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资委划圈:央企垄断 固若金汤

(2009-06-30 11:17:16)
标签:

电信

经济

进口石油

中石油

中石化

中国

杂谈

5月6日,国资委发布审核确认公告,分别对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保利集团公司3家央企的主营业务范围进行了调整。此举是为进一步完善央企的产业链条,使之分别向上、下游延伸,并最终形成自上而下完整的产业链。
然而,这种上下游产业链一体化的集团,不仅让我们联想起中石油和中石化这两个垄断集团;更使得我们担心的是:这些形成上下游完整的产业链的企业将形成新的垄断。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表态说:这种调整说白了是国资委在暗示民营资本应该趁早退出这些行业。

审批、原料都具垄断性
    根据国资委发布的审核确认公告,分别对上述公司3家央企的主营业务范围进行了调整,主业版图得到进一步扩张。公告明确指出,国电集团调整后的主业内容将新增“与电力相关的煤炭等一次能源开发”;土产、畜产品加工、制造以及销售被纳入中粮集团主业范围;而保利集团今后将涉足矿产资源领域的投资和开发业务。
    尽管一些专家很乐观地认为,国资委此举旨在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央企核心竞争力。从此次调整的3家央企主业范围来看,能源、矿产资源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均被列入其中,这既是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要求,也代表了央企未来业务布局的大方向。此次调整的另一方向是进一步完善央企的产业链条,使之分别向上、下游延伸,并最终形成自上而下完整的产业链。这位专家表示,这样做,不仅可以突出央企主营业务,优化资源配置,同时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然而,我们从3大集团的调整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央企逐渐向上下游进行扩张,扩大经营的领域,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实际上就是扩大了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这无疑增加了国有企业对整个行业的垄断。
    从经济学意义上看,判断企业是否形成垄断的标准有两条:一是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二是进入市场的自由程度。从市场准入角度考量,国家对这几大行业的市场准入方面一直有严格的限制。垄断企业运用政策手段阻止其它企业的进入,石油、电信、电力行业不但严格控制民营资本进入,也严格控制外资的入股规模,外资准入门槛高,民营资本不放活。
实际上,这3家央企已经享受到了其他企业根本没有的政策支持。
    以中粮集团为例,它是国内唯一大米出口商。尽管今年1月份商务部发布《2008年粮食制粉出口配额申请条件和申报程序》公告,但对政策中的“配额制”,制定了具体的申请条件。
    条件很苛刻:近3年的年均产量,小麦粉不低于10万吨,玉米粉、大米粉不低于1万吨,且近三年均有该项粮食制粉的出口实绩,小麦粉年平均出口量不低于3000吨。商务部还规定,要求出口粮食企业必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5年以上,注册资金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出口产品的来源企业也必须相应符合上述对于生产企业的大部分限定等。而企业具备相关条件后,还需要先向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初审合格后,再由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向商务部提出申请,商务部将会同国家发改委,对各地和中央管理企业上报材料进行审核,确定符合条件的企业名单,确定出口配额数量。
    “这些规定都帮助了央企的形成垄断地位。”而业内人士则表示,光是看着这些规定和要求,民营企业就已经望而却步了。

前车之鉴的“一体化”垄断
    对于上下游产业链的一体化集团是否构成垄断,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有很典型的例证。
    “中石油”和“中石化”这两大企业都是上下游一体化的集团。不仅国内的油田都是中石油和中石化这两个集团垄断开采的;而且从原油开采到成品油零售都是一家公司,只有他们有开采和销售的权利,以及占据进口石油的绝大部分配额。民营企业只能从这两个企业手中购买加价后的石油。而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中石油”和“中石化”一直采取的是“停批保零”的手段,“很多社会加油站拿不到油只好到地方炼油企业去买油,但是那点油根本就不够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和两大石油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一体化的垄断是分不开的。”一民营加油站老板气愤的说。
    ‘停批保零’体现的是成品油价格与原油价格倒挂的矛盾,也体现了石油市场垄断和成品油定价机制的矛盾。”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说。
    进口石油也是被“中石油”和“中石化”把持着。近几年,我国进口石油越来越多,2007年已近2亿吨。进口石油消费的比例越来越大,但石油的进口权还是只有两大集团所有。国内的炼油企业就算是油价再便宜,也无法自主进口,只能从两大集团手中买他们加过价的进口原油。
    虽然目前发改委已经批了19个非国营的公司可以进口石油,其实私营企业进口石油除了要有进口权,还要有配额,而根据商务部提供的资料,2007年我国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配额为1668万吨,只是占2007年进口总量的8%,市场影响力极其有限。
    正是因为“中石油”和“中石化”这两大垄断企业都是上下游一体化的集团,所以同样面对燃油涨价,国内与国外消费者的感受也不同。国内成品油系“垄断供给”,消费者没有选择权。国外成品油系“市场供给”,同样是涨价,人家却有选择权。另外,只要存在零售市场竞争,各加油站的涨幅就有高低差别,消费者还可通过选择获取涨价条件下的“消费者剩余”。而在国内,消费者则被完全剥夺了建立于选择权基础之上的“消费者剩余”。
    一提央企改革,就要做大做强。“做大做强”就是增强垄断地位。“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垄断油源进口的同时还垄断着国内市场的成品油供应,在西部油气资源丰富地区“跑马圈地”的同时,还在全世界“东购西并”。在如此强大的对手面前,即使向民营企业开放,哪一个又能撼动他们的地位。可是,垄断必然意味着低效,这一点从下游产业链的怨声载道中可以看得出来,从石油公司敢于和广大消费者叫板可以看得出来。
    于是,这就不难想象为什么中石油、中石化向国家要补贴的时候,立刻引起了舆论的哗然和抨击。
    中石油、中石化的盈利额在那里摆着,有谁敢和其比拼?可就是这样狂赚的企业,每到秋后算账,却说自己亏损了。对此中石油方面的解释是,炼油成本、人力资本价格上涨等因素。
    其实,垄断央企逐渐形成了“赢利归自己,亏损国家补”的怪圈。因为其是上下游产业链一体化的集团,从石油的开采、加工提炼、成品油零售都是一个企业,这使得企业的成本根本无从监管,即使是自己赚大发了,赚成全亚洲最盈利的公司,在国家“红包”面前也很难说真话。有专家表示,一个企业形成了上下游产业链一体化垄断的时候,它怎么都能够做出亏损的帐。
    如果央企进一步完善央企的产业链条,使之分别向上、下游延伸,并最终形成自上而下完整的产业链。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向政府身手要补贴的企业就绝不仅仅是中石油和中石化了。

垄断利润导致效率低下
    根据国资委和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前11个月,中央企业以14.6万亿元的资产总额获得了87162.2亿元的销售收入,实现了9186.6亿元的利润。2007全年中央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万亿元,同比增长19.1%;实现利润1.1万亿元,同比增长29.2%。连续第四年保持高速增长。
    在这些充满诱惑的数字面前,我们不禁奇怪,为什么央企在取得了如此巨大的利润的同时还伸手向国家要求巨额补贴呢?
    最近几年,垄断巨头们的年度经营报表十分好看,垄断利润呈“爆炸性”增长。只是这个增长不是来源于内部经营管理的改善和生产成本的“动态降低”(需要排除油价的自然增长因素)。
    众所周知,国企的效率低下,特别是在一些竞争性行业,国企毫无优势可言。于是,国有企业不断退出竞争性行业,不断向垄断行业集中。于是,“奇迹”出现了,尽管“山还是那座山,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效益却大不一样了。可以肯定的是,不是效率提高带来了效益增加,而是垄断“创造”了效益,有确切的数据证明国有企业集团利润的增加是加强了对产业链上游资源垄断的结果,这种效益的增加是以民众的利益损失为代价的。
    在中国,离开了垄断,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就乏善可陈。但是,这几大行业高利润的背后,是通过价格控制来达致的。中国的油价、电价、电信消费价格,都在受到监管部门强有力的控制。结果是,这几大行业巨头滥用经济优势,企业间在纵向关系中利用优势地位限制竞争的行为。而在另一方面,对全国消费者实行价格垄断,我们的消费者并没有从中得到实惠。华南地区的油荒,固定电话月租费的征收,手机双向收费得以延续,都在说明这个市场正在受到监督与管制。
  既然可以通过垄断获得高额利润,那么,还有什么动力去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又有谁会去干压缩成本、降低消耗的吃力不讨好的事?垄断程度增加了,企业内控必然会松弛。
  现在国资委还要扩大央企经营的范围,使之分别向上、下游延伸,并最终形成自上而下完整的产业链。而央企经营领域的扩大,就可以凭借其垄断的地位获得其他企业不可能获得的优势,在市场竞争中造成更多的不平等竞争。这样做无疑于是在与民争利,减少了人民群众获得财富的机会和方式,这是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相违背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是应该越来越开放的,垄断越来越少,央企应该逐渐地退出竞争性领域。而现在,央企不但没有退出竞争性领域,而是进一步完善上下游产业的垄断地位。
  一位经济学者的打趣的说,从粮食生产到粮食加工,再到食品的销售,都是一个企业在做。那就可想而知,这个企业生产出来“馒头”将会以什么样的价格卖给老百姓。

作者:刘明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