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想平庸 就要选择与别人不一样

(2009-08-24 10:21:02)
标签:

苹果计算机

犹太人

老奶奶

框框

贾伯斯

芝加哥

it

1997年,重返苹果计算机的贾伯斯为了推出新产品iMac,拍了一支电视广告“不一样的想法”,在观看试片时,一向睥睨众生、不可方物的他,竟当场流下了感伤的眼泪。广告内容是交错出现爱因斯坦、毕加索、希区考克、金恩、伦农、葛兰姆等十多位创意名人的黑白画面,配上一个中年男子的沧桑旁白:“这些人是一群疯子——不适应者、叛逆者、麻烦制造者、硬要穿过方洞的圆木桩,他们看世界就是与众不同,他们对规则毫无兴趣,对现状一无尊敬。你可以引述或反对他们、尊荣或诋毁他们,但你唯一不能做的,就是忽视他们。因为他们改变了世界,推着人类往前迈进。当某些人将他们视为疯子时,我们却认为他们是天才,因为唯有疯狂到自认为可以改变世界的人,才真的改变了世界。”
  贾伯斯素有“创意魔王”或“商界贝多芬”之称,前面那段广告之所以让他热泪盈眶,因为那几乎就是他个人生命的写照。年轻时候是嬉皮、大学一年级就被退学、到印度朝过圣的贾伯斯,也是硅谷的先知与狂人,二十一岁的他和伍兹尼克在车库里创立了苹果计算机公司,“我要改变世界”正是他当年经常挂在嘴边的疯狂愿望。而他游说百事可乐的史考利出任苹果计算机的执行长官,用的正是“你是要继续卖更多糖水给小孩子呢,还是要改变全世界?”这句话。但他也因为脾气暴躁、狂妄自大、横行霸道,被认为是公司最大的不适应者、叛逆者、麻烦制造者,而在一九八五年,被董事会踢出了他一手创建的苹果计算机。
  随后,他自创品牌的NeXT计算机一败涂地,投资皮克斯动画公司也不被看好,但他想改变世界的心志不变,就在世人要将他遗忘时,皮克斯的《玩具总动员》计算机动画忽然一炮而红,为他赚进了三亿多美元。而在被逐出十二年,已经奄奄一息的苹果计算机又向他招手,不念旧恶的贾伯斯重返苹果,在短短的几年内,就靠着极有创意的、结合计算机与音乐的iPod和iTune,领导与创新个人计算机市场,让苹果计算机起死回生,股价涨了七、八倍。
  那支“不一样的想法”的广告片,是贾伯斯重返苹果后,当年和他一起策划麦金塔计算机广告的老友们所出的点子,他们以贾伯斯年少轻狂时的口头禅“我要改变世界”为主轴,贾伯斯也许是触景生情而热泪盈眶,但对一般人来说,它有一个更严肃的意义,那就是这个疯子、不适应者、叛逆者、麻烦制造者,虽然大起大落,但到最后,由于他的大胆妄为、一意孤行、或者说意志坚定,他并没有被世界所改变,而是他改变了世界。
  不管是产生新观点、发明新事物、提出新方法,创造者都是改变世界的人,而创意就是“创异”,就是要跟过去、跟别人不一样。如果你“不想继续卖糖水”,那你应该选择与别人不一样。

你要如何移动富士山?
    创造是想象与现实的交会,比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你是否能为它找到一条重返现实之路。
  比尔·盖茨曾说:“微软是一家经营想象力的公司。”虽然卖的是计算机软件及相关产品,但要在信息界一马当先,靠的是不断创新,而要创新,就要先有丰富的想象力,所以盖茨说得没错,微软经营的的确是想象力。为了吸收能不断创新的一流人才,微软公司除了四处挖墙角外,也经常在招募新进员工的最后面试时,出一些怪题来测试应征者的创意和想象力,譬如“为什么下水道井的盖子是圆的?”“目前世界上有多少个钢琴调音师?”“你能为耳聋的人设计一个闹钟吗?”“你要如何移动富士山?”等等。要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回答这类的问题的确不容易,它成了应征者最大的挑战,或者梦魇。
  这些怪题有的像“头脑的体操”,譬如“不能过磅,如何测量一架喷射客机的重量?”这显然是三国时代“曹冲秤大象”的现代版,如果你事先看过,就不难知道答案。但主试者并不见得喜欢标准答案,譬如对“为什么下水道井的盖子是圆的?”这个题目,如果回答“这样盖子才不会因松脱而掉进下水道里”,答案非常正确,但可能只有及格分数;如果回答“因为下水道井的口是圆的”,直接而明了,分数可能高一点;如果回答“你先回答我为什么消防队员的背带是红色的,我就告诉你答案”,举一反三、反客为主,分数可能会更高。
  有些题目则没有人知道答案、到目前还没有答案或根本就没有答案,譬如“目前世界上有多少个钢琴调音师?”“一般说来,曼哈顿的电话簿要翻动几次才能找到你要找的人名?”“你要如何为只有一只手的人设计键盘?”“你会怎样设计比尔.盖茨的浴室?”问这些问题,主试者想要了解的其实是应征者碰到问题时的解决方式。譬如“目前世界上有多少个钢琴调音师?”这个问题,它没有现成的答案,重点是你要如何推想?如果你能根据人口、文化经济水平,先估算出大概的钢琴数量,再假设每架钢琴多久调音一次,一个调音师一年可调几架钢琴,那就可以推估调音师的数量。当然,你假设的数据或比例也许不对,但在方向和方法上则是可行的,这样你的分数应该不错。
  有人曾经问过比尔·盖茨,出“你要如何移动富士山?”这样的怪题,究竟是想寻找什么样的人才?盖茨的回答是:对这类问题,应征者提出的答案正确与否并不重要(因为没有正确答案),他们要看的是应征者在寻找答案时,是否具有想象力,又是否循着有效的思考方式去思考问题。譬如不管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移动富士山”,你都要说明你为什么会想到用这种方法,它在逻辑上是否站得住脚?你又要如何解决技术上的问题等等。这当然比“愚公移山”困难许多,但微软要的不是正确答案,而是要看你的想象力和创意,还有你的想象力和创意是否经得起现实的考验。
  科幻小说鼻祖凡尔纳说:“只要一个人能想象的,就有另一个人能将它付诸实现。”的确,是有人先想象人可以在天上飞,然后有人发明了飞机,让人真的可以在天上飞,但这中间却相差了数千年。如何缩短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可能比只有丰富的想象力更重要,也许,这是微软更重视的,也是它一直能领先群伦的最大原因。而这其实也是每个有志成为创造者的人最好的自我测试,要使创意成真,不只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而且要能让想象力在现实的土壤上生根,将来才有开花结果的一天。

从司马光到野生动物园
    为什么创意思考会被称为“箱子外思考”呢?箱子就是框框,只有跳出惯有的思考框框,颠之倒之,转之换之,才能“不同凡想”。
  有一道类似头脑体操的题目说:“桌上有六个杯子,三个杯子里有水,三个杯子是空的,它们的排列顺序是水、水、水、空、空、空。现在请你只移动一个杯子,而使它们的排列顺序变成水、空、水、空、水、空。”
  看起来似乎有点困难,正确方法是“拿起第二个杯子,将杯中的水倒进第五个杯子中,再放回原处。”知道答案后,很多人都会恍然大悟,认为它其实很简单,但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想到呢?这就牵涉到我们思考的框框问题。当我们在思考时,常会将重心或焦点放在整体中的某个部分上,那就是一个框框。在这道题目里,大多数人的思考重心都会放在杯子上,因为题目说“移动一个杯子”,它成了一个难以突破的框框。其实,只要将焦点转移到水上,“移动一个杯子里的水”,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不要以为这只是博君一粲的思考游戏,在现实生活里派不上用场。大家都听过司马光小时候打破水缸救人的故事,他的“聪颖非凡”其实也是打破思考框框,转移焦点的结果。当有人溺水时,多数人想到的是“人”——如何将人从水中拉出来;但司马光却将焦点转移到“水”——如何让水流出来,结果,他不仅救人一命,而且还博得聪明的声誉。
  另有一个关于思考的故事说,有一个老奶奶一边织毛衣、一边照顾她刚刚学会爬行的小孙女,好奇而又好动的小孙女一直爬过来玩毛线球,让老奶奶不堪其扰。于是,像大多数人一样,老奶奶将小孙女抱进她特大号的婴儿床里。但小孙女觉得行动受到限制,又抓着婴儿床的护栏哭闹不休,吵得老奶奶心烦意乱,不知如何是好。老祖父在一旁看了,对老奶奶说:“你不会将小孙女抱出来,自己到婴儿床里织毛线吗?”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只要将我们平常的思路“小孙女在婴儿床内玩耍,老奶奶在婴儿床外织毛线”颠倒过来,变成“老奶奶在婴儿床内织毛线,小孙女在婴儿床外玩耍”,就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妙法。
  这种对惯常思考模式的颠覆,当然也不只是用来说故事而已,有很多创新用的其实都是这种方法。譬如野生动物园这种新花样,就是来自对传统动物园的颠覆或逆向思考,传统动物园是“动物被关在小笼子里,人在笼子外面”,而野生动物园则刚好颠倒,是“人被关在小笼子(车子)里,动物在笼子外面”。
  要想创新,就要先有创意思考,而所谓创意思考,通常也被称为“箱子外思考”,箱子就是框框,我们只有跳出惯有的、僵硬的思考框框,颠之倒之,转之换之,才能“不同凡想”,有所创新,就像专研创意思考的狄伯诺说的:“创造就是打破既有的型态,用不同的方式来观照事物。”

一分钱里的大学问
    答案很重要,但问题更重要。就像结构主义大师利瓦伊史陀所说:“聪明人不是给予正确答案的人,而是提出正确问题的人。”
  人为什么会思考呢?美国哲学家杜威说:“思考的产生乃起于困惑与疑难的情境。”而就在解决困惑和难题的思考中,我们展现了创造力。但创意思考不单是在找答案而已,心理学家帕尼斯认为,解决问题的创意思考可分为几个步骤:一、发现事实,二、找出问题,三、提出构想,四、寻求解决方案。芝加哥每日新闻报创办人史东当年的创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鲜活的例子:
  史东是个白手起家的报业巨子,他原先只是个送报生,但却胸怀大志,在1875年自己开始办报,为了吸引读者,他实行低价策略,每份报纸只要一分钱。刚开始时,销路迅速成长,但后来面对了一个让他感到困惑与疑难的事实:报纸的销售量慢慢滑落,最后竟变得要死不活,报社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了严峻的考验。
  有了困惑与疑难,就要思考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大家为什么不再买我的报纸?”几经思考,他发现问题并不在“里面”——报纸的质量,因为销售量低时的报纸内容和销售量高时没什么两样。真正的问题是在“外面”——最近芝加哥市面上“一分钱的硬币短缺”,大家手上没有一分的零钱,自然没办法买他的报纸。报纸的内容再吸引人,还是卖不出去。
  在找出正确的问题后,接下来就要针对问题提出构想,答案很清楚,就是要让芝加哥市面上有“充裕的一分钱硬币”。但要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史东无法自己提供大量的一分钱硬币,他想出的解决方案是“借力使力”:亲自到位于费城的美国联邦铸币厂,换了好几桶的一分钱硬币运回芝加哥,然后去游说芝加哥的商家,劝他们采用“零头价”促销策略,也就是商品的售价比一般价格少一分钱。这种“零头价”促销策略相当成功,一分钱硬币又在芝加哥市面上流通,大家手上有了零钱,史东的报纸遂又开始大卖。而这个促进报纸销售的方法后来竟摇身一变,成为美国商店商品标价出现$9.99元或14.99元零头价的滥觞。
  从这个例子可以清楚看出,在创意思考的四个步骤中,“找出问题”这个步骤最重要。报纸销售量下跌的事实摆在眼前,人人都能发现,但如果找出的问题或原因是错的,那么接下来的“提出构想”和“寻求解决方案”也就跟着错到底,譬如如果认为问题是出在“报纸的内容”,那么解决方案可能就变成了“加强编辑阵容”,但“下药”如果无法“对症”,那下再多的药、再好的药,也无济于事。
  自称“一直在问问题”的爱因斯坦曾说:“单单形成一个问题往往比为它求得解答来得重要,因为解答通常只是数学或实验技巧而已。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来看古老的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它也是科学真正进展的标记。”这是指科学而言,但其它领域应该也一样,而且找出正确的问题,不只靠想象力,更需要判断力,需要用心思考。
  结构主义大师利瓦伊史陀说:“聪明人不是给予正确答案的人,而是提出正确问题的人。”要想做个有创意的聪明人,不必急着去找答案,而应该先思考。第一个要思考的是:自己面对的到底是什么问题,第二个要思考的是:自己所找到的是正确的问题吗?

犹太人为什么特别有创造力?
    有时候,具有某些边缘性,会有助于创意的激发,就像冯内果所说:“我要尽可能地站到边缘处,因为在边缘你可以看到各种你站在中间看不到的东西。”
  边缘有两种含意,一是“边缘人”。“边缘人”又可分两种,一是心态上的,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犹太人有他们自己的宗教信仰、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经常受到他们所置身的主流社会的排挤,可以说是永远的“边缘人”。
  人类文明的各个领域,很多开创性的人物像耶稣、爱因斯坦、弗罗伊德、马克斯、伯格森、海涅、卡夫卡、史匹柏等等都是犹太人,就人口比例来说,具高度创造力的犹太人显然高于其它民族,究其原因,除了犹太人注重家庭教育、注重学习,还有“想要探寻主宰宇宙力量的法则,希望建立一个有秩序及和谐宇宙”的民族意念外,他们在主流社会里的“边缘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爱因斯坦就说:“(纳粹)认为犹太人是无法被同化的一群人,他们不可能毫无异议地接受任何事情……犹太人威胁到纳粹的威权。”这种不屈服于主流威权的性格特质让犹太人受到迫害,但也让他们不人云亦云,而能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对“身为一个犹太人”带给他知性生活的影响,弗罗伊德在他的自传里曾有如下的告白:“我初入大学之门时,即感到颇为失望。最失望的是,大家要我自觉是一个不如人的异族,只因为我是犹太人。……我忍受大学社会对我的排挤,但没有太多遗憾,我坚信一个积极努力的人,不至于无法在人文的殿堂里找到立足之地。刚进大学的这些印象,有一个结果我到后来才知道相当重要:我在早年就习惯了站在反对立场,以及受所谓‘强硬多数’禁制的命运,因此也建立了某种程度的独立判断力。”很显然地,这种边缘性使他更加努力,在思考问题时免于束缚多数人的成见,也有勇气不必顾及压倒性多数的同意,而提出自己的新创见。
  另一种“边缘人”,是地位或角色上的。孔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里指出,为每个科学领域带来重大突破与创新的通常是年轻或从别的领域踏进该学科不久,也就是刚刚要从“边缘往中心移动”或是处于“两个学科交界的边缘地带”人士,譬如克利克在(与华森)发现DNA双螺旋体结构时,还是剑桥大学的“研究生”身份,连博士学位都没拿到。获得诺贝尔奖后,他又从遗传基因学“转进”脑神经生理学,提出“作梦是为了遗忘”的理论:人在入睡后由脑干发出讯息清扫神经信道,梦境是前脑对神经通道上“乱舞尘埃”的最后一瞥。相较于过去的各种梦理论,这的确是一种别出心裁的说法。
  边缘的另一个含意是“边缘地带”。每个学科或领域都有它的边缘地带,所有的边缘地带都意味着陌生、神秘、未开发,而且有点危险,但却是一个想要创新、开疆拓土的人一展身手的好地方,因为在这里总是会有一些令人惊喜的新发现。譬如在生物学这个领域里,蜜蜂飞舞的姿势是一个非常边陲的问题,但德国的弗利奇教授在多年的观察和研究后,却发现“舞姿”其实就是蜜蜂的“语言”,牠们藉不同的舞姿告诉同伴哪个方位、距离多远的地方有花粉可采。弗利奇就因为这项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
  其实,只要不随多数人起舞,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就具有某种边缘性。这种边缘性也是多数创造者共同的特征之一,因为他们都是少数,都是旧有的主流形式的反对者。

作者:王溢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