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拍:真正的大型民祭史圣司马迁活动

标签:
民祭史圣司马迁图文纪实补发文化 |
司马迁祠位于韩城芝川镇高高耸立的龙亭塬上,是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的故里和埋葬司马迁衣冠的墓地。
当日,庄严肃穆的祭祀活动仪式上,韩城、合阳两地五村的司马迁后裔,在78岁的冯德来和72岁的同文生共同带领下,并行走入他们共同的祠堂内,按照礼仪习俗,抬来花馍和瓜果供品敬献司马迁塑像前,恭诵祭文、上香祭祀、行三鞠躬礼,进行大祭拜并扫墓。
司马迁的后裔为何姓“同”和“冯”?许多前来采访的记者和摄影爱好者都纷纷表示不解。好在参加当日活动的专家学者都是研究司马迁的权威人士,这个不解之谜很快从他们那里找到了答案。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迁少时躬耕故里,20多岁世袭父职,做了太史令,后来惨遭李陵兵败冤案的牵连,被汉武帝处以宫刑。由于受到宫刑,司马迁在世时,饱受世人的歧视,生活无人问津,卒年成为千古之谜。司马迁完成的52万字《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然而,命运对这位史圣是残酷的。死后还不能入祖坟安葬,他的后世子孙为了逃命,也不得不隐姓埋名。东汉年间,司马后人担心九族有患,藏匿韩城山乡,将“马”字加两点姓了“冯”,将“司”字加了一竖姓了“同”。从此,他的后人才得以生存下来,冯、同两姓清明时节共祭先祖的礼仪习俗也就沿袭到现在。
虽然叫徐村,但村里却没有一个姓徐的,而多姓“冯”和“同”。 村里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是一块600年的牌坊,上面有四个字“法王行宫”,外人以为这是神神怪怪的事儿,村里人却把这几个字倒着念:“宫刑枉法”,暗指司马迁的蒙冤。走过牌坊,沿长长的土路攀上一座山丘,上面赫然耸立的是一座坟墓,村民们称这是司马迁的真骨坟,据说这里曾经长有参天的松柏,可惜在文革期间被毁。
司马迁墓旁有一小庙,上有对联写道:“错隐错隐错错隐错隐辨不明,真假真假真真假真假分不清,”这处体现了徐村最大的特色。处处都有藏字、拆字、虚虚实实的暗语,处处都可颠覆可质疑,像是决心遮掩,又刻意留下线索,倒是很符合暗恋规则。在相当长的历史岁月中,司马迁的后裔只能用这种充满隐喻的方式来怀念自己的祖先。
据传说,元代一次大地震,南高门村陷没。冯姓长门冯庆,同姓次门同茂,迁到岭下老牛坡的地方,开垦荒地,建起村庄,取名续村,意思是司马后裔继续居住的村子,后来叫转了,变成今天的徐村。这个徐村,无一户姓徐,大多数姓同、冯,冯姓祠堂已不存在,同姓祠堂今存两座,一座大门额书“汉太史裔”,另一座额书“汉太史遗祠”。上祠墓时规定同姓或冯姓同在,缺一姓不能开祭。同冯两姓不婚,视为同一血缘。
徐村的这两姓人,祖祖辈辈亲如一家,冯、同两姓千百年来仍旧保持着互不通婚的习俗。1963年,这一禁忌却被打破了。那年,徐村的同有旺和冯粉竹开了冯、同不通婚的先河。当时俩人谈婚论嫁时,村里很多老人都不同意,冯粉竹家人也反对,但格性坚强的冯粉竹却顶着压力和同有旺结了婚。此后,冯、同两姓结婚的便慢慢多了起来。
韩城人熟悉这样一句话:“走下司马坡,秀才比驴多。”据统计,韩城在明、清两代共出过贡生727人、举人550人、进士119人,宰相3人,处处可见南北尚书、祖孙巡抚、父子御史、兄弟侍郎。
在徐村,司马后人们亦耕亦读,只求识理不谋乌纱,因为他们的祖先受了封建王朝惨无人道的欺凌。而在徐村周围几里的地方,却是我国著名的西部科举之乡,金鲤跳龙门的宝地。
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还是以农耕为主,也还是分外崇尚教育,大多数人知书达理,但人们历来淡泊仕途,好像早已习惯了守护那种安居乐业的精神家园。
徐村的安居乐业与不远的党家村里镖局、分银堂比起来,徐村显得清贫落后;与老城文庙周围的“进士第”比起来,徐村更是少了光鲜的荣耀。但徐村人并不羡慕,他们默默地将引以为豪的将先祖司马迁的秘密封锁了几千年,而将大智深埋在默默的农耕生活中。
在黄河边,司马祠冷峻地望着龙门,在它身后,后裔们无言地传了下年。
生命不可以轮回。面对厄运挫折、面对沉浮荣辱,司马迁不失男儿本色;一任风云变幻,始终顽强生存,这是“史圣”后裔们留下同《史记》一样珍贵的精神财产。
http://s7/middle/604d9f17x9f78468e0f66&690
清明祭祖,油菜花香。人们纷纷赶来参加大型民祭史圣司马迁活动。
http://s8/middle/604d9f17x9f78496a7267&690
松柏青青,清明时节的司马迁祠。
http://s12/middle/604d9f17x9f78463262cb&690
女子威风锣鼓为隆重大典祝庆。
http://s12/middle/604d9f17x9f78b53ad5fb&690
韩城、合阳两地五村的司马迁后裔为祭祖精心制做的大花馍。
http://s2/middle/604d9f17x9f7847ecff91&690
女子威风锣鼓为隆重大典祝庆。
http://s10/middle/604d9f17x9f7848f04839&690
威风锣鼓为隆重大典祝庆。
http://s8/middle/604d9f17x9f78441c5d87&690
合阳新堡村的司马迁后裔为为先祖敬上精心制做的大花馍。
http://s4/middle/604d9f17x9f784b4368a3&690
为祭祖精心制做的大花馍。
http://s2/middle/604d9f17x9f784c1916f1&690
司马祠前道上,司马迁后裔带上花馍和瓜果供品敬献司马迁。
http://s6/middle/604d9f17x9f78453e4c75&690
恭诵祭文,礼颂史圣司马迁。
http://s15/middle/604d9f17x9f78431901de&690
民祭史圣司马迁大典引得众多人观看。
http://s13/middle/604d9f17x9f7847174f3c&690
http://s12/middle/604d9f17x9f783ba5b26b&690
http://s8/middle/604d9f17x9f784a8c5067&690
隆重的祭祀典礼。敬上花圈,缅怀先祖。
http://s14/middle/604d9f17x9f7844e2c2cd&690
各界人士共同祭祀史圣司马迁。
http://s10/middle/604d9f17x9f784102df39&690
韩城、合阳两地五村的司马迁后裔上香祭祀。
http://s16/middle/604d9f17x9f784a02fb3f&690
http://s2/middle/604d9f17x9f784ca264e1&690
司马墓上滚下大花馍,赐福后裔。
http://s2/middle/604d9f17x9f7848764351&690
清明祭祖,留下回忆。
图文发表于渭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