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师傅卖自来水:标准缺失与监管缺位的遗憾
(2009-07-01 10:19:49)
标签:
矿物质水康师傅自来水潜规则杭州杂谈 |
如果说作为商家为追求暴利而铤而走险,还算“合情合理”;那么行业标准的缺失、相关部门监管的缺位无疑是人们不能容忍的。
康师傅忽悠得“很艺术”
而康师傅方面也承认,其杭州生产基地所生产的矿物质水确实是城市自来水净化而成的。但康师傅在其官方网站上的说明中辩称:“我公司生产之‘饮用矿物质水’,系以纯净水为基础再添加符合‘食品添加剂与营养添加剂’国家标准的矿物质原料,完全符合国家标准GB10789饮料通则中有关‘饮用矿物质水’品类的定义。”
目前饮用水市场很乱,真正能称之为含有天然矿物质的瓶装水并不多,至于某些企业宣传的一些概念性产品只是一种市场营销手段的噱头而已,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许多的瓶装水就是自来水的一种经过简单过滤后的所谓升级水,与自来水并无太大分别。
一些商家专门喜欢用人工矿物质水误导消费者,让他们感觉这是矿泉水,以追求企业的暴利。从纯净水升格为矿物质水,只需添加一点点人工矿化液就行了,厂家只需每瓶追加不到一分钱的成本,可是价格却翻了几十上百倍。
行业标准缺失的无奈
但由于矿物质水没有国家标准,它的质量只能由企业自己制定企业标准来控制。而不同企业生产的矿物质水,它的矿化元素种类和含量都不同。
有的企业甚至直接在水中加化学试剂,也有的企业使用来路不明的矿物质浓缩液,这些添加物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没有进行过论证,含量的多少也无科学依据。比如,康师傅以前在水中添加的是氯化钠和硫酸镁,现在又改为添加氯化钾和硫酸镁。”
律师则认为,康师傅还是钻了法律的空子。因为,国家目前还没有关于矿物质水的质量标准,以及加工过程中的技术标准。自来水到底是否算得上优质水源,这至少缺乏法律条文界定。
管理缺位滋生“潜规则”
这种行业潜规则的违规行为,谁来制止?庞大的市场没有严格的统一质量标准;没有严格的法律、法规;没有统一执法主体和执法能力,老百姓的利益如何得到有效的保障。
据了解,迄今为止,饮用水的质量监督主要涉及到4个部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进行水源鉴定;工商部门负责核发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卫生防疫部门审批卫生许可证和从业人员健康证;技术监管部门协同工商以及卫生部门进行不定期的质量抽查工作。显然,桶装水市场的良莠不齐,与各部门工作的相互配合也有关。
工商局的工作人员就表示,由于饮用水行业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表面上大家都在管,结果造成了多头管理,多头管不好的现象。
平心而论,在资本时代,时不时就会有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铤而走险,这并不让人们感到意外。让消费者们真正感到意外的是,为何制假售假成为饮用水行业的潜规则?这一行业潜规则又存在了多久?相关的监管部门在失位失职之后,是否该拿出一些真正有效的处罚措施来?
事实告诉我们,许多监管制度的形成只会因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可能总是做到先知先觉,作为社会制度神经末梢的社会监管单位,如果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敏感作用,潜规则又怎能不盛行?
当我们的社会频频因为层出不穷的潜规则而疲于应付时,首先应该反思的是,究竟是谁在潜规则面前频频失语,这远比事后的反思更有意义更有作用。
还有多少企业在卖“自来水”
公众有必要知道,他们每天都要饮用的“矿泉水”中,究竟有多少是自来水灌的。公众更想知道的是,打着矿泉水旗号的那些厂家,其瓶子里究竟含有多少矿泉水的成分?以加工过的自来水冒充矿泉水,是否有害于公众的身体健康?对踏入“自来水门”的企业,将予以怎样的处罚?显然,仅仅以虚假宣传之名处罚“康师傅”们是远远不够的,至少,“康师傅”们是在造假,是在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对这样的恶劣行为,自然要予以严厉制裁。
尽管,目前康师傅依然可以沾沾自喜地庆幸没有受到任何处罚,但“自来水门”事件,无疑让康师傅企业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而据报道,杭州以及附近城市的许多超市已经开始将“康师傅矿物质水”撤架了。
企业已失信于民,企业的失信不仅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更是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如果企业没有诚信了,那么企业离倒闭就不远了。
所以,这场关于“水”的博弈游戏,最终没有赢家,消费者喝到了自来水混合的“矿物质水”,康师傅失掉了信誉,监管部门也是颜面扫地。
作者:刘明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