出来才动听,而且听起来悦耳,有美感,否则,不押韵的字听起来就不太舒服。古代的诗词歌赋,大多都是注重韵脚,每篇诗歌或文章读起来感觉优美、令人感动,也增加文章的气氛。在同一音韵下的整体,唱起来行云流水中,又有婉转多变,或浩浩荡荡,或连连绵绵。长歌短章,供我所需,为我所铸,非高手不可为之。
歌词之乐
好词有音乐性,回味无穷,百唱不厌,百听不厌
杨曦冬:您是个懂音乐的词坛大家,知道歌词的节奏是音乐意义上的,所以您的歌词结构不拘一格,有助于形式的美观,节奏的明快,音韵的和谐,从而加强了音乐性,更便于人们的记忆和传唱,作曲家一拿到作品音符已经在心中流淌,这也是您许多作品至今传唱不衰的原因之一。
庄奴:不错,一首歌曲是否流行,能不能受到听众的喜爱,歌词重要的比例甚至超过了曲的优美与否。不好的词配上曲,曲再好,恐怕听众也难接受,想让它流传实在也难。歌词的节奏是音乐意义上的,音节的徐缓、急促处理,可以调节情绪的波澜,音乐要用不同的速度和幅度的变化来渲染与表达这种情绪,这就使得音乐形式更为活泼自然与多样,从音乐效果上出现了起伏。
好词有音乐性,有节奏,有意境,回味无穷,百唱不厌,百听不厌,真的期望词作者多多贡献好作品,使作品能够成为歌曲中的经典。
歌词雅俗
大俗中寓大雅,关键是要以敏锐的目光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独特的感受
杨曦冬:在您的歌词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俗”的词句。可在整首歌词的语境中,却成了“雅”,您是如何处理歌词创作中的雅俗关系的?
庄奴:歌词创作一定要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语言要通俗、流畅,让听众一听就懂。无论是《无情荒地有情天》、《风从哪里来》、《甜蜜蜜》这样的歌名,还是“我家小妹妹,刚满18岁,生得像一朵花,笑起来人更美”(《不管你是谁》),都给人一种“俗”的感觉。然而正是这种“俗”,却成了趣味,即谓“雅”。因为在每首歌词里都要有那么几句闪光的、出彩的词句,像“江水哪要比河水长咧,北风哪北风要比南风凉咧”(《江水要比河水长》),“我俩是一对同命鸟,跟着云儿向前跑”(《情人的关怀》)等等。大俗中寓大雅,这是每位作者都在为此探索的,但得之非易事。关键是要以敏锐的目光去观察生活,去捕捉生活中独特的感受。这样才能说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白话”,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套话”,平庸浮夸的“空话”,就会从现实生活中撷取那些鲜活的,富有感染力和生活气息的语言,听起来不会产生隔膜阻碍,但又摒弃了肤浅。单句看,觉得平淡无奇,但整体来看,却适合表现这种特定场景的情绪,又吻合作者的内在情感节奏,让人感觉到在那似乎并无新意的词语中,都有很强的张力。一句话,俗中求雅,是在歌词创作上,一种极难达到的,一种自然质朴而又炉火纯青的极致,一种造诣极深而又卓绝的艺术境界。
闽南之旅
套句《小城故事》中的“俗话”:收获特别多
杨曦冬:您从2003年第一次到福建,这次已是第四趟了,有何新感觉、新收获?
庄奴:套句《小城故事》中的“俗话”,“收获特别多”!这次在厦门报业旅行社的安排下,开始了我们师徒的“闽南休闲之旅”,闽南处处是美景,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和谐的生态环境,给我的身心带来前所未有的快乐和享受。龙海角美龙佳温泉山庄的主人林良美先生已逾古稀之年,开着车,拉着我徜徉山庄,真是“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我对林良美先生说:“庄主给庄奴开车,社会进步了!”短短几天,我是人在画中游,创作激情犹如那温泉水汩汩流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