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磨溪至鼓岭穿越

标签:
福州磨溪鼓岭杂谈 |
分类: 走走看看 |
国庆日,约了同事一起走一条户外路线。这条线路是网上扒来,是有前人走过,但是我们没有尝试过,有一定难度。
为应完全,我们领队还准备了大量食物、头灯、GPS等物件。
回来之后我补功课,据介绍在网上搜到福州杨老师的博客,2008年他就有一篇介绍这个路线的:
磨溪位于鼓山东侧,溪流发源于鼓岭,全长约12.5公里。原名龙溪,因水源丰富,清朝道光年间,沿溪开设很多磨坊,故又名“磨坊”。
继续上行,经过石板桥、石房子向上攀登,一直走到鼓岭採石场,感受登山乐趣。过採石场沿公路到鼓岭宜夏村。然后可以从鼓岭古道下山或乘车到鳝溪。
并手绘地图如下:
http://s11/middle/604af09bg92675cda3d8a&690
事后证明这个地图相当详尽,够意思。要是我们出发之前把这篇文章学习了就好了,此是后话不提。
我们是8点10分出发,进山。很快经过龙泉寺,也见到了“南宫拜石”。一路都非常顺利。
很快看到路标:
http://s11/middle/604af09bgdb809d0e721a&690
路边有废弃的石屋。
http://s12/middle/604af09bg92675ef5fb1b&690
此时感觉户外的空气多么清新啊,走山如履平地。
不久,渐行渐远,开始走高,路况也开始糟糕,夏末繁衍的草丛遮掩了路径。
http://s11/middle/604af09bg926775d89b7a&690
钻到山里,狼奔豕突,以磨溪为中心,左右切换。
一个小时后休息了一下,栖息地有石有水。
下面这张照片是想按黑白来构图的,但事后看中间的水草构图太满,可周围之物又不堪入画,总是感觉不给力啊,不给力。
又猫着在林中走了一段,在一个小平台上休息了一下,大家都有点疲惫了。
http://s4/middle/604af09bt9267816fdc33&690
没想到接下来的一段更加艰苦。到这里,才知道一句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山里的时候,简直毫无方向可言。经验是沿溪往高走,挑大路往上走。注意路边不时会有前人留下的扑克牌、水瓶、绸带等做的路标。再加上手里的GPS,大概靠谱吧。
经过跋涉,终于到了一个标志性建筑,石桥和石房子。豁然开朗,有世外桃源之意。
同事开玩笑说:问他们知道GCD吗?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也。
这里大家休息了一段。刚好碰上一大两小三个路人,他们也是走我们这条线,不过更彪悍的是毫无准备,只听人说往上走三个小时可到山顶,有饭吃。两个小朋友已经有点不知,我看那个老爸也是进退两难,骑虎难下,碰到我们自是大喜过望。
此地风水不错,背山展开一片平地,水草丰茂,前方两山左右相护,居高临下俯瞰闽江口。空气清新,空中有貌似苍鹰的大鸟自在飞翔。
歇完就要拔锚起航,可是我们找路找了半天,根据GPS及路面情况往上爬。此时GPS显示离目标已经很近。不过,俗话说,望山跑死马。我们往山上爬了半天,GPS就是不走,因为只是垂直高度没有平面距离变化,所以心下不免惴惴。
不过回望刚才经过之地自有一番风味。下图就更好地表现了风水宝地的大概,不过怎么没人住呢?太过偏僻了吧。
加紧走,终于看到大路——一条石板路,大家心情那个激动啊。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这翠微整得我们苦啊。
这就小路和大路交接之处,形象地我想起一个老词“剪径”,呵呵。
没走几步,就到公路了。我们一行人也算有缘,合影留念。
下山就一路顺风了,途中风景不错。全程走路的时间大概是6个小时吧。
很痛快。