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权向媚钱嬗变,社会在进化
(2009-10-20 11:19:08)
标签:
上层建筑凤阳小岗村高税负政权鲁褒财经 |
Fawning money
compared to the right, society is evolving
■
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每天都要和金钱打交道。但金钱到底是什么东西?
中国人,是羞于谈钱的。在我们的传统意识里,只有为主义或理念奋斗才是崇高的。
但实质上,钞票作为一般等价物,用它可以交换到各种享受。所以对于怀有正常欲望的人来说,对金钱是不应该避讳的,但我们的文化生生让我们要装出一副视“金钱如粪土”的模样。对金钱口是心非的态度,使我们在财富的创造上失去了与西方国家竞争的原动力。
相比对金钱的蔑视,老百姓对于权利的崇拜,却被大多数国人理解。张家小子发财了被人鄙视,被诅咒富不过三代;而李家小子出人头地当了大官就要被赞为祖坟冒了青烟,恨不能找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去巴结。
权利的至高无上,金钱的庸俗不堪,是奴化教育的结果。
我们究竟要对金钱保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中的一段经典的台词:“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卑贱变成尊贵,懦夫变成勇士。”
比莎士比亚早出生1200多年的中国人鲁褒,对金钱也有一番精辟论述:“金钱,外面是圆的,里面是方的,内方是地的象征,外圆是天的形象,天地乾坤,能行能藏,世人尊它为神宝,爱它若兄长。没有它就贫穷疲弱,有了它就富贵安康。”
完全不同的东西方文化背景,前后相差1000多年,西方的莎翁和东方的鲁褒对于金钱却有同出一辙的见解,这绝对不是一种巧合。拥有金钱究竟是幸福还是罪恶,几千年来,古今中外的人们对此争论不休。在贫穷的60年代,中国人相信越穷越革命。但如果革命带来的是永久贫穷,这样的革命又有何必要!
长期以来,我们对钱的这种错误认识使社会不能建立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资源配置失误,生产效率低下。人人都不敢说钱,人人都不敢有钱,说起来社会高度平等,但实际上是极端贫穷。纵观历史,每一次社会改革和进步,都和“钱”有关、从调整经济利益关系开始的商鞅变法、贾探春掌管荣国府、中国市场经济改革、以及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包产到户都是明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的权利载体来说,要想自己的政权长治久安,一个最根本的保证就是让人民幸福,让人们体验到“钱”给自己带来享乐与幸福。蒙牛的牛根生有一句治企名言:“财聚人散、人聚财散。”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企业家要想企业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一定要通过“钱”的效应留住人才,如果企业一味地把财富据为己有,那么企业人才将会大量流失。从这句话引申到政权和民众之间的关系,就是钱聚权散、钱散人聚。任何政权和党派都是为百姓服务的,而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劳苦大众能否得到财富。如果一个民族在思想上被压抑得连挣钱的欲望和勇气都没有,这样的民族还能屹立世界之林吗?
中国的市场经济要搞好,首先要改变的是观念,那就是要在全体国民中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对国家来说,必须要有“钱”;对企业来说,必须要有“钱”;对平民百姓来说,必须要有“钱”。
而在权力至上的传统观念下,政府为了GDP,不顾一切采取高固定资产投资、高税负的方式积累国家资产,导致民生属性的商品价格畸高、民众赖以生存的房子、医疗和教育成为新的三座大山,幸福指数不断下降;而对于企业,由于高税赋,企业不惜铤而走险,采取偷税漏税、贿赂官员等方式,突破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