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致佛教协会。
2022-08-22 05:05:17
标签: 情感 文化 历史 佛学
醒来就想起六祖,想起佛教,想起现世出家僧侣,想起佛陀的教诲,于是,放不下如家人般的出家师。
所有出家为僧的人,都是在家信众的师父。若全依律自处,全当得起世间师。然而,师父亦是人,亦有七情六欲,不过,依律而修。情难却,而欲,却要了。只是,口腹之欲,因是人即无法做到不食,是以愚痴认为,是古往今来,唯一需要商榷的,其余,归之于必定遵守。
我与佛教的缘份,起于七岁看的《西游记》,到真正有一点点兴趣和了解,是十四岁时看的铃木大拙的《禅》。后来二十一岁时误入光孝寺,听在家信众念《地藏经》,最后一句回向给听到的人,生起快乐心,由此带走一些经书,渐起了真正的佛缘。这四十年来深感佛缘殊胜,不一一而述,亦不在我现在想要述说之内。
今天我主要想就佛教文化与佛教生存说些话。
佛教文化在中华大地已与中国文学结下了不可分割的血肉相依的关系。中国人引起为傲的文化人,如白居易,王维,苏轼,仅列举此三人,就占了唐宋半壁视野,就够一部中华文化史最辉煌灿烂的一隅了。可以说是中国人,就知道他们的诗文。其余众不消具体列举了。佛教在中国的意义,孙中山先生说过,连毛主席的母亲亦是信众,其它就不列举了。佛教之于中国,已是文化层面的深入人心。而佛教的传承,不仅靠文字,不仅靠寺院的泥塑金像,还要活的传承者,出家僧侣,出家师。
那么,就回到我这篇真正想说的话,
即出家人亦是人,亦要吃饭以维持生机,佛教的生存,即是我想探讨的话题。
这三年来因疫情原因,我眼见一些熟悉的寺院有衰败的迹象,世间法如此,何况出家众,情理之中。然而,出家人受教义约束,没有信众来寺庙,自然比往时更苦些。因于此,我在这有几条建议,希望通过这篇话,通过网络,能让佛教协会及众师父看到。
我认为,寺院主持应听从佛教协会统筹和领导。在遇突发情况,比如灾荒年景,战时,依靠佛教协会统一调配物资,互相抱团取暖,不至出现饥馑,现衰败相。平时若能在山寺周围开荒种地,自给菜蔬谷物,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增长知识,做到劳逸结合,于修行于心灵,大增好处。若能做到自足,便能生出深福。
奉养老者,提携后生,不依世俗施舍,生自足圆满,实是幸福的人,幸福的僧众,幸福的师父。然,地有贫瘠,山有高险,而寺院多在人迹罕至处,自然多了苦寒,食不足处,亦在情理中。佛教协会亦可照世间法,将国中出名的寺院列出相应的门票,公之于众,门票和功德箱都贴上二维码,与世俱进,数字化就能统计出收入,再将收入统一安排,分赠给小寺院作一年一月一日之用途。让佛教协会来统筹佛教,安排全国所有大小寺庙的生计,工作虽然繁杂,可以安排专人处理。想我佛教人才济济,这等事情,断然可以处理好,不给世间人落下贪财好色的口实。
既出家,当断欲。然而口腹之欲,最不易受。我建议,佛教协会可华山论剑般举行盛会,若有某一寺僧认为,其已参透华严,证悟教义,则可举会辨论,由各寺选出大德高僧考证,实已受教,实已证悟,可如济颠,不受荦素约束,另择一寺专收此类僧众。若不能证悟,余皆必须受出家戒律,不可贪口腹之欲。
其实所有寺庙都应与时俱进,小寺院设五元十元甚至两元三元门票的二维码,功德箱更应贴上以补寺庙不足。此次山东山西之行,感受名山寺庙的香火鼎盛,而门票不收,功德箱没有二维码,现代人出门贪方便,已不愿带零钱,仅带手机就可以,实在不利于随喜,若有贴二维码,一来为寺院创收,二来亦对远道而来的信众有了随喜的方便,是以寺院改革,迫在眼前。
出家僧何等尊贵,以佛陀的教义论,实在不至于沦落到要为几两碎银做出贪财相。阿弥陀佛!愿此刻我心,昭如明月,于我佛教,有所增益。
末学觉梅于湖南平江忘言斋2022/8/22/6:07
再致佛教协会。
醒来就想起六祖,想起佛教,想起现世出家僧侣,想起佛陀的教诲,于是,放不下如家人般的出家师。
所有出家为僧的人,都是在家信众的师父。若全依律自处,全当得起世间师。然而,师父亦是人,亦有七情六欲,不过,依律而修。情难却,而欲,却要了。只是,口腹之欲,因是人即无法做到不食,是以愚痴认为,是古往今来,唯一需要商榷的,其余,归之于必定遵守。
我与佛教的缘份,起于七岁看的《西游记》,到真正有一点点兴趣和了解,是十四岁时看的铃木大拙的《禅》。后来二十一岁时误入光孝寺,听在家信众念《地藏经》,最后一句回向给听到的人,生起快乐心,由此带走一些经书,渐起了真正的佛缘。这四十年来深感佛缘殊胜,不一一而述,亦不在我现在想要述说之内。
今天我主要想就佛教文化与佛教生存说些话。
佛教文化在中华大地已与中国文学结下了不可分割的血肉相依的关系。中国人引起为傲的文化人,如白居易,王维,苏轼,仅列举此三人,就占了唐宋半壁视野,就够一部中华文化史最辉煌灿烂的一隅了。可以说是中国人,就知道他们的诗文。其余众不消具体列举了。佛教在中国的意义,孙中山先生说过,连毛主席的母亲亦是信众,其它就不列举了。佛教之于中国,已是文化层面的深入人心。而佛教的传承,不仅靠文字,不仅靠寺院的泥塑金像,还要活的传承者,出家僧侣,出家师。
那么,就回到我这篇真正想说的话,
即出家人亦是人,亦要吃饭以维持生机,佛教的生存,即是我想探讨的话题。
这三年来因疫情原因,我眼见一些熟悉的寺院有衰败的迹象,世间法如此,何况出家众,情理之中。然而,出家人受教义约束,没有信众来寺庙,自然比往时更苦些。因于此,我在这有几条建议,希望通过这篇话,通过网络,能让佛教协会及众师父看到。
我认为,寺院主持应听从佛教协会统筹和领导。在遇突发情况,比如灾荒年景,战时,依靠佛教协会统一调配物资,互相抱团取暖,不至出现饥馑,现衰败相。平时若能在山寺周围开荒种地,自给菜蔬谷物,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增长知识,做到劳逸结合,于修行于心灵,大增好处。若能做到自足,便能生出深福。
奉养老者,提携后生,不依世俗施舍,生自足圆满,实是幸福的人,幸福的僧众,幸福的师父。然,地有贫瘠,山有高险,而寺院多在人迹罕至处,自然多了苦寒,食不足处,亦在情理中。佛教协会亦可照世间法,将国中出名的寺院列出相应的门票,公之于众,门票和功德箱都贴上二维码,与世俱进,数字化就能统计出收入,再将收入统一安排,分赠给小寺院作一年一月一日之用途。让佛教协会来统筹佛教,安排全国所有大小寺庙的生计,工作虽然繁杂,可以安排专人处理。想我佛教人才济济,这等事情,断然可以处理好,不给世间人落下贪财好色的口实。
既出家,当断欲。然而口腹之欲,最不易受。我建议,佛教协会可华山论剑般举行盛会,若有某一寺僧认为,其已参透华严,证悟教义,则可举会辨论,由各寺选出大德高僧考证,实已受教,实已证悟,可如济颠,不受荦素约束,另择一寺专收此类僧众。若不能证悟,余皆必须受出家戒律,不可贪口腹之欲。
其实所有寺庙都应与时俱进,小寺院设五元十元甚至两元三元门票的二维码,功德箱更应贴上以补寺庙不足。此次山东山西之行,感受名山寺庙的香火鼎盛,而门票不收,功德箱没有二维码,现代人出门贪方便,已不愿带零钱,仅带手机就可以,实在不利于随喜,若有贴二维码,一来为寺院创收,二来亦对远道而来的信众有了随喜的方便,是以寺院改革,迫在眼前。
出家僧何等尊贵,以佛陀的教义论,实在不至于沦落到要为几两碎银做出贪财相。阿弥陀佛!愿此刻我心,昭如明月,于我佛教,有所增益。
末学觉梅于湖南平江忘言斋2022/8/22/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