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鹤亭
国家统计局公布:2月份,我国的CPI
已达8.7%。在分析2月份CPI涨幅过高这一态势时,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毕井泉在“两会”上称是物价翘尾因素所致。他坦言目前境内CPI上涨过猛是由于猪肉价格上涨带动了农产品涨价,引发结构性涨价,这是目前推动居民消费指数上涨的主要原因。
生猪将去年的CPI拱上了4.8%的高地。
于是不少人也站出来说话,从猪肉言及食品,从食品又言及粮食,导出的结论只有一个,即粮价是推动此轮价格上涨的“元凶”。“粮价”一时间成为了人们的众矢之的。
然而,也有不同的声音。一些经济学者和从事粮食交易的有关人员直呼这是“被错杀的粮价,冤!”
粮价上涨之谜
新年之初,石油价格历史性地突破100美元大关,而到了3月12日又摸到了110美元,引起世人广泛关注。而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又亦步亦趋地紧追不舍。2007年以来,小麦价格飞涨112%,大豆猛涨75.1%,玉米上扬47.3%,大米升高3.1%。其中,小麦和玉米的价格达到近10年来的最高价位。
按供需定价理论,此轮粮价的飞涨主要的原因来自供需失衡。世界人口持续增长、气候异常导致灾害频繁以及生物能源的大力发展等,都是造成近期粮食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其中,国际粮食市场的供需失衡对粮食价格的飞速上涨造成了最为直接的影响。
联合国粮农组织评测报告指出,美国是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由于世界石油价格在过去的一年中始终在高位徘徊,为了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和获取清洁能源,美国投巨资生产以玉米为原料的乙醇燃料。相关数据显示,美国2007年生产乙醇燃料消耗掉的玉米占总产量的30%,是2006年的两倍。当然,另一个原因是去年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粮食收成普遍不好。
除了供需失衡的原因外,2007年美元持续贬值,造成整个世界性的资金流动性过剩,这些资金涌入到硬金属、农产品领域中,推高了价格。比如罗杰斯100亿美元的指数基金,投入到农产品中3%,就有3亿美金。而我国2007年的几次大豆价格的飞涨,无不隐现着大资本期货炒作的身影。
中国的粮食进口依存度虽然不高,但大豆和植物油等部分品种,却有50%以上需要进口。因此,国际价格的高涨,也直接带动了中国大豆、植物油价格的走升。
粮价造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
瑞士银行驻伦敦经济学家保罗·多诺万指出,食品和能源在中国消费物价指数中的比重超过40%,在英国、加拿大等国为17%,欧元区为25%。“粮价涨、百价涨”,这个“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同一产业链上的许多食品价格(比如牛奶、食用油等)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也带来了“蝴蝶效应”,涨价的心理预期波及到一些非食品领域。
然而,粮食价格在去年的价格轮番上涨中其幅度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大。
国家发改委和统计局的数字是2006年全国粮食价格上涨2.7%,
CPI比上年上涨1.5%;2007年粮食价格上涨6%,CPI较上年上涨4.8%。显然,这两年粮食价格的上涨均高于CPI。但粮价成为物价上涨的“领袖”,从记者得到的数据看是不确定的。
在统计粮价上涨的名称和单位换算上,许多人也感到头痛。在统计上经常变化,或用小麦、稻谷或吨做计量单位,或用面粉、大米或每50公斤做计量单位,很难做比较。这里仅用玉米为例,目的想探究一下粮价的涨幅。2007年12月哈尔滨玉米的收购价每公斤是1.44元,2007年5月的价格是每公斤1.38元,也就是说从去年5月至12月玉米的涨幅为4%;同期长春的玉米价格分别为1.51元、1.45元,涨幅也是4%。仅从这两个地区来看,在2007年5月至12月的涨价潮中,粮价的上调远低于CPI的增长速度。
如果从2007年1月和2007年12月的两组数据来比较,哈尔滨市场是每公斤1.37元,全年增长5%;长春市场是每公斤1.41元,增长7%;这接近6%的口径。实际上,大豆及其他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已经远远不止6%了。以哈尔滨为例。2007年5月,达到3.0元/公斤,到2007年12月已达到每公斤4.8元,涨幅达60%。去年全国食品价格上涨12.3%,农产品价格18.5%。所有数据都表明粮食在CPI的上涨体系中还处于“弱势群体”。
截至3月上旬,许多地方还出现了粮食价格下降的情况。辽西地区粮食的价格每公斤落到1.20元。
目前,城市居民最感到心满意足的还是粮食价格。业内人士甚至形容大米、面粉、玉米还是趴在“地板”上。从去年5月到现在,粮食价格的相对稳定已是不争的事实,不知道学者或专家为何对此视而不见,还要再三将涨价的元凶放在粮食上?
粮食与农资谁跑得快?
按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字,去年粮价上涨6%。仅仅一个6%,让多少人在惊呼“不得了啦”,甚至要不惜一切代价将粮价摁住,实实在在地摁在“地板”上。
当我们把视线对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幅度时,一个“6%”也许不足以让人们发生判断上的失误。辽宁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辽宁地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全面上涨,比上年上涨14.2%,涨幅与农产品价格上涨16.6%几乎相近,生产价格带来的农民收入增长相当一部分被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吃掉。受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2007年辽宁省农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生产费用比上年增加471元,增长22.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较大幅度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和收入增加。
粮食价格上涨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4.2%,农业成本增长22.9%,秋后算账是再清楚不过了。
记者手头还有一些数据也能说明这个问题。仅农业生产资料这一块,各地的增长幅度都远远超过6%。青海上涨了8.1%、江苏上涨8.0%、四川上涨9%、福建上涨10.3%、甘肃上涨9.3%。
相比之下,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的分析还是很贴近实际的。他说,农产品的价格占整个CPI指数大概三分之一的权重,这一轮农产品的价格上涨确实对CPI的上升有直接的影响,但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很多,不能简单地说CPI的上涨主要是农产品价格上涨或粮食价格上涨推动的。
危朝安认为,这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原油的价格一路飙升,其他原材料的价格也持续上涨,推动了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因此使得农业生产的成本也在上升;其次是目前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连续多年超过10%,消费结构升级、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持续保持旺盛的态势。近几年,我国的粮食每年的消费需求增加80亿斤,每年肉类的消费需求要增加80万吨,这对价格有很大影响。最重要的原因是去年世界的粮食库存已经下降到198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特别是燃料乙醇等生物柴油产业快速扩张,农产品的工业消费需求也自然加大。
在谈到粮食价格时,双鸭山市委书记、全国人大代表滕喜魁直言,尽管国家出台了扶持粮食生产和抑制农资价格的各项政策,但由于煤、电、油等能源性涨价以及运费、人工成本等增加,造成农业生产成本过高,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由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粮食价格涨幅不同步,生产资料上涨幅度过大,且持续上涨,粮价上涨缓慢又不稳定,玉米价格上涨幅度小,水稻生产效益低,导致农民在粮食生产上基本处于微利或者保本水平。他披露,目前美国二铵预售价格为5000元/吨,比2007年上涨71.2%;氯化钾预售价格3200元/吨,比2007年上涨了55.3%。
绥化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洪烈举例说,去年绥化种植一亩玉米剔除成本,可得收益293元。2008年,种植一亩在产量和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亩收益下降到222元。水稻、大豆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国家对农民实行的种粮补贴亩均31.6元,仅为增加支出的60%。也就是说,农资价格持续上涨,不但会吃掉国家对农民的优惠政策,农民原有的种田收益也被啃去了很大一块。
这里还有一个数据也许更能说明问题。拿玉米来说,2001年5月全国的玉米价格每公斤1.17元,2007年11月全国的玉米价格是1.43元。从1.17元到1.43元,近8年时间玉米的涨幅仅为22%。比起其他产品,说玉米价格在“地板”上呻吟并不过分。近8年,工资与物价几乎是翻了几个跟头。
让粮价趴着有道理
中国自有中国的国情,粮价不涨自有不涨的道理。应当说,粮食问题不仅仅牵扯到经济,粮食的价格在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大国里的确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决定性作用。如果国家不采取特殊的手段,一旦粮价从地板上跳起来,新一轮的涨价风潮在所难免。为此,国家也采取了积极的扶持政策,给予农民最大的补偿。
为了稳定粮价,2007年底,中国终于加入了一场粮食的争夺战争,半个月时间内,政府连下三道禁令:12月18日宣布对粮食及制粉取消13%的出口退税;12月30日宣布对粮食和粮食制品加征出口关税;
从2008年1月1日起,对小麦、玉米、稻谷、大米、大豆等57类原粮及其制粉产品征收为期一年5%至25%不等的出口暂定关税,同时开始对小麦粉、玉米粉、大米粉三种商品涉及粮食制品等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
“现在还应该鼓励粮食进口,能进多少就进多少。”国务院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程国强说。其实这场粮食之战,从2007年初就悄然爆发了。
有专家预测,我国政府在2008年保粮是第一要务。“抢粮”的战争,可能进一步升级为“抢地”。安邦分析师张巍柏在最新研究报告中表示,在农产品价格高企时,农地投资是对抗全球通胀最佳方式。过去三年中,美国农地价格增幅超过50%。由“抢粮”到“抢地”,这对于我们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一种新的启发,解决粮价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加农民手中日益减少的土地。
今年3月20日,政府对于农产品的财政补贴将全面启动。中央财政将安排633亿元作为农业补贴,这一数字比2007年增加75%。这在新中国历史上还是不多见的!但是,作为非市场行为,“补贴”也常常缺乏效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角度上,国内粮价,很大程度上已跟随了国际粮价。其次,我国农业人口占70.8%,非农业人口占29.2%,少数人补贴多数人是补贴不起的。一旦我们财政在没有等到粮食价格下降时就出现赤字,那么政府会不会继续坚持补贴的政策而大量发行货币呢?如果那样,会不会引发新的通货膨胀呢?但是,如果不采取补贴的方式而是行政性控制粮食价格,那么将会进一步打击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其后果就是带来短期内粮食价格新的一轮飞涨。在这种进退维谷的境地下,我们唯一的办法也只能通过补贴的投入换来价格的稳定。
但这种补贴有没有远忧或后患,只能等待历史去评判了。
2002年中国减少耕地2500多万亩。一亩地产粮700斤,每人一年保守消耗500斤粮,这等于在2002年中国出现了3000多万人将永久靠进口粮生活。到2003年这个数字是4000万人。两年产生7000万人。有人或许说中国可以进口粮食。可是,今天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美联储可以通过扩大货币供给来纠正贸易赤字。这就是为什么今年全球粮价大幅上涨、美元飘落、黄金升至1000美元/盎司和全球长期利率上升的成因。现在,中国靠储备纸币进口粮食。现在还有人竟然提出要突破18亿亩耕地的警戒线来解决土地供应不足而造成的房价上涨问题。果真如此,我们岂不是抢了千万人的饭碗去补我们房地产的“东墙”?这样造成的粮价上涨,那是真冤!
粮价在“地板”上哭泣。为了中国的CPI,流出多少眼泪都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